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高赫遥 《北方交通》2023,(3):80-82+85
结合沈阳地铁6号线与既有2号线换乘站(市图书馆站)周边既有的及规划的道路、建筑物、管线等情况及客流条件,进行功能性、舒适性、施工安全性、与周边环境协调性及经济性的综合比较,进而对地铁换乘车站两个方案进行系统分析,最终确定了合理的换乘站方案。  相似文献   

2.
在全暗挖十字换乘地铁车站交叉节点施工方案设计上,有多种方案可以选择。以长春地铁1号线解放大路站交叉节点施工方案比选为例,从沉降量大小、关键节点应力分布和土体塑性区变化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得出了从衬砌端破马头门施工连接段的最优方案。可以为今后换乘车站及其关键节点施工技术提供技术和经验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三维快速拉格朗日算法原理,结合华东软土地区某盖挖逆作法施工换乘地铁车站工程实际并考虑基坑的周边环境因素,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盖挖逆作法地铁结构开挖过程中的变形性状进行了数值分析,得到了基坑开挖各阶段的变形场,为地铁车站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较好的控制结构变形量的方案,以确保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最小,并保证基坑安全施工。  相似文献   

4.
下元站是太原地铁1号线与3号线的换乘站,车站客流集散量大、换乘比例高,工程条件制约车站方案设计,为提高设计的精细化水平,研究采用客流仿真技术对设计方案进行仿真模拟,辅助设计方案决策.首先,根据下元站设计条件,提出十字型换乘和T型换乘设计方案;其次,在对比分析传统评价与动态模拟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动态模拟评价指标及取值标准...  相似文献   

5.
城市交通的建设越来越离不开地铁交通的发展, 处于中心城区的地铁车站常常因周边条件受限, 无法正常布置地铁出入口、 风亭及地面冷却塔等车站附属建筑, 而带来方案的不确定性。 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以项目全局为依托, 以线路总体设计为前提, 再结合站点周边条件进行详细设计。 文章基于地铁车站与商业建筑结合设置经验探讨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6.
对车站换乘走行时间的估计是分析成网条件下地铁线路间列车合理衔接,减少乘客总换乘等待时间的前提.基于数理统计方法对地铁车站换乘走行时间规律进行研究,设计地铁车站换乘走行时间规律的抽样调查方法,同时采用正态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函数对地铁车站换乘走行时间分布进行描述,并利用极大似然估计法对其中的参数进行估计.最后,以重庆地铁两路口换乘站为例,对所提出方法的实际可行性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7.
地铁十字换乘车站的换乘节点核心区受力较复杂,以上侧下岛双层十字换乘车站为例,车站中板作为列车的行车道板,需要在设计过程中考虑行车荷载的影响。采用大型有限元软件M idas C ivil,采用影响面分析考虑行车荷载后的中板受力分析,确定了最不利工况,找到了应力集中部位,为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保证车站结构的安全。  相似文献   

8.
《轨道交通》2008,(9):14-14
目前上海最大的一座地铁车站——浦江南浦站,正在紧张施工。作为轨道交通7号线与轨道交通12号线换乘站点,这座地铁车站将依靠乘客零换乘、2条线路列车互调支援、庞大的地下空间等人性化设计,带动周边地区综合开发。  相似文献   

9.
结合广州地铁二号线三元里折返线工程的施工实例,介绍浅埋地铁隧道岩溶等不良地质条件下地层注浆加固止水的方案确定、注浆设计、施工方法、施工工艺、施工原则及措施等内容,为类似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铁路客运站地区的城市交通衔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针对铁路客运站地区城市交通换乘的问题,分析了北京站地区交通衔接的现状,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换乘地铁走行距离过长、公交车站设计不合理和站前广场人流车流混杂。参照国外建设立体综合枢纽的成功经验,结合实例,从车站的平立面设计、站前广场设计、与轨道交通的换乘设计以及运营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改善我国铁路客运站地区交通衔接的基本思路,结合当今社会经济情况,对北京站作出了一些小方面的调整建议,最后,提出了新建同类型车站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1.
配合盾构法修建地铁车站的技术方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介绍国外利用盾构法技术修建地铁车站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目前修建地铁区间盾构隧道时,采用直径6m左右单线隧道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在区间盾构隧道的基础上扩建地铁车站的4种施工方案.根据广州地铁3号线林和西路站的主要技术标准、修建规模以及各施工方案的特点,设计了相应的车站结构.最后,讨论了应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包括施工步骤、车站结构设计方法、特殊管片的设计、环境控制和工程造价.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南京某建成地铁车站两侧基坑工程为背景,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方法首先分析了两侧基坑不同开挖方案下对已建成地铁车站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两侧基坑开挖方案按照施工方案3实施,对车站结构的影响最小,方案最优。若按照施工方案2、3进行施工车站结构最后的变形朝向先施工基坑侧。然后通过实际施工方案1和现场监测数据对比,结果表明数值计算结果和实测值差别不大,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满足工程需求。  相似文献   

