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按照相似性准则,采用不同介质模型模拟多种地质构造,通过对地震波在二、三维介质中传播的模型试验研究,并与理论正演计算结果对比,吻合性较好,为更系统地开展物理及数值模拟试验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3.
采用有限元方法可建立地震反应计算模型。为进一步验证理论计算的可行性以及分析地震对桥梁桩基的影响,在1:50的基础动力结构模型试验中,应用相似原理将模拟地震波作用于桥梁桩基模型上来研究模型桩身不同深度处的轴力和土层位移的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模型桩轴力、土层位移与用两维四节点有限元预测原型的相应指标是相似的。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水岭隧道地震反射工作的实践,阐述地震反射勘探技术的工作原理、方法和工作技术要点,可供同行借鉴。 相似文献
5.
地质构造三维重建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综述三维重建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体素赋值重建算法,该方法从原始地质地震测量中取得数据,然后建立片存储的数据结构,并以象素为体素建立重建模型及算法,同时,利用图象处理中的一系列技术,采用三维重建算法,并引进计算机图形学一些真实感三维图形的产生算法,通过一系列隐面消除、旋转变换、光照模型等处理产生具有真实感的立体三维图象,实现了利用人工地震数据进行地质构造三维重建任务,该方法为地质工作者提出了一幅 相似文献
6.
大跨度桥梁地震响应分析中的非一致地震激励模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灿晖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2,37(3):236-240
基于二维相干函数建立了考虑二维相关影响的非一致激励功率谱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随机过程理论推导了幅值、相位角与功率谱的关系,建立了非一致激励时程样本的数值模拟方法,由该法可生成地震响应时程分析所需的加速度时程样本。 相似文献
7.
浅层地震折射波法自上世纪30年代提出以来,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地质调查中。结合具体工程物探实例,介绍了浅层地震折射法的原理、适用条件、测线布置和数据采集。 相似文献
8.
浅层地震反射波法在岩溶区公路桥位勘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富湾大桥的勘察实践,介绍了浅层地震反射法在岩溶公路桥位勘察中的地质效果,说明浅层地震反射法可有效探明岩溶的发育程度和分布范围,为桥位的选择及桥型方案的比选提供必要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介绍浅层地震与静力触探联合探测黄土洞穴的基本原理及工作方法。说明其应用效果与黄土洞穴在地震时间剖面中的反映特征。 相似文献
10.
洪时中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4,27(2):185-194
1933年8月25日四川省茂县叠溪发生7.5级强烈地震.这次地震造成了大量滑坡与崩塌,叠溪全城被毁,伤亡惨重.震后45 d地震堰塞湖溃决,造成严重的次生水灾.介绍了国内学术界对叠溪地震考证与研究的一些最新进展,包括叠溪地震及其次生水灾照片的发现、地质学家常隆庆和四川大学师生考察资料的发现、其他历史文献的发现、地球物理与地震地质方面的新研究成果以及对叠溪地震的综合研究和地震社会学研究,并对今后深入研究叠溪地震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采用简化的单墩模型,用Takeda退化三维性模型了地震时重力式钢筋混凝土桥墩的弹塑性行为,定义了弯矩折减系数和墩顶位移放大系统,探讨了它们随墩高和地震烈度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2.
以一座斜拉桥为例,应用ANSYS程序建立了三种不同空间有限元模型:脊梁模型、三主梁模型和板壳模型。对三个模型分别进行了地震反应谱分析,通过结果对比,可以得到:单主梁模型可以用来模拟闭口箱梁;三主梁模型因为充分考虑了截面的翘曲扭转刚度,可以用来模拟翘曲刚度较大的开口箱梁截面,并具有比较高的精度;板壳模型建模比较繁琐,可以用做模拟板壳局部应力分析。 相似文献
13.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 在不同震级人工地震波作用下, 研究了具有近距离平行地裂缝的地铁隧道的加速度、位移和内力特征, 计算了地裂缝的影响区域、围岩动土压力变化规律和隧道与围岩接触动土压力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在地表距隧道水平距离约25~50m范围内加速度响应存在一个附加放大区域; 当输入地震动强度较小时(50年超越概率为63%), 地铁隧道拱顶和拱底处相对水平位移都较小(约为0.39mm), 但随着输入地震动强度的增大(50年超越概率为2%), 拱顶和拱底的相对水平位移均逐渐增大, 最终增大至1.53mm; 在地震动作用下, 隧道结构的左、右拱肩和拱脚处的轴力都较大, 其中右拱脚处的轴力最大, 为1 926kN; 隧道结构的左、右拱腰处的弯矩和剪力都较大, 其中最大弯矩与最大剪力在右拱腰处, 分别为78.54kN·m与1 830kN; 随着地震动强度的增大, 隧道结构的内力逐渐增强; 地裂缝附近的动土压力较大, 并向两侧逐渐减小; 在中震作用下隧道拱顶处, 地裂缝上盘影响宽度为25m, 下盘影响宽度为20m, 在拱底处, 地裂缝上盘影响宽度为26m, 下盘影响宽度为22m;在大震作用下, 地裂缝上、下盘影响宽度较中震时增大约35%;地裂缝附近的隧道拱顶和拱底的动土压力变化规律与无地裂缝时基本一致, 但隧道结构附近的动土压力较大, 其最大值为138kPa; 在地震动作用下, 隧道结构拱腰处的接触动土压力增量较大, 右拱腰处即靠近地裂缝一侧最大, 增量为45.27%, 拱顶次之, 增量为13.41%, 拱底最小, 增量为6.86%。 相似文献
14.
