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妃与船模     
海神天妃,姓林名默,福建莆田人,五代闽国都巡查林堆慤之女。生于北宋太祖建隆元(960)年,雍熙四年(987)九月辞世。据传她经常在海上抢救遇难的渔民,为了感激她的救命之恩,首先在她“升天”的湄洲建立庙宇祭祀,宋朝在莆田的港里、白湖、圣墩、泉州、杭州等地建造天妃宫。此后北起丹东、营口、天  相似文献   

2.
解放前,在我国沿海各地都建有天妃宫(也称天后宫或妈祖庙),里面供奉着航海佑护神“天妃”。上海自古以来是我国重要港口,因而很早就出现了天妃宫。宋咸淳七年(1271年),上海镇市舶司提举陈珩即开始在小东门外黄浦江边筹建天妃宫,但因明  相似文献   

3.
《航海》2005,(4)
《天妃经》是参加郑和第五次下西洋的僧入胜慧在临终时, 命弟子用他所遗留的资财发愿刻印的。其卷首绘有“郑和船队图像,计五列,每列五艘”的插图,船型、尺度基本相同,其“艏艉高翘,船舷高,吃水深”,气势磅礴,为郑和船队的船型提供了一个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4.
5.
《游艇业》2013,(10):24-24
每年的10月9日都是世界邮政日。值此之际,我们也策划了一期将邮票文化和海洋文化结合到一起的选题,而提到我国的海洋文化,郑和无疑是我们的开山鼻祖。那么在接下来的篇幅中,就让我们重温二下这海上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6.
关于郑和“宝船”的大小问题,目前学术界、航海界有几种不同的看法。本刊现发表中国航海学会航海史研究会副主任丘克辉同志的《郑和下西洋的宝船考》一文作为引子。对“宝船”的大小问题,欢迎大家来稿进一步讨论。——编者  相似文献   

7.
《明史·郑和传》说:“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这44×18丈,换算成公制为138×56米。这样的大船为郑和随员马欢,费信和巩珍三人所证实。而大船的长宽比例为2.45∶1也和泉州发现的宋船2.5,大体相似。可见宋船和明船的历史是一脉相承,而不是偶然产生的。故我们认为《明史》所记是可靠的。查我国计算海船的尺度,有二法。一是虚算法,二是实算法。如使琉球船十丈。“舟长七丈,首尺虚艄三丈”,则宝船44丈中,其实长为30.8丈,其虚长为13.2丈,计算宝船的尺度,要用实长(30丈)不用虚长(13丈),合共仍为44丈。这是本文对宝船尺度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8.
时平 《珠江水运》2005,(8):49-50
郑和下西洋是一种国家行为,郑和船队是一支强大的战略力量.明政府派遣郑和船队下西洋显然是从当时国家利益(包括皇帝的意志)和国家需要出发.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郑和",他是中国伟大的航海家,他的丰功伟绩,代表中华文化对世界航海文明伟大的贡献,而受到世界各地的肯定与认同.所以,他也是"世界的郑和". 今年是明朝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全球各地都将举办一连串庆祝活动,以迎接这一光荣的世纪大庆典.我们重温郑和历史,回顾历代中华民族海洋历史的兴衰,的确也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10.
周宁 《珠江水运》2011,(13):190-191
探索郑和远航的意义,与其说是因为它在那个时代突然开始,不如说它在那个时代无端结束。大明帝国的远航突然停止而且永远停止,首先因为它缺乏社会结构的合理性,在经济、政治上,都是一种“挥霍”。200艘大船在世界南方海域编队航行,去的时候,像节日里隆重的游行,带着大量的装备与礼品;回来的时候,像个庞大的杂技团,装满了各种奇禽异兽。  相似文献   

11.
中国有着悠久的航海历史,最早可以追述到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已能用火与石斧“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利用原始舟筏在海上航行了。在中国辉煌的航海史中最让国人骄傲的是明永乐至宣德年间(1405年~1433年),航海家郑和先后七次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远洋船队,纵横驰骋于西太平洋和北印度洋,到达亚非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12.
郑和宝船是肥短型还是狭长型,至今学术争鸣尚未定论。我根据一些有关文献,列表分析,供各家参考。表中的纫鱼船、多桨船、海鹤船、钓槽船等,都是能在江、海行驶的船。故从表上就可看出,江河船的长宽比值,多在6.66以上;而海舶的长宽比值,则在4.37以下。这就说明江河船型要狭长一些;海洋船型要肥短一些。河道的本身是狭长形,故航行于江河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郑和”,他是中国伟大的航海家,他的丰功伟绩,代表中华文化对世界航海文明伟大的贡献,而受到世界各地的肯定与认同。所以,他也是“世界的郑和”。今年是明朝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全球各地都将举办一连串庆祝活动,以迎接这一光荣的世纪大庆典。我们重温郑和历史,回顾历代中  相似文献   

14.
探索郑和远航的意义,与其说是因为它在那个时代突然开始,不如说它在那个时代无端结束。大明帝国的远航突然停止而且永远停止,首先因为它缺乏社会结构的合理性,在经济、政治上,都是一种挥霍。200艘大船在世界南方海域编队航行,去的时候,像节日里隆重的游行,带着大量的装备与  相似文献   

15.
从南京博物馆得来的新闻癸亥新春,梅蕾沁人,笔者在南京博物馆搜集有关我国明代伟大航海家郑和的文物资料时获悉:今年正月初二,为缅怀  相似文献   

16.
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郑和首次下西洋前夕,曾请当朝的资善大夫、礼部尚书兼左春坊大学士李士刚为其已故的父亲撰写了碑文。这块石碑至今仍嵌在云南郑和故里的马哈只墓前。它对于研究郑和童年所受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美丽的回忆     
渡过碧波微浪的珠江,看过珠江三角洲的腹地,观望了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优越的中山港,参观了有“百岛之市”美誉之称的珠海,参观我国目前拥有吨位最大,具有远航能力,可停靠直升机的海上巡视执法监管船“海巡31”,深圳海事指挥中心齐全的高新科技的监控设备和世界第四大港口盐田港  相似文献   

18.
明朝初年,国力强盛。永乐三年(1405年)到宣德六年(1431年)太监郑和奉命七次出使东(太平洋)、西(印度洋)洋,为了促进国际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开拓航线,扩大贸易,他和他的舰队在海上活动了二十六年。郑和七次下西洋,每次都有成千上万的随员和工匠同行,声威可谓大矣,但是封建史官对此并不重视,  相似文献   

19.
在郑和七下西洋的巨大事件中,难免也有损失,其中严从简《殊域周咨录》记载:“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这里“军民死且万计”自然有些夸张,但在下西洋官军中确有不少人为国捐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设计仿郑和宝船的工作中.结合大量的史料和专家的论著.对郑和宝船作了深入地研究.完成了仿郑和宝船的设计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