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充分发挥综合客运枢纽行人集散设施的能力,提高枢纽运行效率,分析枢纽行人集散设施瓶颈的形成机理,给出瓶颈的定义和识别流程,提出客流拥堵自动识别算法,考虑拥堵强度、拥堵持续时间和拥堵频率等拥堵特性,构建综合客运枢纽行人集散设施瓶颈识别指数模型并制定瓶颈分级标准.最后以北京南站地下一层换乘大厅为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高峰时段换乘大厅地铁进出闸机处为Ⅰ级瓶颈,平均排队长度5人,地铁东北、西南售票处为Ⅲ级瓶颈,平均排队长度为14人,与实际情况相符,而通过瓶颈缓解措施,能有效降低排队长度.  相似文献   

2.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集散过程中的设施瓶颈会导致车站内客流拥堵,严重影响乘客出行效率和系统运营安全.针对客流集散瓶颈进行识别和排序,在利用元胞自动机空间划分理念构建客流集散网络的基础上,分别基于复杂网络、网络最大流、拥挤堵塞等理论,提出了客流集散状态下形态、能力和拥堵瓶颈3种静态识别方法,并结合Anylogic仿真软件,基于集散时间进行静态瓶颈的排序;在动态瓶颈识别和排序方面,结合时间离散化的客流数据,提出基于时空拥堵强度的瓶颈识别及排序算法.以北京西直门换乘枢纽站为例进行概念建模和仿真建模,结果表明,利用堵塞流识别出的拥堵瓶颈在3种静态瓶颈中更符合车站实际运营情况;而排序重要度最高的动态瓶颈为站台处各楼梯起点,车站内客流集散瓶颈多出现在流线交织区且具有传播特性,验证了上述方法的可靠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3.
城市公路客运枢纽选址布局不合理使枢纽周边成为城市交通秩序最混乱、拥堵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许多城市尝试公路客运枢纽外迁来缓解城市拥堵局面。文中提出依据城市交通小区进行交通流分配,结合客运枢纽选址布局原则,采用聚类分析方法选址布局公路客运枢纽,并以许昌市为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客运枢纽在我国发展方兴耒艾,如何提高客运枢纽服务水平,进一步方便旅客换乘是现在研究的热点问题。从旅客在客运枢纽需要的服务出发,建立枢纽旅客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客运枢纽服务指标,建立各个服务指标因子影响模型,为枢纽客流集散服务策略有针对性的改进提供了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大型综合交通客运枢纽系统是一种集多种运输方式为一体的复杂性、多方位、立体型的复杂的系统,是城市的交通中心,是现代大都市的核心和灵魂。拟采用系统仿真技术对大型综合交通客运枢纽进行模拟,结合认知科学、现代智能算法、现代控制理论和多智能体仿真技术等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的方法、模型和技术应能做到为综合交通客运枢纽布局、枢纽建筑设计、道路交通集疏散设计和管理等提供方案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综合客运枢纽内部人员密集、通道网络复杂,且进出口数量较多,客流疏散效率不易提高。针对这个问题,不同于现有研究大多考虑改造物理设施,本文提出了通过控制通道开闭状态及通行流向,充分发挥既有设施通行能力的疏散流线设计优化方法。设计了由系统输入、疏散仿真及疏散流线优化模块组成的疏散流线设计仿真优化框架。其中,系统输入模块包含疏散需求、疏散网络、疏散行为参数;疏散仿真模块用于给定疏散流线方案下疏散效率的模拟测算;疏散流线优化模块则基于疏散仿真模拟结果迭代优化疏散流线方案。疏散仿真方面,考虑到行人在疏散途中可能动态修改疏散路线的特点,基于Logit模型构建了行人疏散择路行为模型。疏散流线优化方面,为提高疏散效率,避免局部通道过于拥挤,设计了以整体疏散时长、所有个体总疏散时间和通道最大饱和度最低为目标的疏散流线优化模型,并应用基于NSGA-Ⅲ的疏散流线多目标优化算法进行求解。以虹桥火车站到达层疏散场景为例开展模型验证,结果表明:相比于常规情况无特殊流线设计的疏散方案,优化方案的整体疏散时长、所有个体总疏散时间和通道最大饱和度分别降低36.2%、16.6%、51.6%。该方法对建设安全高效的综合客运枢纽内部行人疏散系统具有较好的参考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城市对外客运枢纽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评价是城市对外客运枢纽规划和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将对外客运枢纽评价分为宏观布局和微观换乘2个层次。针对宏观布局评价,从枢纽需求性、协调性、经济性及环境适应性等方面选取评价指标,并采用基于熵值法和广义效用函数的方法进行评价;而对于微观换乘评价,则从换乘系统设施布局、客流换乘效率和社会效益等方面选取评价指标,并引入集对分析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宏观布局评价和微观换乘评价实例。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大型客运枢纽仿真系统中的各子模块及其功能,构建了行人Agent模型,进行了枢纽内部设施的抽象方法研究;借鉴子整体系统仿真方法,提出了基于枢纽设施对象划分行人组织的子整体多层次仿真方法;最后构建出基于行人Agent的大型客运枢纽仿真系统框架。  相似文献   

