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二、玉柴YC6J系列发动机的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1.故障指示灯及故障码玉柴YC6J系列发动机的故障码是通过发动机故障指示灯来显示的。发动机故障指示灯位于驾驶室前面板处。打开点火开关,按下发动机故障检测开关,在发动机无故障的情况下,发动机故障指示灯应该为闪亮,断开发动机故障检测开关,发动机故障指示灯应该熄灭。  相似文献   

2.
故障现象一辆2003年生产的帕萨特2.0 L轿车,出现发动机无法起动的故障。 故障诊断发动机无法起动的主要原因有起动机故障和发动机故障。起动机故障包括起动机、起动线路、点火开关和蓄电池等相关故障;发动机故障包括防盗系统、点火系统、  相似文献   

3.
夏季是发动机水温高故障的高发季节,发动机水温高故障也是发动机多发故障之一。发动机水温高会导致发动机功率下降、发动机异响(爆震的敲击声俗称叫杆)、呲缸垫、拉缸等发动机故障,那么维修技术人员如何快速准确地诊断发动机水温高的故障呢?本文根据笔者在维修一线的经验,向读者分享了一些维修思路和方法,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夏水华  王晓青 《天津汽车》2011,(6):15-19,36
在汽车各部位,发动机发生故障的几率最高。为了寻找这些故障是由哪些因素引起、这些因素在发动机生命期各阶段的分布和它们如何引起发动机故障,通过搜集大量不同型号发动机发生的故障并统计和分析这些故障的成因,从中分离出发动机故障与设计、制造缺陷及使用与维护不当的关系。这为主动改善汽车发动机生命期质量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案例1江铃顺达车发动机加速无力、发动机故障灯常亮故障现象一辆2 0 11年产江铃顺达车,装备JX493ZLQ3发动机和德尔福DCM3.2电控系统,累计行驶里程约为8.5万km,出现发动机加速无力、发动机故障灯常亮的故障现象。故障诊断用故障检测仪检测,读得的故障代码如图1所示;读取发动机数据流,显示发动机冷却液温度、凸轮轴与曲轴同步状态、油轨压力均正常;记录并清除故障  相似文献   

6.
故障现象:一辆日产风度汽车,行驶中出现发动机熄火现象,之后启动时发动机抖动厉害,排气管汽油喷出,发动机故障灯闪烁。故障检查:首先使用检测仪检测显示故障码为氧传感器故障、空气流量计故障、冷却液温度传感器故障。用万用表对故障码  相似文献   

7.
发动机综合故障常见有以下几类:发动机不能启动、发动机动力不足、发动机工作不稳、发动机怠速不良、发动机高速不良、发动机加速不良、发动机过热、机油消耗过多、机油压力过低、发动机异响等。发动机产生故障的原因十分复杂,一般来说,汽油发动机为油路、电路和机械故障;柴油发动机为油路和机械故障,柴油发动机若启动装置和停车装置采用电气设备操作和控制,也会有电路故障。  相似文献   

8.
发动机综合故障常见有以下几类:发动机不能启动、发动机动力不足、发动机工作不稳、发动机怠速不良、发动机高速不良、发动机加速不良、发动机过热、机油消耗过多、机油压力过低、发动机异响等。发动机产生故障的原因十分复杂,一般  相似文献   

9.
珊瑚 《摩托车》2013,(6):21-23
(一)摩托车发动机故障诊断方法摩托车产生的故障原因相当复杂,有的故障产生的原因有几十种(如发动机不能启动、发动机无力的故障原因就多达20多种),有的一种原因可导致多种故障现象出现(如活塞环磨损过甚间隙超限,会出现发动机不易启动、发动机无力、燃油和机油超耗等多种故障)。因此,要做到准确而迅速地诊断故障比较困难,这就要求诊断者必须熟悉摩托车发动机的构造  相似文献   

