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亚东干文学是世界华语文学的重要一支。东干小说广阔地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东干人在乡庄的生产和生活。东干著名小说家阿尔里·阿尔布都的小说集《独木桥》是东干小说的代表作。作品反映了东干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小说语言具有简洁、朴素、鲜活、生动、口语化等特色,体现了东干小说语言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2.
当代英国文坛巨匠多丽丝·莱辛的杰作<金色笔记>采用了元小说的表现手法,且其中自反性是该小说典型的元小说特征.安娜既是小说作者,同时又是小说中的人物,她通过揭示自己创作的小说主人公爱拉的虚构性,通过反思语言在建构文本世界和外在现实中所表现出的矛盾,通过裸露小说的创作过程,摧毁了现实的虚伪性,从而跨越了虚构与非虚构、艺术与生活、小说与文学批评的界限,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了小说的创作过程.  相似文献   

3.
小说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是小说艺术的材料、工具或媒介,小说文体的特色和风格首先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本文以洛奇的"校园三部曲"为文本,就其讽刺幽默的语言、喜剧的风格和反讽的笔调作一评析.  相似文献   

4.
《简.爱》是英国十九世纪出版发行的古典名著之一.夏洛特.勃朗特用独特的女性视角创作的具有哥特特点的小说带给读者的不仅是恐怖阴森的感受和体验,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小说为传统女性的生存和发展划出了一片新天地.本文从女性哥特主义视角解析《简.爱》,正是为了加深对小说这一文学主题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意识流小说《达洛卫夫人》的批评话语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是通过分析语篇的语言特点和它们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来考察语篇所蕴涵的价值体系或意识形态,并进而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文章以CDA理论为指导,结合福柯有关"规训权力"和"精神医疗权力"的论述,采用韩礼德的功能语言学分析方法来阐释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著名意识流小说《达洛卫夫人》的文学意义及作者对社会制度的批评。  相似文献   

6.
《尤利西斯》是20世纪最伟大的英语小说,代表了现代主义小说的最高成就.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几乎是乔伊斯尝试小说新潮艺术和尖端技巧的实验场.本文试结合"互文性"文本理论,对《尤利西斯》的叙事艺术进行阐释,认为乔伊斯在创作《尤利西斯》时所采取的主要叙事策略是互文性策略,即对西方文学传统的创造性吸收和改编,这也是《尤利西斯》产生广泛的象征意义并获得巨大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俞樾的学术观、文学观和戏曲观具有某种同构性,在学术上俞樾为东南朴学大宗,膜拜郑玄的治经方法,并且私淑王念孙、王引之父子。而在文学上,则瓣香白居易,主张流丽轻浅的文学风格。俞樾的这种文学主张贯穿在他的诗文乃至戏曲小说创作中,形成隽永、含蓄而清新流丽的风格。而在文学内容上则严格遵守传统儒家的教化伦理,其小说和戏曲有着浓厚的说教意味,甚至出现了以经学为戏曲的倾向。  相似文献   

8.
伊万·布宁(1870—1953)是俄罗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是跨越两个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上最重要、同时也是最复杂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多为描写旧俄乡村生活,语言朴素得近乎吝啬,但与此同时,就声音和形象性而言,他的语言又是极为丰富的,富于色彩、气味、音乐感和画面感:乐声、潺潺地流水声、有节奏的铿锵声、柔情的絮语声。注重大自然的描写是布宁乡村小说的特点,乡村色调冷峻灰暗使主题意蕴丰富。本文中笔者以其乡村主题代表作为例,浅析布宁乡村小说的主题与情调。  相似文献   

9.
托尼·莫里森的作品《秀拉》是黑人文学的经典之作。在这部小说中,莫里森成功地塑造了夏娃、秀拉、奈尔等生动的黑人女性形象,并以独特的视角描述了她们在种族和性别压迫下的艰难生活,及其各自寻求自我解放的艰辛历程。文章从女权主义的角度解读这三位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及其对黑人女性解放运动的潜在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0.
清末的语言变革运动,为文学革命的发生和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提供了诸多思想资源和实践准备。清末以来形式多样的语言变革,其目的虽在求"文字简易"以便"普及教育",而不在文学本身,但其"文字救国"的观念,却后来逐渐演变为"文学救国"的现代文学功能观。这确实说明清末以来的语言变革为五四文学的先导,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非突发的事件。  相似文献   