依托某高速边坡工程,对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加固的边坡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对地震荷载前后边坡的稳定性、水平位移、桩身弯矩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明确了边坡潜在滑动面的位置以及各个模拟阶段边坡稳定系数呈现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同时也发现了地震荷载作用过程中边坡稳定系数随地震峰值的变化呈阶梯状下降,最后稳定于1.16。在地震峰值荷载作用下抗滑桩的水平位移均增大,其弯矩呈中间大两端小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石窟地震动力响应,建立了云冈石窟第19窟西侧耳窟的三维实体模型,并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耳窟进行了地震动力模拟计算,分析了硐室岩体位移、加速度放大系数、应力分布和加速度傅里叶谱.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地震作用下,该窟外立面岩体有外倾和塌落的趋势;石窟岩体的破坏模式以剪切破坏为主;地震波在耳窟所在高程范围的岩体内经多次反射、叠加,能量损耗较大,耗散的能量被该区域的岩体吸收,因此,进行抗震加固设计时,应适当提高此区域的地震加速度.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深基坑施工期间地下连续墙支护结构的抗震稳定性,利用振动台进行了一系列小比尺模型试验,通过输入不同峰值加速度的汶川地震波,测试了不同施工阶段和不同插入比地下连续墙结构的动位移和加速度响应,系统研究了地震作用下,地下连续墙基坑支护结构在不同施工阶段的地震反应特性和地连墙不同插入比对基坑抗震稳定性的影响,为地震区地下连续墙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刘家沟水电站水工模型的优化试验,发现溢洪道进水渠右导墙体型采用两圆弧+直线段结构能够较好的解决泄流流态问题,而消能形式采用泄槽出口平台设T型墩+岸坡分散水流+平台挑射出流的联合结构亦能够达到令人满意的消能效果. 相似文献
18.
连续刚构桥是山岭重丘区的一种常见桥梁形式,但目前对其抗震性能研究尚少。以某三跨连续刚构桥为例,首先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桥梁三维实体计算模型,其次分析该连续刚构桥在模拟震动条件下其主跨跨中、墩梁固结处的位移以及加速度响应,基于此分析该连续刚构桥在模拟震动条件下全桥最大的位移响应与内力响应。研究结果表明:连续刚构桥在地震波的影响下,墩梁固结处内力响应较其他位置响应最为明显;就地震波对连续刚构桥影响程度而言,纵桥向地震波影响程度大于竖桥向及横桥向地震波;在连续刚构桥设计施工过程中,建议严格控制墩梁固结处材料选用及施工质量控制,保证桥梁在震动情况下仍处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19.
自锚式悬索桥的纵向地震反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虑了地震动空间效应,包括行波效应、部分相干效应和局部场地效应的影响,应用虚拟激励法,对一座拟建的主跨240m自锚式混凝土悬索桥在多点随机激励下进行了纵向地震反应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在多点随机激励下,行波效应和部分相干效应除了使锚固端轴力略有增加外,其它部位结构动力内和动位移都减小,文中采用了3种相干模型进行分析,通过计算结果的比较,对相干模型的选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到目前为止,对泡漩水险滩的整治主要采取现场观察、工程实践经验和河工模型试验相结合的办法。因此。泡漩水模型试验的相似性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通过不同尺寸的水槽概化模型试验,对泡漩水的相似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正态模型泡漩水流的泡高、水深、流速和流态是相似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