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汪海涛 《北方交通》2008,(2):129-131
结合桥头互通立交所处的区域位置、作用及重要性,对整个立交的服务水平进行分析,并对立交服务水平的"短板"-交织车道进行了优化设计,以提高整个立交的服务水平及运行条件.  相似文献   

2.
设置集散车道是互通立交的常规设计方法,为提升集散车道交织区的通行能力、改善整个立交的运行状况,以杭州通彩立交方案设计为例,通过增加交织区长度、设置剪刀叉匝道、设置隔离设施等措施,对交织区的行车条件进行改善,并根据道路通行能力手册HCM2000,对交织区的服务水平进行评价。这些措施可显著提升交织区的通行能力,为保障立交运营期间的通行能力和行车安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4.
在设置路侧公交专用道的交叉口处,可通过划定交织区的方式允许右转车辆借用一定长度的公交专用道通行.合理规划公交车与右转车的交织区长度有利于提高借道右转的通行效率,减少在交织区前的排队车辆数从而降低道路混乱程度,保障公交车的专用路权.本文分析了公交站点影响下的公交车车头时距分布,建立了右转车穿越交织区长度计算模型,并结合实际调查数据进行了算例分析和模型验证.研究成果可为公交优先条件下的交叉口空间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交织区是快速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车辆频繁换道、相互作用复杂,容易造成交通瓶颈。本文提取城市多车道交织区时间分辨率为0.1 s、空间分辨率为0.1 m·px-1的高精度车辆轨迹,分析交织区及相邻路段的交通流和车辆行为特性,提出分区元胞自动机模型。在上游和下游换道模型中,建立基于速度差、车辆间距的换道动机规则、间距规则及Logistic换道概率规则。对于交织影响区,建立考虑速度、间距及路径转换需求的换道动机规则,根据安全风险构建换道时机的多步决策规则,提出基于换道频率Gaussian分布模型的换道概率规则,并对主要参数进行灵敏度仿真测试分析,模型具备评估交织区不同换道状态的实际应用潜力。仿真与实测显示,本文模型流量、速度、密度及换道分布等特性与实际相符,能有效反映车辆在不同位置的换道需求与强度差异性,刻画多车道交织区复杂的换道行为。  相似文献   

6.
在整个路网系统中,交叉口是不同方向的交通流汇合、分流的地方,交通情况复杂.其中,交叉口左转车流是影响交叉口性能的最重要因素,左转车更需要足够的视距来穿越对向直行车道完成左转运行.文中分析了次路采用停车让行控制方式的交叉口左转车道的几何要素(对向左转车道偏移值和左转车道长度)对左转车视距的影响,对左转车视距进行了修正,保证左转车辆更加安全畅通的运行,提高交叉口的运营效率.  相似文献   

7.
可靠合理的车道变换模型能提高微观交通仿真精度.为了研究车道变换行为意图起因及行为过程的规律,利用高空摄像法分析了城市干道基本路段驾驶人变道驾驶行为的特征,获取了变道车辆与其周围车辆距离、车速等的数值关系,提出期望车道的概念,总结了期望车道选择和车辆车道变换的基本规律,建立了基于驾驶行为的直线路段车道变换模型.最后编写V...  相似文献   

8.
合理的堆场布局规划可以提高集装箱码头机械的作业效率,减少船舶等待时间,降低码头作业成本,提升码头综合竞争力。在对集装箱码头作业流程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专业的港口仿真软件FlexsimCT建立集装箱堆场不同箱区长度下不同装卸机械数量的仿真模型,探讨了集装箱堆场既定面积和既定容量下,不同的箱区长度对码头装卸效率的影响,得出不同箱区长度下的最佳装卸机械配比和岸桥最大效率下的箱区长度,对未来的集装箱港口实际布局规划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车路协同系统(IVICS)是保障安全高效出行的新兴技术之一,将高精度车辆轨迹数据与机器学习方法相结合,提出一种可应用于IVICS的多车道交织区的潜在风险判别与冲突预测方法.首先,基于无人机视频,从广域视角提取交织区交通矢量位置、速度等信息,并划分上下游、交织影响区等多个分区;然后,考虑决策行为(车车边缘距离、接近率)与...  相似文献   

