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远洋船舶压载水净化和水上溢油应急处理关键技术研究"课题三——"水上溢油事故应急处理技术"的研究背景、主要研究内容和突破的关键技术,首次系统全面地建立了溢油源快速准确鉴别体系和船舶溢油事故污染损害评估技术。在构建完整溢油应急体系、履行国际公约和实施国内法规、提升溢油应急管理能力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内河航运的快速发展,内河水域的船舶流量正逐年增加,危险品和化学品的运输规模不断扩大,造成内河船舶污染事故风险呈现显著上升趋势,船舶溢油事故时常发生,这些变化对内河水域的环境保护带来了严重威胁。同时,国民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国家环保要求的提高,内河船舶溢油应急能力己经不能满足应急反应和环境保护的需要,特别是内河船舶溢油控制技术设备建设明显滞后。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分析了目前内河船舶溢油的特点和面临的形势与压力,提出了内河船舶溢油应急反应技术装备建设设想,希望通过促进内河溢油应急设备建设的发展来提高内河溢油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经济和贸易的快速发展,航行于我国水域的各类船舶越来越多,船舶污染风险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船舶污染事故频频发生。面对日益严峻的船舶污染形势,我国努力建立并不断完善船舶污染应急反应体系,包括建立健全防止船舶污染的法律法规、制定各级船舶污染应急计划和预案、投建溢油应急设备库、建设船舶污染清除应急队伍等等。  相似文献   

4.
随着港口油类运输量大幅增长,油轮密度的增加和超大型油轮的频繁出现,使我国沿海水域已十分繁忙的通航环境变得更加复杂,船舶溢油事故风险不断加大。文章分析了油类污染的危害和加强溢油应急反应能力建设的意义,论述了溢油事故的现场指挥原则、溢油处理技术、溢油源确认手段和应对媒体策略。  相似文献   

5.
侯旭可 《水运管理》2009,31(8):39-41
为更积极地发挥海事部门在船舶溢油事故处置中的作用,介绍海事部门在船舶溢油事故处置中的职责,详细分析海事部门在船舶溢油事故处置中8个方面的作用,对限制海事部门作用发挥的因素进行探讨,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和建议:为船舶溢油事故处置提供法律保障和工作依据;建立健全溢油应急反应机制;进一步加强船舶溢油监视监测能力建设;建立健全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机制。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油船的数量和吨位越来越大,油船进出港口次数日渐增加,船舶发生海损事故的几率也随之增加。由于船舶碰撞等海难事故而发生的溢油,也成为海域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目前我国的海上溢油应急防治能力还是较低的,与国际上相关先进成果相比,理论和实用性方面均有一定差距,提高海上溢油应急反应能力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7.
在广泛分析国内外溢油跟踪浮标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基于内河环境和船舶污染事故特点,开发一种适用于内河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处理的新型溢油浮标跟踪系统.该浮标系统通过水面浮标体系的相关传感系统和岸基监控平台,可以实现内河船舶溢油的实时跟踪与监测,对于应对内河溢油污染事故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60年,神州风物沧海桑田;60年,国人风貌焕然一新;60年,溢油应急建设从无到有。中国海事局及沿海各省市地方政府,以科学发展观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工作方针为指导,在应急预案的颁布实施、组织管理机构的建立、溢油监视监测体系的建立、应急队伍和力量的建设、培训和演练工作的开展等方面全面加强了我国船舶溢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有力地提高了我国船舶重大污染事故应急处置能力。溢油应急建设作为海事工作的重要一环,在60年的探索与实践中,于蔚蓝的大海上毅然铸就了一道亮丽的海上长城……  相似文献   

9.
钱缘  黄志球  陈伟建 《水运管理》2011,33(4):22-23,27
为完善深圳海域溢油事故应急处置体系,增强海事部门应急处置能力,分析大连新港输油管道爆炸事故溢油应急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客观评估深圳海域溢油风险及应急体系能力,认为深圳海域溢油污染风险较高,溢油应急体系缺乏人才和设备,难以满足深圳高溢油污染风险的应对要求,并提出完善深圳海域溢油应急体系建议:推动建立区域应急联运机制,实现协同发展;建立清污协会会员制,整合应急资源;建立应急设备库,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大连“7·16”事故海上清污工作的深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及时应对大规模海上溢油污染事故,有效控制和消除污染,最大限度地降低溢油污染事故对海洋环境造成的影响.在分析大连“7·16”事故海上清污工作全过程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此次清污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在国家和地方层面上,从体制、机制、法规、资金、装备和人员等方面提出加强我国海域和内河水域溢油应急能力建设的建议,对完善我国溢油应急体系,提升海上溢油污染事故的防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海事》2009,(6):75-75
为全面履行保护海洋环境、防治船舶污染职责,泉州泉港海事处结合辖区实际情况,落实四项措施,提高海上溢油污染应急水平。在辖区内开展针对港口、码头、溢油应急设备器材配备、通讯设备等防污染设施设备和应急能力现状的普查和评估工作;进一步完善辖区海域污染应急反应体系,积极为地方政府颁布实施的船舶污染应急预案的修改和完善提供帮助,争取使地方政府在港口配套设施建设上增加投入;  相似文献   