11.
人名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小说中的人名则有着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体现了小说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他们的命运结局等,所以研究英文小说中人名的文化内涵,将这些人名能够准确的翻译出来,不仅对文学翻译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中西方文化交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文学思潮,新写实小说曾以迥异于现实主义小说的独特艺术魅力征服了众多读者,为当代文学创作注入了新鲜活力。文章详细分析了新写实小说兴起的文化背景、文本的艺术特色、优势与缺陷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对新时期这一重要的文学潮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究。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老舍小说文本的研究,发现老舍先生通过比较或陈述的方法在自己的作品中或多或少地表现了他对社会意识的关注。老舍的小说所关注的社会意识主要体现在全社会整一的"官本位"思想、愚民教育下的"顺民"意识、国民精神和国民人格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通过历史考证和文本分析,对清末谴责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进行了总体评价。观点是切中肯綮的,但对这些特点的形成原因论述尚不够充分。同时,鲁迅还对清末谴责小说中部分作品所体现出的特异性加以观照,在文学创作中用杂文和小说的形式诠释了文学史写作中的某些观点,锋芒直指社会现象,宣判了旧有制度解体的同时完成了对清末谴责小说的超越。  相似文献   

15.
陇右唐人小说是指唐代陇右籍作家创作的小说.陇右唐人小说继承了六朝志怪小说的一些特征,"用传奇法,而以志怪",以新颖的叙事视角,生动的细节描写,传、记的辞章化,丰富的想象力,表现出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6.
茅盾擅长以经济视角创作小说。他为什么关注“经济”?他的小说怎样写“经济”细节?他的“经济”细节究竟写得如何?本文从“经济”视域进一步解读茅盾20世纪三十年代小说创作,认为茅盾细腻的“经济”描绘文字,正是他构建真实的“现实主义”文学大厦的基石。茅盾缜密、精细的经济细节,逼真描绘了那一时代人们生活的挣扎,取得了极强的艺术效果,为读者提供了巨大的思考空间,蕴含着深沉的理性意识和悲剧力量,而这正是茅盾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独特贡献之一。  相似文献   

17.
考评式结社与清代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评式结社是宋末元初文人在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下形成的重要沟通方式,并发展成为清代最流行的结社风气.这种结社以考评竞技为主,借鉴科举考试的程序与方法,因而在组织形式等方面不同于一般诗文社.清代的许多小说都提到了考评式结社,但小说家却描绘了与现实不同的特点,即将女性变成结社的主角,客观上反映了清代女子结社的状况.  相似文献   

18.
唐传奇是文言小说的成熟阶段,题材甚多,而以婚恋传奇的成就最高.在婚恋传奇中,唐代文士构筑出一批符合他们爱情期待的理想女性:这些女性容貌出众、才华卓越,大胆跨越礼教的藩篱追求爱情,极富“名妓”的特征;同时又是恪守礼教规范,柔顺卑顺、相夫教子、持家理财的典型贤妻良母.这种融情人、知己、贤妻、良母为一体的理想女性形象,其实是唐代文人在特定文化氛围中对女性的期待和建构,也是唐代文士追求情理和谐统一的婚恋心理的曲折诉求.  相似文献   

19.
弗吉尼亚.伍尔夫生活的时代恰好是英帝国主义由殖民扩张的鼎盛走向衰竭。伍尔夫作为这一历史阶段的现代作家,虽然她的小说以唯美的意识流而著称,但小说也显示了隐藏在文本之下的帝国优越感和潜在的殖民意识。不同的是,伍尔夫虽然拥护大英帝国的现存秩序,但她又不满帝国统治阶级的腐朽、傲慢。更为重要的是,她不相信帝国的永恒性,客观地呈现了大英帝国走向衰落时期的风貌。本文试图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对其小说《海浪》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