10.
交织区是快速路主线通行的交通瓶颈和事故多发地。合理的交织区长度对提高交织区服务水平和通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分析了交织区运行的各个影响因素,提出了基于密度指标的交织区长度设计方法,采用试算法给出了不同条件组合下的交织区长度设计值。结果表明,应用密度指标进行交织区长度设计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交织区是互通交通流运行的“瓶颈”路段,其处理结果直接影响公路的运行效率.通过实例计算对互通交织区车辆运行状态进行分析,对互通交织区的运行提出一些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回归分析的交织区通行能力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靖  白玉  杨晓光 《城市交通》2009,7(5):85-90
针对以往交织区通行能力回归分析中缺乏较为通用的回归模型、导致模型设计盲目性较大的问题,以HCM2000中交织区通行能力建议值为基础,建立模型的基本形式。研究表明,双曲线模型可较好地描述交织区通行能力与交织区长度的关系,模型参数可通过对交织区类型、交织流量比、交织区车道数和自由流车速等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拟合得到。经检验,模型拟合度为0.918,平均误差为4.4%,说明模型可用且准确性较高。将模型应用于天津市快速路交织区通行能力计算中,验证了模型的实用性和可移植性。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了信号控制交叉口的通行能力与信号周期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信号交叉口进口道的通行能力并不一定随信号周期之增加而增加;给出进口道通行能力与信号周期之间关系的判断准则,并运用该准则进一步分析整个交叉口的通行能力与信号周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快速路苜蓿叶互通立交通行能力研究中,交织区影响范围是其中重要的参数. 本文分析了《美国通行能力手册》(HCM2000)对分合流区和交织区的划分原则应用在苜蓿叶互通立交上的局限性. 通过采集广州市快速路苜蓿叶互通立交上的数据,应用理论分析和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了苜蓿叶互通立交A型交织区(交织车辆至少需要1次车道变换)和C型交织区(一股车流不用车道变换,另一股需要两次或两次以上车道变换)上下游的车头时距分布特性. 研究结果表明,交织区对上下游的交通流有影响,A型交织和C型交织上下游的车头时距分布符合三参数韦布尔分布. 然后根据韦布尔分布中形状参数随距离的变化规律,确定了苜蓿叶互通立交A型交织和C型交织对上下游的影响范围.  相似文献   

15.
针对我国现行规范中变速车道参考值所存在的问题,对比国外规范进行研究。基于江苏省高速公路枢纽互通式立交运行车速的实地测量,对变速车道长度深入分析,在保证行驶安全的前提下,提出最经济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6.
科技论文引文量及篇幅对论文质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2008年部分国内外优秀科技论文为研究对象,对论文引文量和篇幅两个指标进行统计,得到国内期刊论文引文量和篇幅都明显少于国际期刊,相应影响因子也低于国际期刊。分析认为:论文引文量和篇幅偏少不利于科技论文质量的提高。国内科技论文引文量和论文篇幅偏少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对学术论文标准和要求与国际期刊有差距、作者和编辑的认识和宣传不够。为了提高科技论文撰写质量,建议编辑和作者要强调论文的引用,放宽对科技论文篇幅的限制。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城市干线短交织区交通运行特性,基于高精度车辆轨迹数据,提出细化元胞尺寸与步长的交织区元胞自动机多级换道决策模型.划分上下游、交织影响区等多个分区,独立设置变量与规则进行建模;考虑车辆换道速度差、间距及换道安全风险,建立上下游换道模型,交织影响区多级换道决策模型;对未分区换道模型(I),分区STCA换道模型(II),分区多路合流换道模型(III),本文模型(IV)进行仿真验证.与实测数据相比,本文模型平均车道流量误差仅为 1.64%. 模型 I~IV 在交织影响区的平均速度误差分别为 98.35%、23.77%、16.46%、7.45%,换道次数误差分别为33.34%、97.75%、62.97%、11.85%.结果表明,本文模型能有效模拟短交织区复杂的换道行为及交通流特性.  相似文献   

18.
城市地下道路出入口变速车道长度设计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介绍国内外立交出入口变速车道设计长度和国外地下道路出入口变速车道设计长度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地下道路的功能定位和分类,结合我国城市地下道路交通实际情况,提出我国地下道路出入口变速车道设计长度的取值建议,对我国地下道路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