12.
美国海上溢油应急反应机制建立成功的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学习借鉴发达国家海上溢油应急先进技术和油污损害赔偿的经验,提高我国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反应能力和污染损害赔偿的水平,交通部海事局组织了由各直属海事局共17人组成的“交通部海上溢油应急技术代表团”于2002年5月31日至6月20日在美国进行海上溢油应急技术业务培训和经验交流活动。笔者有幸参加了此次业务培训,通过培训学习和参观考察,不仅开拓了海上防污染监督管理工作的视野,同时对加快完善我国海上溢油反应机制的思维有了较为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戴小杰 《中国水运》2004,(11):20-21
据统计,1976年至2000年,中国沿海共发生船舶溢油事故2353起,平均每4天发生一起,总溢油量约3万t。随着我国进口石油量迅猛增长,海上污染风险与日俱增。因此,建立完善的海上防污染应急反应体系势在必行。澳大利亚已建立了十分完善、高效的防污染应急反应体系。为了少走弯路,我们可借鉴澳大利亚的成功经验,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应急反应机制。  相似文献   

14.
溢油事故船舶先期处置决策偏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速、有效的应急反应是控制船舶溢油事故危害和降低损失的关键。事故船作为溢油事故的第一发现方,对溢油的先期应急处置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为此有必要探索事故船的溢油先期处置决策机理和影响因素。以个体决策偏好理论中经典的随机效用理论为依托,建立了行为反应模式,并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实现了事故船舶溢油先期处置决策偏好模型的拟合、参数估计和选择偏好估计。结果显示:溢油水域的风力、浪高、雾况和可能的溢油量,船上应急设备配备和船员应急经验等会影响事故船舶有关溢油先期处置的决策偏好。  相似文献   

15.
船舶数量的增多和船舶大型化,使海上因船舶交通事故引发的船舶溢油风险概率大增。一直以来。由于我国对船舶溢油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的滞后,有效应对海上溢油尤其是突发性重大溢油事故的能力还很弱,因此,尽快提高溢油应急处置能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文中从提高对船舶溢油应急处置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出发。科学分析了造成应急处置能力低的根源,并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具体提出了有效提高海上溢油应急处置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海洋污染危及到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国家经济的发展。鉴于海洋污染的突发性和所造成的社会影响性,以及在善后处理中遇到的困难程度,文中分析了防城港水域船舶溢油污染风险和溢油污染应急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就防止和控制污染事故发生、提高辖区溢油应急能力的提出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介绍2004年4月21日在广州内港发生的南南燃油6船碰撞溢油事故及油污清除行动为基础,分析广州内港溢油应急反应能力及存在的问题,意图通过溢油应急事件的实践分析、讨论和总结,达到完善广州内港溢油应急反应体系、提高广州内港溢油应急反应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海事》2007,(8):74-74
近年来,泉州海事局认真履行防治船舶及相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职责。一是加强港口等工程建设项目中船舶防污染设施建设和应急设备、器材配备的监督管理,督促港口码头按规定配备相应的防污染应急设施设备。目前港口防污设施、设备比较完备,港口码头防治溢油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二是不断完善应急网络,提高溢油应急反应能力。争取国家投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周乐 《水运管理》2012,34(6):25-26,32
介绍美国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爆炸溢油事故和大连7.16海上溢油事故概况,结合两起重大海上溢油事故分析上海港目前面临的溢油污染形势,并就加强上海港溢油应急能力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方晨 《中国水运》2011,(12):22-23
海洋溢油事故是我国近海环境灾害之一。及时合理的经济补偿能提高应急反应联动效率和资源整合的能力,而我国现行的油污赔偿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需建立我国油污应急基金来应对海上船舶溢油事故,本文对我国油污应急基金募集提出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