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不同螺旋槽结构形式的橡胶艉轴承,考虑橡胶材料非线性,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 ANSYS 进行静态接触仿真分析,并用经典 Hertz 接触应力理论计算结果加以验证,对比分析不同螺旋槽数和不同螺旋角度艉轴承在不同载荷和不同橡胶硬度等条件下的接触状况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不同螺旋槽数在不同载荷条件下对艉轴承的最大接触应力和最大负 Y 向位移影响较大,对艉轴承最大接触渗透值的影响甚小;90°螺旋槽艉轴承在各不同载荷时的最大接触应力和最大正 Y 向位移均相对最小。  相似文献   

2.
以螺旋取料装置内螺旋联接轴承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内螺旋联接的技术特点和内螺旋联接传统轴承的结构形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外约束轴承这种新型内螺旋联接轴承形式,分析了其结构特点及原理。  相似文献   

3.
船用水润滑橡胶尾轴承冷却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FLUENT有限元方法,建立水润滑橡胶尾轴承水膜模型,探讨冷却水流速,轴承水槽参数(宽度、数量、深度)对轴承冷却效果的影响程度,为尾轴承的水槽结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仿真计算结果表明,水槽的宽度、数量、深度以及冷却水流速的增加,均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明显提高冷却效果,降低水膜温度。但当槽宽超过到一定角度时,冷却效果提高不明显;水槽数量过多会影响水膜的承载能力;水槽深度过大会削弱轴承内衬支承强度。因此应综合考虑各因素的影响程度,选择合理的水槽参数。  相似文献   

4.
型腔尺寸的大小和腔数对水润滑橡胶尾轴承的力学性能有重要影响,并且直接影响轴承的承载能力和运转精度。本文基于有限元法,研究了不同型腔数目、型腔全角和型腔长度对尾轴承的力学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在5种不同腔数尾轴承的研究对比中发现,4腔尾轴承的力学性能最优。研究型腔全角和长度因素影响时,发现全角55°长度500 mm的型腔结构性能更好。  相似文献   

5.
型腔尺寸的大小和腔数对水润滑橡胶尾轴承的力学性能有重要影响,并且直接影响轴承的承载能力和运转精度。本文基于有限元法,研究了不同型腔数目、型腔全角和型腔长度对尾轴承的力学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在5种不同腔数尾轴承的研究对比中发现,4腔尾轴承的力学性能最优。研究型腔全角和长度因素影响时,发现全角55°长度500 mm的型腔结构性能更好。  相似文献   

6.
何皛磊  尹群 《船舶》2010,21(5):23-27
根据三舱段有限元分析技术,对货舱区槽形舱壁分别采用不同顶凳结构形式后的应力进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改变槽形横舱壁单面斜壁顶凳的倾斜角度,进行了局部结构参数优化分析研究,采用有限元方法,参考应力最大值、应力最小值和应力分布评价因子三种因素,确定了具体结构形式的相对最优倾角,对实船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建立不同材料和不同衬套厚度的水润滑阶梯腔动静压尾轴承三维实体模型,并用Workbench软件进行有限元力学性能分析。结果表明:轴承材料和衬套厚度对尾轴承的力学性能有比较大的影响。当尾轴承的外圈材料是45#钢,衬套材料为硬橡胶时,轴承具有较好的柔性和最优的力学性能;在设计尾轴承结构时,橡胶层厚度选为20 mm,则不仅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而且还能够节省成本。  相似文献   

8.
建立不同材料和不同衬套厚度的水润滑阶梯腔动静压尾轴承三维实体模型,并用Workbench软件进行有限元力学性能分析.结果表明:轴承材料和衬套厚度对尾轴承的力学性能有比较大的影响.当尾轴承的外圈材料是45#钢,衬套材料为硬橡胶时,轴承具有较好的柔性和最优的力学性能;在设计尾轴承结构时,橡胶层厚度选为20 mm,则不仅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而且还能够节省成本.  相似文献   

9.
针对导管架平台新增井槽远离原井口区,以致常规结构形式因跨度不足而不再适用的问题,以渤海某4腿井口平台外挂井槽项目为例,通过改进结构形式,设计大跨度外挂井槽的结构方案,考虑工程项目经济效益优先的特点,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减小井口片的单片重量和尺寸,便于海上运输与安装。根据规范对大跨度外挂井槽结构方案进行系列计算分析与验证,结果表明,结构形式满足规范要求,设计方案将外挂井槽的适用跨度从7 m提高到12 m,在海洋平台稳产增产需求旺盛的行业背景下,具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密封结构是设备及管道连接处以防止其漏油、漏水以及外界环境介质侵入的基础组件。传统船舶精密机械设备的驱动力通常是螺旋桨,而船舶的重要结构—尾轴承和轴承密封件起到了承载和关键密封作用。尾轴承和轴承密封件配合相应的润滑系统组成了船舶精密机械设备的最主要密封系统。本文选取2个尾轴,对其密封性设计(包括密封结构、适用工况及工作原理)等进行研究,对船舶尾轴承和尾轴封的密封构造、漏油、漏水原理进行探论。提出一种新型实用密封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