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是郑和船队七下西洋伟大壮举的600周年.这个百年一遇的伟大日子的到来,在中国和世界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兴趣.近二十几年,有关的省、市,包括香港、台湾地区以及有些国家相继成立了致力于郑和研究的学术团体,发动学者著书立说、创办刊物进行了不少研究郑和、宣传郑和的活动.2002年国家成立了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筹备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以"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为主题,开展着各种纪念活动.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就是在这种纪念、研究郑和活动热潮推动下成立的.不少学者和社会活动家为了更有力地推动纪念郑和、研究郑和的活动,还提出申报成立中国郑和研究会的倡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港口》2016,(Z1):67-72
"三宝"太监郑和是我国明代伟大的航海家,历来学者对"三宝"的解释却多有不同。笔者认为"三宝"应是郑和官职的称呼,即"三宝信官"的简称。"三宝信官"确信的职责是掌管皇宫王府、陵墓的修建和采办宫廷所需婚丧礼仪所用珍宝等一切器物。郑和下西洋的活动是明初出使四域的诸"三宝"的代表,作为"王道"外交的忠实执行者,通过一系列下西洋活动,出色完成了明成祖朱棣"天下归心"的政治理想.但同时由于当权者的"赏赐无度"和奢靡享受,郑和下西洋活动客观上也助长了统治阶层的穷奢极欲和腐败滋生,进而加剧了明中晩期各种社会矛盾的尖锐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郑和",他是中国伟大的航海家,他的丰功伟绩,代表中华文化对世界航海文明伟大的贡献,而受到世界各地的肯定与认同.所以,他也是"世界的郑和". 今年是明朝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全球各地都将举办一连串庆祝活动,以迎接这一光荣的世纪大庆典.我们重温郑和历史,回顾历代中华民族海洋历史的兴衰,的确也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4.
7月11日,我国将迎来第二个"航海日",这一次的主题是"郑和精神与航运发展的关系".我们今天航运界的创业思想、船队管理、航线开辟、对外友好往来,所走过的路无一不是郑和精神的传扬.所以郑和是永远值得人们纪念的.  相似文献   

5.
2005年7月11日,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郑和船队从福建长乐"伺风开洋",经东南亚、印度洋到达红海和非洲,遍访当时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航海规模之大,编队船舶之多,造船和航海技术之先进,时间之久,难度之大,组织之严密,都是同时代其他各国远洋航海活动所无法比拟的,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最伟大的辉煌.  相似文献   

6.
2005年,纪念航海先驱郑和的"航海热"在中国大地涌动.在荡漾着"航海热"的氛围里,"郑和"的名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让世人耳熟能详,七下西洋的伟大民族精神一次次让人热血激荡.7月8日,郑和航海暨国际海博会在上海隆重开幕,吸引了来自中国以及海内外众多的炎黄子孙,同时也引来了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众多国家的宾客.  相似文献   

7.
正云南是伟大航海家郑和的故乡,位于云南昆明的郑和纪念馆则是云南对于郑和的最好纪念,这座在去年航海日正式对外开放的纪念馆,让更多人能够了解郑和,了解七下西洋的史诗故事。本次2018年珠江片区"中国航海日"活动捐赠船模仪式就在郑和纪念馆举行,蕴含着缅怀故人、追根溯源的寓意。七件珍贵船模入驻郑和纪念馆作为2018年珠江片区"中国航海日"活动的重要环节,7月19日15时30分,船模捐赠仪式在郑和纪念馆举行,来自珠江水系的珠江航务管理局、广东海事局、南海救助局、南海航海保障中心、中交广  相似文献   

8.
明代航海家郑和,率领两百多艘海船、两万多随员,组成当时世界最大的船队,七次"下西洋",历访30多个国家和地区,前后跨越28个年头,用自己的壮举,谱写了中外航海史上的辉煌篇章.前贤马公立此一业,在环宇内外乃为中华民族创下了彪炳千秋之伟业.岁月悠悠,山河苍苍,从1405年到2005年,整整六百个春夏秋冬.今天,当龙的传人站在21世纪新的起跑线上,为和平崛起冲刺之时,纪念和弘扬伟大航海家郑和的杰出业绩,就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1405年,满载2.7万余人的庞大船队,郑和下西洋从太仓刘家港出发—— 1996年,中国远洋运输集团(以下简称"中远")进军江苏省太仓,沉寂近六百年的"郑和下西洋起锚地"太仓港,至此结束"无港之港"境况,成为太仓经济建设的一方热土.  相似文献   

