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明 《中国海事》2011,(4):68-69
2011年2月13至19日,国际海事组织(IMO)在马来西亚Dickson港举办了2011年OPRC公约培训班及合理使用溢油分散剂研讨会。参加此次培训和研讨的主要是来自东南亚各国海事管理部门及溢油应急公司的代表。此次培训及研讨主要围绕溢油应急防备、反应和合作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讲  相似文献   

2.
《中国船检》2008,(9):65-65
历经八个月施工建造,由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采油服务公司新建造的“海洋石油251”号溢油环保回收船在山东乳山船厂顺利下水.标志着船舶主体建造工作的完成.及调试和试验阶段的全面开工。这一核心设备的投入使用将对中国海油保护海洋环境、应对海上大面积溢油应急污染提供强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3.
正2014年4月28日,由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提供基本设计和详细设计,黄埔文冲造船公司建造的深水环保船开工。该船是用于东海和南海海域(深海海域)海上石油勘探开发工作的专业环保工作船,主要用于勘探测试过程中的测试井液接收/返输,及海上溢油防治工作,具有溢油应急指挥功能。其收集溢油的速度和效率明显优于非专业船舶。专业环保船的建造与投产运营,将对中海油的溢油应急能力是极大的提升,将溢油应急  相似文献   

4.
动态     
《中国海事》2014,(10):71-73
《国家重大海上溢油应急处置预案》课题研究报告通过专家评审 9月12日,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在北京组织召开《国家重大海上溢油应急处置预案》课题专家评审会,中国海上溢油应急中心、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等单位代表和来自环境保护部、中海石油环保公司等单位的专家审阅了课题研究报告及预案送审稿。专家组认为课题报告内容全面,研究成果达到了科研项目要求,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提升我国重大海上溢油应急水平意义重大,将是我国完善重大海上溢油应急处置决策科学化、指挥专业化、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应急操作规范化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5.
溢油应急培训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守奎 《世界海运》2003,26(5):48-49
分析了溢油应急培训现状及存在的实际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溢油应急培训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了对突发溢油事故做出迅速、有效的应急反应,将溢油污染损害降到最低程度,保护海洋环境,河北海事局在加大对溢油应急设施设备投入的同时,也建立了溢油回收培训系统,提高溢油应急反应能力。文中简述了溢油回收培训系统的建立与发展,结合实际情况阐述系统建立的必要性与现有功能的同时,也对溢油回收培训的未来发展方向做出了积极的拓展与总结。  相似文献   

7.
60年,神州风物沧海桑田;60年,国人风貌焕然一新;60年,溢油应急建设从无到有。中国海事局及沿海各省市地方政府,以科学发展观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工作方针为指导,在应急预案的颁布实施、组织管理机构的建立、溢油监视监测体系的建立、应急队伍和力量的建设、培训和演练工作的开展等方面全面加强了我国船舶溢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有力地提高了我国船舶重大污染事故应急处置能力。溢油应急建设作为海事工作的重要一环,在60年的探索与实践中,于蔚蓝的大海上毅然铸就了一道亮丽的海上长城……  相似文献   

8.
史婧力 《中国船检》2012,(2):I0009-I0009
国际溢油控制组织(ISCO)已经获得IMO永久观察员地位。在此之前,国际溢油控制组织ISCO作为临时观察员,参与海洋环境保护委员会(MEPC)的会议和残骸清除工作组会议已有4年之久。ISCO秘书长称,从临时观察员到永久观察员身份的转换对ISCO来说是一个重要里程碑,这意味着,我们ISCO与溢油事故相抗争的先锋专业人员与IMO共同代表着石油、航运和环境的利益。  相似文献   

9.
现场燃烧作为一项海上溢油应急处理措施,其采纳和实施受限于诸多方面的因素。然而,在特定条件下现场燃烧却是最佳甚至是唯一的海上溢油应急处理方案。目前,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文章系统地从溢油应急的硬件、软件、人件和环境等角度出发,对影响海上溢油现场燃烧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建议我国应从管理、培训、资源配置、应急预案等方面为运用该技术做预先准备。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远洋船舶压载水净化和水上溢油应急处理关键技术研究"课题三——"水上溢油事故应急处理技术"的研究背景、主要研究内容和突破的关键技术,首次系统全面地建立了溢油源快速准确鉴别体系和船舶溢油事故污染损害评估技术。在构建完整溢油应急体系、履行国际公约和实施国内法规、提升溢油应急管理能力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内河航运的快速发展,内河水域的船舶流量正逐年增加,危险品和化学品的运输规模不断扩大,造成内河船舶污染事故风险呈现显著上升趋势,船舶溢油事故时常发生,这些变化对内河水域的环境保护带来了严重威胁。同时,国民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国家环保要求的提高,内河船舶溢油应急能力己经不能满足应急反应和环境保护的需要,特别是内河船舶溢油控制技术设备建设明显滞后。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分析了目前内河船舶溢油的特点和面临的形势与压力,提出了内河船舶溢油应急反应技术装备建设设想,希望通过促进内河溢油应急设备建设的发展来提高内河溢油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2.
熊德琪  林奎  肖明  杨建立 《水道港口》2010,31(5):549-552
为了对《珠江口区域溢油应急计划》提供决策支持,在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针对珠江口海域的特点,研究开发了先进实用的"珠江口区域海上溢油动态预报信息系统",综合了三维潮流模型、三维溢油扩散模型、溢油风化模型、应急反应模型、以及电子海图、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等关键技术。该系统可以预测模拟并可视化显示海上溢油的漂移扩散和性质变化过程,同时显示环境敏感区和应急人员设备分布等相关信息。实际溢油应用案例表明,该系统的预报模拟结果与现场实际情况完全相符,能有效地提高海上溢油污染事故的应急决策效率。  相似文献   

