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桥梁加固工程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研究桥梁加固工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以山西风陵渡黄河公路特大桥加固工程为例,根据结构的受力特点,分析桥梁病害(裂缝及下挠)成因,结合工地实际情况,采用改变结构受力体系的加固方案(钢箱系杆拱),并对加固后结构进行静力与动力计算分析,验证加固的实施效果,以确保加固后新结构的安全度。结果表明,该加固方法能够有效地缓解桥梁现存病害(继续开裂和持续下挠),并能提高结构的极限承载能力。由于对结构永久性不可恢复的非弹性变形已无法模拟,结构特性已无法改变,故应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控,防止因"加固"而引发对原有结构新的病害,以确保结构安全。  相似文献   

2.
利用大型堆叠式剪切变形模型箱,进行了饱和粉土地基碎石桩桩网结构加固和CFG桩桩网结构加固的振动台模型试验,结果表明,碎石桩桩网结构加固饱和粉土地基较CFG桩桩网结构加固地基更能有效提高地基的抗液化性能。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粘钢一体外预应力综合加固法加固的T梁的受力特性,采用粘钢加固、体外预应力筋加固、粘钢一体外预应力综合加固法加固混凝土T梁,对比3种加固方法加固下T梁的结构刚度、裂缝宽度和极限承载力等结构特性,采用有限元进一步分析加固后梁的结构特性,并根据结果提出综合加固法加固下T梁承载力建议计算公式.研究表明,粘钢一体外预应力综...  相似文献   

4.
由于双曲拱桥的建造数量巨大且运营时间较长,近年来双曲拱桥的加固已成为较为热门的研究课题。通过查阅文献,总结了双曲拱桥病害的表现形式,分析了双曲拱桥的主拱开裂位置以及开裂机理,然后从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两方面综述了双曲拱桥的具体加固措施,上部结构的加固措施主要有增大截面加固法、预应力加固法、改变结构受力加固法、粘贴加固法、释能法和直接修补加固法,下部结构的加固措施主要有抛石防护加固法、扩大基础加固法、钢筋混凝土套箍加固法、增补桩基加固法和直接压浆加固法。通过对以上加固方法的梳理,提出了双曲拱桥加固中需要细致考量的问题,可以为同类双曲拱桥的加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杨雪峰 《中外公路》2019,39(3):94-96
为了研究对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加固后,结构刚度、延性及抗裂性能的变化,对比分析不同加固方法对结构力学性能的影响,利用Ansys软件,分析采用不同方法加固后的结构响应。结果表明:粘贴钢板对空心板承载能力提高最大,碳纤维加固法对结构延性提高最为明显,增大截面加固法对抑制结构裂缝最为有效。  相似文献   

6.
粘贴钢板和粘贴碳纤维是加固混凝土结构常用的两种方法。为了更准确掌握和应用好上述两种方法,对其在加固混凝土结构时进行受力分析是有必要的。因此,本文以钢筋混凝土刚架拱桥的加固工程为例,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作为工具,分别计算了加固前结构设计截面的抗力与挠度,以及加固后结构关键部位的应力和挠度,分析其适用性,为确定合理的加固方案提供了保证,对其他桥梁结构的加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文章介绍了锡航刚架拱桥的病害分析和加固设计方案。危旧刚架拱片桥内力分析比较复杂,为准确了解旧刚架拱片桥的受力特征和对加固方案进行结构检算,采用结构分析程序Sap2000建立了该旧刚架拱片桥加固前、加固后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模型详细考虑了上部结构和拱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旧刚架拱片桥加固前、加固后的结构内力分析。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加固后各截面承载力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8.
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加固后的动力特性评价是结构加固后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三主梁模式,建立了天津永和大桥的动力分析有限元模型。结合该桥原竣工时的实测结果,验证了动力分析模型的精度,以此为基准计算模型,考虑包括主跨合龙段置换并加固、桥面铺装翻新、换索及调索等加固措施对结构刚度和质量的影响,又计算了大桥加固后的结构自振频率和模态,对比分析了加固前后的动力特性变化。结果表明,大桥加固后的结构动力特性符合漂浮体系PC斜拉桥的特点,振型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但加固后的结构自振频率略有降低。分析方法可供同类型桥梁加固后评价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某刚架拱桥加固工程为例,提出了针对性加固措施,并通过有限元仿真分析了加固前后结构内力分布情况及动力性能,并验算了加固后桥梁承载力及挠度,结果表明,通过文中所述的加固整治方法,能够改善结构内力分布并有效提升结构承载力及整体刚度,加固效果良好。有关经验可供相关专业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0.
沈翔  吴运宏  吴鹏 《公路》2021,(2):132-136
在进行桥梁维修加固设计时,根据桥梁结构特点和病害情况,量身定制合理的加固方案,可以有效保证桥梁加固工程的质量和后期的运营质量。从变截面连续箱梁桥常见加固办法出发,对增设劲性钢梁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 civil分析了增设劲性钢梁加固对原结构变形、应力、动力特性的影响,并通过对比增设混凝土加固效果进一步论证了运用该技术加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采用劲性钢梁进行加固更有利于提升桥梁结构的刚度,更能有效地纠正挠度和提高结构承载力,具有明显的加固效果。  相似文献   