9.
林国鑫  罗石贵  苗聪 《公路》2012,(5):239-243
信息一体化是现代综合客运枢纽的基本特征之一,通过借鉴国外枢纽信息系统的发展经验,从旅客、管理者、运营主体等用户群角度,对我国综合客运枢纽信息系统的需求及功能进行分析,界定了枢纽信息系统与各交通方式信息系统的区别与联系,明确了枢纽信息系统作为"共享、协调、服务"(SCS)信息平台的内涵和定位,从而提出了枢纽信息系统"一个平台、两大应用、三个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并进一步给出了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构建快捷、高效、安全、舒适、低碳的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战略目标指引下,对长兴中心城区城市客运枢纽规划进行深入研究.该课题首先对客运枢纽规划布局选址原则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同时对长兴中心城区对外客运交通现状进行调查总结,结合客运需求量的预测,提出合理的长兴中心城区综合交通枢纽及客运枢纽规划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11.
综合客运枢纽是城市交通的重要节点,枢纽内设施及总体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城市交通系统的效率和发展。基于国内外城市综合客运枢纽的发展分析,借鉴国内外综合交通枢纽的发展策略,结合呼和浩特市城市综合客运枢纽的发展现状及相关建设问题,提出了呼和浩特市未来综合客运枢纽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2.
针对高铁枢纽外围集散路网布局问题,以中小型高铁枢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部分高铁车站的调研分析,阐述了枢纽外围集散路网布局的内涵和现状问题,分别研究了枢纽与分流通道的空间关系、枢纽集散通道与铁路线的空间关系以及枢纽外围集散路网的布局模式,并总结了 5条结论,为今后中小型高铁枢纽外围集散路网规划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以客运枢纽内连接服务设施设备的通道作为研究对象,以通道的长度和宽度对行人流分散作用的强度分析入手,借助行人流仿真软件,设计仿真方案,利用仿真输出的行人流参数统计数据,建立行人流流量随观测时间的变化趋势曲线,一方面,对曲线的变化趋势进行对比分析,另一方面,对统计数据进行K-W检验以分析数据的差异性。结合曲线对比和K-W检验结果,综合分析单向通道、双向通道的长度和宽度变化对行人流分散作用的影响,进而确定单向通道和双向通道的最佳宽度分别为4m和8m,最佳长度为50m。  相似文献   

14.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集散能力瓶颈会导致车站内部分区域出现严重的客流拥堵现象,降低车站集散效能,影响乘客出行效率和安全。在分析城市轨道交通车站集散能力瓶颈内涵和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拥堵强度的瓶颈识别方法。构建基于累计 Logistic 回归的拥堵强度判别模型,结合调查数据对模型进行参数标定和验证。以北京地铁东直门站为例,结合 Anylogic 动态仿真,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表明该模型能够准确、实时地识别出城市轨道交通车站集散能力瓶颈。  相似文献   

15.
在综合客运枢纽规划中,机动车交通流量预测是枢纽对外交通组织的核心部分,是有效控制枢纽对城市交通影响的前提基础,然而目前还没有针对枢纽机动车交通流量预测的系统方法.鉴于此,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现阶段综合客运枢纽建设特征,充分考虑枢纽内交通换乘、商业及办公后,提出一种较为系统的预测方法.首先分析综合客运枢纽的基本功能和换乘类型,并以此为基础解析了枢纽内机动车交通需求的构成和特征;接着给出了机动车交通流量预测的基本流程,并系统地提出预测模型;最后针对模型中的参数给出了保障模型适用性和准确性的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16.
17.
依附铁路而建、集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综合客运枢纽随着我国铁路大建设而大量涌现,其规模、布局等的规划设计方案需通过交通仿真来检验、评估和优化。文中结合仿真软件Vissim,对沪宁城际常州站综合客运枢纽进行了交通仿真,结合定量分析法,对机动车进出站车流密度、机动车道通行能力、乘客通道客流密度、乘客通道通行能力等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提出了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换乘量预测是交通枢纽规划的关键,是换乘站各种交通方式运营调度的前提.在总结现有预测方法——基于集计与非集计的预测方法的优缺点的基础上,针对枢纽管理的不同需求提出分时段预测、换乘量短时预测、分担率类比预测等预测方法,并应用于辽阳市客运枢纽换乘量的预测分析.从客运枢纽的建设阶段(已建成与未建成)、换乘预测方法构建的难易程度、基础资料准备过程等方面对各方法的适应性进行比较,扩展客运枢纽换乘量预测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9.
从必要性人手,根据项目的特点,探讨了公路客运枢纽后评价的意义和原则;从过程评价、效益评价、服务评价、技术评价和影响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地分析研究,建立了公路客运枢纽后评价的理论体系和指标体系,最后提出了适合公路客运枢纽项目后评价的5种方法及后评价的程序,为客运枢纽立项决策和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了对客运枢纽换乘设施配置合理性评估提供技术支撑,开展客运枢纽换乘走行服务水平研究.选取走行时间作为走行服务水平评判的指标,将走行服务水平划分为5个等级,并给出了基于连续类别评判法的走行服务水平等级阈值确定方法.利用体验-响应的换乘走行服务水平评判调查数据,标定了走行服务水平等级的阈值.结果显示,当乘客换乘走行时间低于10 min时,乘客普遍认为走行时间不长,可以接受;当时间大于18 min时,乘客普遍认为时间很长,不能接受.研究表明,连续类别评判法与乘客评判服务水平的心理过程相吻合,适合换乘走行服务水平等级阈值的标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