13.
国际动态     
正IMO/IACS信息1)IMO发布"国际散装运输危险化学品船舶构造和设备规则(IBC规则)2012年修正案"。IMO在MEPC64上通过了IBC规则2012年修正案,主要对IBC规则第17、18和19章作了修订,将于2014年6月1日生效。我社将适时发布通函,请设计方、船厂、船东、船舶管理公司关注。2)IMO发布"2012年香港公约船舶检查导则"。IMO在MEPC64上通过了"2012年香  相似文献   

14.
更新培训理念,与国际船员培训接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帮助缔约国履行STCW78/95公约,保证航海技术新发展的信息和技能更快地得以推广,国际海事组织IMO开发了示范培训课程。我国作为STCW78/95公约的缔约国,引入IMO示范培训课程可以进一步规范我国的船员培训,使我国的船员培训和教育与国际接轨。中国海事局从2003年起组织专业人员对46套IMO船员培训示范培训课程进行翻译,历时一年多完成了全部翻译与专家评审工作,准备陆续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15.
围绕挪威溢油应急体系,探讨了挪威NCA、NOFO协会、石油公司或运油船东在水上溢油应急中所承担的责任,掌握了各级机构之间的关系、衔接程序和具体任务,并鉴于挪威溢油应急体系,提出了我国溢油应急体制应从应急机构设置、区域应急资源优化、水上溢油应急相关协会协调、船舶、石油企业与清污公司联盟等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16.
正4月6日,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在福州召开国家船舶溢油应急设备库运行管理现场会。来自部海事局、部环保中心、直属海事局以及中海石油环保(天津)有限公司、北京松韵科技有限公司等30家单位的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着重对国家船舶溢油应急设备库运行管理存在的问题、规范国家船舶溢油应急设备库运行管理的工作要求  相似文献   

17.
美国海上溢油应急反应机制建立成功的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学习借鉴发达国家海上溢油应急先进技术和油污损害赔偿的经验,提高我国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反应能力和污染损害赔偿的水平,交通部海事局组织了由各直属海事局共17人组成的“交通部海上溢油应急技术代表团”于2002年5月31日至6月20日在美国进行海上溢油应急技术业务培训和经验交流活动。笔者有幸参加了此次业务培训,通过培训学习和参观考察,不仅开拓了海上防污染监督管理工作的视野,同时对加快完善我国海上溢油反应机制的思维有了较为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珠江水运》2008,(4):67-67
最近,“珠江口溢油漂移与清污对策快速模拟技术课题大纲”在深圳顺利通过评审。据悉,由深圳海事局承办的这一课题是国家科技项目“海上溢油应急快速反应关键技术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目标是建立珠江口海域溢油漂移与清污对策快速模拟支持系统,预计2009年7月该系统可以进行验收并开始产业化运作及推广应用。系统建成后将在模拟预测精度、运算速度和支持功能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能有效提高珠江口溢油预测水平和应急反应能力。  相似文献   

19.
加拿大溢油应急反应机制对我国的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广宇 《水运管理》2009,31(1):33-35
介绍加拿大溢油应急反应机制建立的法律基础、主要领导机构、船舶溢油防备与应急反应计划、国家空中监测计划、开展国际合作情况以及溢油应急反应工作成果,认为加拿大的溢油应急反应机制的成功经验可供我国借鉴:(1)有效的分工合作机制;(2)合理的基金制度;(3)先进的设备与技术;(4)溢油应急资源的整合;(5)广泛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20.
李建平 《中国海事》2010,(11):75-75
10月9日,由交通运输部组织实施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远洋船舶压载水净化和水上溢油应急处理关键技术研究"在山东省威海市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验收。与会专家认为该项目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关键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同日,交通运输部在中国海事局烟台溢油应急中心成功举行海上溢油应急技术演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