11.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工程结构加固中的应用及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既有混凝土桥梁和结构的维修与加固是世界各国都普遍关注的研究课题,而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应用于加固行业,是目前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方面国际上十分活跃的研究内容。主要对纤维增强材料在工程结构加固中的应用和发展作一些介绍和总结。  相似文献   

12.
以番禺蕉门大桥为例介绍了外包混凝土的加固理论及其优点。采用桥梁结构分析软件建立了结构分析模型,通过计算分析明确结构受力,提出了增大截面法加固桥梁的方案;通过复核计算证明了加固设计的可行性及合理性。其计算模型、简化方法及加固思路值得同类桥梁加固设计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体外预应力加固的连续刚构桥进行加固前和加固后的荷载试验,从结构的强度、刚度和动力特性上对其加固效果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体外预应力提高了结构的刚度,改善了箱梁混凝土的局部应力状态,降低了结构的偏载系数。  相似文献   

14.
目前,钢筋混凝土结构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结构受损后的加固。其中,碳纤维增强复合塑料作为一种新型的加固材料在混凝土桥梁结构中运用越来越多,对钢筋混凝土桥梁的加固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碳纤维材料加固混凝土结构是一种新型结构加固方法。某110kV变电所户内电容器爆炸引起火灾,导致电容器室框架梁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危及结构安全,影响设备的安全运行,经分析比较多种加固方案,最终采用粘贴碳纤维布对该框架梁进行加固。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采用喷射混凝土加固的梁桥进行现场荷载试验,结果表明:喷射混凝土加固法能有效地改善结构的受力特性,增强结构的横向联系,提高结构整体刚度,大幅提升结构承载力,该加固方法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针对桥梁加固的技术性效果,利用桥梁结构或构件的特定信息,从安全性、耐久性和适用性三方面分析了桥梁加固后结构技术状况的评价内容,以桥梁加固后各项技术指标的改善情况为检验标准,建立了结构技术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可为全面衡量桥梁的加固效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主要研究套箍加固法在拱桥中的应用,以石泉桥为研究工程背景,对该桥采用拱圈套箍加固法,并对其在加固前与加固后分别进行有限元理论分析。通过对结构加固前后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组合强度验算、稳定性验算及结构在一阶模态频率对比研究,得出拱圈在加固后,其强度得到提高,刚度显著增大,可以满足通行时强度、刚度等要求,结构安全可靠。为今后旧桥加固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既有混凝土桥梁和结构的维修与加固是世界各国都普遍关注的研究课题,而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应用于加固行业,是目前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方面国际上十分活跃的研究内容.主要对纤维增强材料在工程结构加固中的应用和发展作一些介绍和总结.  相似文献   

20.
提出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加固盾构隧道衬砌结构的加固方法,该方法采用钢板作为加固材料,钢板与原衬砌结构的界面黏结采用栓钉、植筋、化学锚栓和钢纤维混凝土组合而成的物理界面黏结。其中,焊接于钢板表面的栓钉作为钢板与钢纤维混凝土之间界面的抗剪连接件,植入原混凝土衬砌内表面的植筋作为原混凝土与钢纤维混凝土之间界面的抗剪连接件,化学锚栓提供钢板与原混凝土之间的径向抗剥离力,而采用钢纤维混凝土作为钢板与原混凝土衬砌之间的填充材料,其具有良好的抗裂性能与耐久性。这种界面黏结形式相比传统盾构隧道加固方法中由环氧树脂形成的化学界面黏结,提高了界面的强度、延性以及耐火性,改变了传统盾构隧道加固方法中,结构破坏源自局部界面黏结脆性破坏的破坏模式。以通缝拼装盾构隧道为加固对象,对加固试件进行模拟上部堆载作用下考虑二次受力的整环足尺静力加载试验,分析结构整体的受力过程、破坏模式和极限承载力等,探究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加固法对于提高结构受力性能的作用,并将试验结果与内张钢圈加固法进行比较。研究表明:采用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加固法加固盾构隧道,保证了界面黏结的有效性,极限承载力状态下,界面黏结良好,使得加固材料与原混凝土衬砌结构能够共同工作,提高了各类材料(钢板、螺栓等)的利用率,结构整体破坏模式具有良好的弹塑性;相比于内张钢圈加固法,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加固法的钢材用量减少了29.4%,而结构极限承载力提高了31.1%,结构延性增加5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