10.
<正>案例1车型:2012款长城风骏5皮卡,配置2.4L汽油发动机、手动变速器。行驶里程:81000km。故障现象:发动机故障灯亮。故障诊断:首先确认故障,着车发现发动机工作无明显异常,组合仪表上发动机故障灯点亮。连接诊断仪,读取发动机故障码,只有一个故障码:P0113,进气温度传感器电路高电压。从理论上分析故障的可能原因有传感器本身、传感器线路和连接器、发动机控制单元。故障码描述为传感器高电压,故障原因通常是整个控制回路有开路的地方。读取发动机控制  相似文献   

11.
高海拔地区隧道施工通风风量计算及风机选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原地区由于海拔高度的增大,空气性质及部分有害气体毒性较平原地区发生了较大变化,施工通风难度比常压下增大很多,不能以平原地区的通风技术进行简单照搬。对海拔高度与空气性质的关系,高原隧道施工通风需风量计算,高原地区通〖JP2〗风阻力变化及风机选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原地区的施工通风风量计算应考虑不同海拔高度时有害气体的体积膨胀及浓度限值,进行风机选型与通风阻力计算时应根据高原空气密度与平原地区空气密度的比值进行修正,该结论可为高原隧道施工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杨海燕  金秋  孙广东  陈义华 《隧道建设》2017,37(11):1373-1378
目前我国管廊建设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及以上规模的城市,中小城市由于条件限制开展相对滞后,发展较为缓慢,且缺乏中小城市管廊建设的实践经验。为解决中小城市管廊建设经验缺乏的问题,对开展管廊建设的中小城市管廊建设规模和建设位置进行调研和分析。经分析可知:1)中小城市管廊的建设位置主要为城市主干道和新区建设区域;2)2016年管廊的开工建设长度非试点中等城市基本上在20 km以内、小城市基本上在10 km以内,试点城市平均在20 km以上。  相似文献   

13.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is on evaluating the safety effectiveness of restricted crossing U-turn (RCUT) intersections in rural and suburban areas based on prior control type. Both, unsignalized and signalized RCUT intersections were evaluated using the Empirical Bayes (EB) before-after evaluation method. The 42 RCUT intersections selected for this research were converted from a two-way stop-controlled (TWSC) intersection or signalized intersection in the rural and suburban areas. The results show a 70.63% reduction in the total number of crashes and a 76.10% reduction in the number of fatal and injury crashes at unsignalized stop-controlled RCUT intersections in the rural area. Also, an 89.25% reduction in the total number of crashes and a 94.42% reduction in the number of fatal and injury crashes was observed at offset three-legged unsignalized stop-controlled RCUT intersections converted from four-legged TWSC intersections in rural areas. In the suburban areas, a 64.86% reduction in the total number of crashes and a 73.39% reduction in the number of fatal and injury crashes was observed at unsignalized stop-controlled RCUT intersections. Further, a 10.15% and a 31.08% reduction in the total number of crashes, and an 84.26% and 41.31% reduction in the number of fatal and injury crashes was observed at a signalized RCUT intersection in the rural and suburban areas, respectively. The safety effectiveness of unsignalized RCUT intersections in the rural areas with a larger sample size was found to be higher than was observed by researchers in the past. While unsignalized RCUT intersections in the suburban areas are effective, there is not enough evidence to support the installation of signalized RCUT intersections. These findings help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in making informed decisions and installing RCUT intersections from a safety perspective.  相似文献   

14.
地下空间作为城市有机体的一部分,在未来城市建设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文章分析杭州城市地下空间(地下交通设施、地下综合体、地下市政设施、人防设施)发展的特点。从开发总量与人均水平、空间分布与开发深度、开发功能3个方面介绍杭州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主要为政策及管理方面与功能开发方面。同时介绍未来杭州地下城的发展策略,并展望其发展蓝图。最后分析杭州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过程中亟待思考与解决的工程技术问题,包括:特殊地质及工程技术问题(粉土、粉砂地层,淤泥地层,上软下硬地层等问题;近接施工技术,地下立交技术等)、地下工程防灾问题、景区环境保护问题、地下空间全生命周期数字化工程。  相似文献   