10.
《中国港口》2016,(Z1):54-60
本文对"郑和之宁波桃花渡使日"观点作出分析评论,认为611年前郑和使团与中日勘合贸易无关,同时认为宁波成为明代对日开放的重要口岸与郑和无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1.
郑和七下西洋,标志着中国古代航海事业达到最高峰,这已经成为人所共知的历史常识,然而关于"郑和下东洋"之事却鲜为人知。近些年来,随着学术界对郑和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学者主张,郑和奉使外番不是  相似文献   

12.
杨槱 《上海造船》2005,(2):31-35
今年是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郑和下西洋这一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长期以来,在郑和航海和郑和宝船的学术研究方面存有不同的声音.只有认识历史真相,才能古为今用.为了求得真知和丰富学术内涵,作者针对郑和航海和郑和宝船研究发表一些个人见解,以同业界商讨.  相似文献   

13.
一、郑和创造了中国航海史上辉煌的一页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从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先后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明代称加里曼丹岛以西的海域为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远航亚非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海足迹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14.
郑明 《船舶工程》2005,27(3):i005-i008
编者按:在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船舶工程>编辑部特邀原海军装备部部长郑明将军撰写了"郑和宝船复原专析"一文.通过查找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郑明将军通过文字展现了我国古代高超的造船技术.在此对郑明将军及时向本编辑部提供研究成果表示由衷的感谢!  相似文献   

15.
曹凛 《中国船检》2013,(5):112-115
1421年正月,明成祖朱棣命郑和船队奉送十六国使臣回国。郑和率官员前往龙江关检查和修补宝船后,驶往太仓刘家港,再次"仔细点检"船质和物资装备后,至长乐港于二月趁季风出洋。由于国内因素,郑和船队中途返回。  相似文献   

16.
和着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节拍,中国第一个"航海日"如期而至.这个体现郑和精神,为社会各界呼唤多年的节日终于正式为国家确立,这是民意所向,是发展所需,是所有包括航海、海洋、造船、渔业等有关行业和其从业人员以及海军官兵在内的全中国人民值得庆祝纪念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17.
郑和,云南昆阳人(今云南省晋宁县昆阳镇),本姓马,小字三保,回族人.祖父与父亲同叫哈只.哈只并不是真名,而是阿拉伯语haji的音译,意思是"巡礼人",即朝圣者.当时人们把朝拜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的人尊称为哈只.礼部尚书李至刚说郑和"自幼有材志",这与他从小所受教育及其祖父,父亲的经历很有关系.  相似文献   

18.
龙归大海     
1405年7月11日,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从江苏太仓扬帆起锚,开始了七下西洋的首航.此后28年间,在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下了和谐文明的种子.600年后的2005年,7月11日被确立为"中国航海日",成为国家的重要节日.5年间,"航海日"的影响潜滋暗长,在黄土地上密密播撒下"蓝色文明"的种子.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我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六百年前郑和率船队下西洋,不仅是中国人的壮举,也是世界的壮举.1955年,先父董浩云先生撰写纪念郑和下西洋五百五十周年的文章,现节录如下: "近世言航海,称拓疆者,无不盛道狄亚士之抵好望角,哥伦布之见新大陆,与夫伐斯哥·达伽玛之航抵印度.试一论中国航海大业,则蹙焉自沮,以为万年安乐,谁搜瀛海之神奇,百姓亨宁,奚控云涯之幽险.  相似文献   

20.
袁洁 《珠江水运》2006,25(5):63-64
"航海日"虽然是一个新兴的法定活动日,但因其有着郑和辉煌的航海史作积淀,同时也顺应了当代航运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一出炉便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文从纪念郑和航海的壮举和卓越精神、增强航运界的凝聚力和自信心、对公众进行航运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外塑良好的国际航运形象四个方面,对"航海日"的功能作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