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我国金融体制仍然较为落后,很多中国企业的发展普遍存在着融资难的问题,它们不得不寻求海外融资这种路径。事实上,海外融资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是解决中国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本文将围绕中国企业海外融资展开较为详尽的讨论与研究,最后主要给出了一些海外融资的具体战略建议,从而让中国企业通过海外融资来获得更多的发展资金,促进自身的平稳且快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3.
4.
民营企业海外并购时面临法律政策风险,定价风险,整合风险,企业文化融合风险。本人针对这些风险,进行了探讨说明,民营企业要成功完成海外并购,必须降低这些风险。 相似文献
5.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民营企业成为了海外并购的一支重要力量。制度提供了一个国家法律、经济和社会体制的安排,各国制度环境的不同导致了制度距离的产生。在企业海外并购中,制度距离的存在会提升并购风险并影响并购绩效。在整合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探索了国家层面和企业层面的制度距离如何制约和影响中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策略选择,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启示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债券市场快速发展,评级行业逐步进入市场化转型阶段,信用评级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文章以2008—202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信用评级对企业并购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相比没有信用评级的公司,有信用评级的上市公司更倾向于利用融资进行并购,且并购规模更大,这表明信用评级能促进企业融资和并购。该研究为信用评级与企业并购决策的关系提供了经验证据,同时也对改进企业治理、促进信用评级业高质量稳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8.
9.
2007年到了,这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对香港而言,我们将迎来回归祖国十周年的大喜日子;对招商局集团而言,我们将纪念招商局成立135周年;而创立於1947年新年的《经济导报》周刊,今天正好是创刊60周年。 相似文献
10.
海外并购可以迅速获得先进技术和优势品牌,提升企业形象和市场竞争力。但跨国收购中存在巨大的债务风险,收购成功后还要面临管理失控和重振不力的经营风险、文化冲突和劳资对立的整合风险以及其他不确定性风险等。中国汽车企业在并购时需要根据自身的整合能力,进行详细的财务分析,制定具体的重振计划。 相似文献
11.
12.
经济危机下我国开始了对国外汽车企业一系列的并购,并且并购风暴有愈演愈烈之势,并购是跨国企业增强自身实力、扩大企业市场份额和削弱竞争对手最直接的手段,但面对强大的欧美汽车企业,我国如何能成功地实现以弱并强,需要考虑的因素是方方面面的,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因此带来的文化碰撞。 相似文献
13.
中国汽车工业海外并购是伴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壮大而成长起来的。海外并购是中国汽车工业做大做强的重要体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汽车工业在实施海外并购的过程中具有自身的优势和便利条件。但是,由于诸多原因的影响,中国车企场海外并购仍面临诸多的困难需要加以克服,中国汽车工业外海并购仍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4.
15.
在国内的交易案中,律师可能只是扮演次要的辅助角色,而交易者才是案中主导。但在美国,律师所发挥的作用比交易者更为重要,他们策划整个谈判的方式和过程。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全球经济继续寻根探底的时候,世界汽车巨头纷纷陷入了困顿之中,破产、兼并之风兴起。美国通用、克莱斯勒、福特汽车巨头深陷困境,欧宝、悍马、沃尔沃、萨博等品牌纷纷寻找买家。这为崛起的中国汽车业界提供了海外并购的机会,以至于中国汽车企业频频出手,让业界为之瞠目。 相似文献
17.
按照企业在金融市场上的行为所引起的资本流向,公司金融可以被分为:公司融资、公司投资、公司保险、公司并购重组,本文主要讲述如何理解公司金融并主要讲解了创新融资的重要性和创新融资方式。 相似文献
18.
还在欧美企业煞费苦心地修复被金融危机所损伤的商业元气或者试图逃脱主权债务危机侵害而惊魂未定之时,顺势而为的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并购狂澜。这种积极而活跃的战略行动既为冷清的全球并购市场带去了丝丝暖意,也清晰地传递出了中国经济增长独步世界的真实声音。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车企之间的兼并与重组,已经成为全球汽车业的主旋律。中国车企开始不断走向世界,将一批昔日明星企业收入囊中,从过去单纯追求技术上的升级,到如今更希望能够借助于国际伙伴,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国际技术溢出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的诱导因素,对科技型企业海外并购发挥积极作用,显著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得益于此,我国科技型企业海外并购在技术、竞争力与产业集群方面颇具优势.但海外“技术锁定”与政策限制、文化差异、人才匮乏等因素使国际技术溢出效应难以被充分发挥,据此提出具体方案,提高我国科技型企业对国际技术溢出效应的应用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