15.
郭陕云 《隧道建设》2011,31(6):648-651
分析工程建设风险管理的现状,指出着力执行工程建设风险管理是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的迫切需要。阐明工程建设风险管理的概念,以隧道建设期岩溶地质风险的控制为例说明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的主要时段及操作要点。剖析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过程的重要特征及管理的突出难点。指出关键在于工程建设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并提出提高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有效性措施:一是必须实施动态化管理,二是正确坚持专家评审制度,三是走专业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在成都砂卵石地层中进行盾构施工,由于砂卵石中卵石的强度很高,对盾构机刀盘、刀具的磨损相当大;同时由于砂卵石地层土质级配的不均匀,刀盘及土舱内结泥饼,螺旋机进土口的大颗粒卵石的骨架(骨架拱)效应,直接影响到土压平衡的有效建立,以致盾构在掘进过程中超挖,严重影响隧道沿线周边环境及施工进度。该文重点介绍了成都地铁1号线盾构1标区间隧道施工过程中采用的土体改良技术措施,从而消除了由于砂卵石地层的特殊性质造成的不利因素,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及周边环境的安全。  相似文献   

17.
历史风貌街区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道路更新在历史风貌街区的保护与改造中具有一定特殊性:一方面,它是城市道路老路改造的特例;另一方面,它需要历史文物保护、景观设计、城市规划等多专业的参与。为提升历史风貌街道更新工程的品质,给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在梳理历史风貌街区的三级规划体系、近年来各地相关政策及指导性文件的基础上,分析上海衡复风貌区、思南路、武汉中山大道、青岛路、黎黄陂路等典型工程案例,总结历史风貌街道更新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8.
气力输送设备管道中物料的速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气力输送中物料在水平和垂直管道中的运动特性,建立了颗粒群在管道中的运动微分方程,并将该微分方程导入Matlab进行求解.通过分析颗粒群在不同管道阻力系数和不同初始条件下的速度特性曲线,得出气力输送中管道内颗粒群在加速段的速度特性.结果表明:阻力系数的大小影响颗粒群在管道中的最终恒定运动速度;不同初始速度影响颗粒群在管道中的加速(减速)运动时间;颗粒群在加速段运动时,垂直管道中所消耗的能量大于水平管道.  相似文献   

19.
抗滑桩是大型交通基础设施中稳定边坡和治理滑坡的主要手段之一,嵌固段桩前被动土拱效应是影响抗滑桩水平承载力的重要因素,被动土拱的形成演化过程是抗滑桩水平抗力调整的关键。通过几何缩尺比例为1∶15的抗滑桩物理模型试验,对桩前被动土拱的形成演化过程进行了探究。根据抗滑桩桩前被动土拱和模型试验系统的对称性,自主设计土压力传感器的布设方案,以保证在试验过程中对桩前土体各测点的xy方向土压力分布规律进行实时采集;采用千斤顶对模型桩施加水平荷载,对加载过程中抗滑桩嵌固段桩身弯矩、桩前土压力及桩前土体应力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绘制桩前土体应力云图并对桩前被动土拱拱轴线进行了拟合,同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对照分析,以揭示桩前被动土拱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①桩身弯矩和桩前接触土压力均在嵌固点下4倍桩宽处附近出现极大值,后随埋深逐渐减小;②桩前被动土拱是由相邻桩对桩前土体的相互作用使主应力发生偏转而逐步形成的,其演化过程可分为初步形成阶段、承载阶段和破坏阶段;③桩前被动土拱拱轴线呈抛物线形式,随埋深逐渐增大形成被动土拱所需桩顶位移随之增大;④同一埋深处桩前被动土拱矢跨比随桩顶位移增加而逐渐变大,在承载阶段土拱矢跨比随埋深逐步减小。  相似文献   

20.
长江源生态保护与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主峰 ,是我国第一、世界第三大河流。 1998年发生了长江全流域特大洪涝灾害表明这样一个事实 :“中游受灾 ,祸起源头、殃及下游”。因此 ,长江源生态环境的恶化是长江流域洪涝灾害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长江源生态环境保护与武汉市经济是否能可持续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旨在介绍长江源地区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提醒长江中、下游地区密切关注长江源 ,并相应探讨其生态环境保护与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