13.
在区域轨道交通一体化的背景下,为充分发挥换乘车站作用,最大程度实现旅客出行无缝衔接,研究区域轨道交通换乘车站行车因素对乘客换乘的影响。在分析换乘系统设备设施布置和流线组织冲突基础上,提出车站换乘工作组织的评价指标,并以成都市犀浦站为实际案例,使用AnyLogic仿真软件对犀浦站内城际铁路与地铁的同站台换乘系统进行仿真。通过对不同行车因素情境下乘客换乘过程及评价指标的仿真实验分析,找出换乘环节中的瓶颈环节,提出适应行车因素和乘客换乘需求的犀浦站同站台换乘优化方案。所提出的考虑行车因素的行车客运一体化车站仿真模型及分析方法能够为区域轨道交通体系下车站的换乘组织、行车作业和客运作业提供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城市轨道交通多线换乘站具有换乘量大、换乘路径多样化、换乘客流分布不均、站台拥堵等特点,合理的换乘组织方式对车站的安全运营尤为重要。本文在总结国内三线换乘站换乘组织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成都地铁太平园三线换乘站布局,从换乘通道设置和客流流线角度出发,分析该站日常及早晚高峰换乘客运组织现状;结合车站各方向的换乘客流数据,利用anylogic软件对早晚高峰换乘现状进行仿真分析,查找高峰期换乘客运组织的不足,提出分时调整1号换乘通道的换乘方向、站厅引导换乘乘客适当绕行等优化措施,并借助Anylogic软件进行高峰期客流仿真,证明优化措施能较好地缓解高峰期3号线站台的客流拥堵,车站整体拥堵情况得到减轻。实施调整后的车站客运组织措施证明,本文所提优化措施具备一定的可行性,结合乘客不同时期的出行心理特征、不同方向的换乘客流占比、换乘通道的客观条件等实际情况,适当调整通道的换乘方向,并配合列车开门方式,可较好地进行换乘站客运组织优化,为未来多线换乘站的换乘客运组织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交叉车站换乘节点施工过程中既有车站沉降超限问题,依托郑州4号线会展中心站下穿1号线暗挖段工程,通过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两种新建结构的施工方案.在保证变形能够合理控制的情况下,结合经济投入,推荐在换乘节点两侧明挖结构施工过程中直接将部分新建结构与既有结构连成整体的施工方案,形成了以新、旧结构无缝连接的结构体系为基础、...  相似文献   

16.
详细的叙述了地铁车站的常用换乘方式以及适用条件、优点和缺点,旨在为设计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根据北京地铁十号线黄庄车站4号风道结构特点,阐述暗挖隧道结构风道衬砌临时支撑体系的转换和混凝土衬砌施工技术,该技术对地铁车站的暗挖换乘通道、消防疏散通道、出入口联通道等结构衬砌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前地铁车站常见的两种围护结构墙体体系有两种,即复合墙体系和叠合墙体系。本文结合相关地铁车站叠合墙、复合墙设计施工的实践,从结构受力体系、车站防水等方面对地铁车站叠合墙、复合墙的结构体系的优缺点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既有地铁新增换乘通道开挖对周边结构影响,在模拟换乘通道的开挖过程时,考虑到该过程分为竖井的开挖、竖井通道的开挖及换乘通道的开挖,选用ANSYS软件分别对各个工序进行数值模拟,从横向和纵向分别分析换乘通道开挖到不同时间段时的施工过程对既有地铁结构与轨道的影响,得出其变形的规律,为换乘通道开挖提供变形控制标准。结果表明:换乘通道开挖会扰动既有地铁的车站、出入口及区间结构与轨道结构的受力状态,导致地铁结构及轨道产生竖向变形和横向变形。既有地铁结构、轨道结构的最大竖向变形值和横向变形值在允许范围之内,满足风险等级要求。  相似文献   

20.
地铁车站的防水工程是地铁建设中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之一,是保证结构使用寿命的屏障。结合目前国内最大的一次性暗挖地铁站——北京地铁黄庄站的工程环境和施工工法,介绍黄庄站的防水设计原则、设计形式及防水施工工艺,尤其是施工缝、变形缝等特殊部位的防水设计与施工。对类似的地铁车站防水工程施工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