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张丽 《中国电动车》2013,(10):131-133
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近些年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重硬件轻软件、校外实习困难、教师实践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可以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多方联动推动校企合作等方面加强与改善专业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2.
<正>本文通过深化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校企合作,共建教学实训研发中心,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研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加强了职业教育科研教研队伍建设,提高了科研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校企联动"的实践探索,促进了校企的深度融合,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拓宽了思路。  相似文献   

3.
随着“双高计划”的深入推进,汽车专业群建设改革创新与实践工作已成为高职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为了解决汽车专业群建设改革创新存在的教育缺陷,提出了“双高计划”下专业群建设现状,并基于其缺陷优化汽车专业群改革创新内容,给出校企共建高水平专业群实训基地的教育实践,旨在加强校企合作、构建柔性课程体系、改革教学组织结构等。以期推进汽车专业的发展,帮助汽车专业教育相关领域的教学人员,为其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正>由于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实训基地建设不足等问题,目前校企合作还没有很好地实现校企共同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普遍采用“双师型”教师搭配企业员工进行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少。校本课程作为人才培养体系中重要因素之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导向作用。因此必须加强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校本课程建设工作,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汽车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1校企合作的意义校企合作是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使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成人才共同培养单位,有效利用企业资源在企业开辟学生创业实践基地,选择相对独立的汽车美容与装潢部门,与校内汽车创业教育紧密结合,培养造就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开展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精诚合作、互惠双赢、共同发展"为原则的深度合作。学校"基地"项目建设可以推动在校学生的实践工作,校企合作共建"基地",为创新教育及实用化人才的培养而服务,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使  相似文献   

6.
在新时代背景下,笔者以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项目为契机;采取深入企业、学校及社会的深度调研法,研究校企合作汽车维修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思路、建设理念、建设方案、运行管理合作机制、以及教学生产模式构建等关键核心程序内容。该研究项目可以解决汽车维修课程理论实践实训教学与典型生产维修企业真实工作情景的高度融合问题;从而为今后深入校企共建汽车维修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提供有效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为汽车维修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实践提供可复制的先进方案。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高校教育与企业发展不协调,其主要表现为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教学方法采用传统灌输式、高效的信息化学习平台支撑缺乏等问题。以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为导向,构建校企深度融合的“电动汽车原理与设计”课程改革方案。通过校企深度合作育人、混合式闭环教学模式、在线闭环式校企教学平台等途径,培养出具有工程应用能力的高校学生,以期满足新能源汽车企业人才需求。  相似文献   

8.
产学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模具专业运用"2+1"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的金牌蓝领。分别从确定正确的培养目标和课程建设体系,重视双师型队伍建设,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校企共同实施"双证书"教育,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安置"三合一",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培训等六各方面进行实施和探索。  相似文献   

9.
校企合作是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设类五年制高职对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四级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真正搭建了学生、企业、学校的桥梁,实现了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为了响应国家加强校企合作精神,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校企合作项目像雨后春笋般越来越多,合作形式呈现多样化。笔者现以宝马售后英才教育校企合作项目为例,浅析该校企合作项目的优势。1基地建设及优势分析宝马售后英才教育校企合作项目,即BEST合作项目,是宝马培训学院联手中国职业院校合作建立并运营的  相似文献   

11.
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企合作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通过对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现状的研究,基于校企合作教育的现实意义,构建了面向市场需求的"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解决了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人才的输出与物流企业接收的供需错位矛盾,实现了对接零距离,即:解决了企业"求才难"的问题和物流人才"就业难"的问题,同时提高了高校的办学能力,实现了企业、学生及高校三方的"共赢"。基于"订单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对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有现实意义,也是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2.
正当前国家在职业教育方面大力推行校企融合、产教融合的教育理念。校企合作共建校内专业实训基地,就是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之一,也是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1建设背景与目的通过校企合作或"订单式"培养,能够为企业定向培养生产一线后备专业技术和基层岗位管理人才,稳定地为企业输送后备人才。结合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学校建立固定的实践、就业基地。通过学习,使学生积累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校企协同育人主体复杂多元化,教学效果参差不齐、学生认同度和获得感不均等问题,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充分挖掘校企双方德育资源,共建学生职业素质标准,展开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及路径规划。文章以戴姆勒铸星教育项目订单班奔驰电气系统课程为例,充分挖掘校企合作优势资源并合理融入到日常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素质教育和专业技能培养。同时夯实教学团队和实践基地,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为高职学生教育和社会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4.
《汽车维修与保养》2014,(8):102-102
<正>由中国汽车后市场联合会筹备委员会、中国高职教育研究会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联合发起的"全国职业院校汽车专业建设校企合作研讨会"于6月19-20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的汽车类职业院校代表汇聚北京市公共交通高级技工学校,针对院校如何面向中国汽车后市场发展需要,加强职业院校汽车专业建设,开展校企合作,研讨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师资培训、实训基地建设等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相似文献   

15.
<正>1中职汽修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汽修专业教学具有高度的实践性、专业性特点,因此中职汽修专业实行校企合作已成为汽修专业教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校企合作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有效地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企业也降低了人才培养成本,学生的汽修实践技能得到了锻炼,有  相似文献   

16.
正《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改革培养模式的任务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和学习能力培养。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立足校企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促进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职业鉴定等功能的整合,推动教、学、做的统一,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正是依据这一基本精神开展了"树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7.
正深入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专业诊断与改进,保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教育之魂。《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指出:"诊断与改进"是指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聚焦专业设置与条件、教师队伍与建设、课程体系与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践、学校管理与制度、校企合作与创新、质量监控与成效等人才培养工作要素,查找不足与完善提高的工作过程。足以说明,高职院  相似文献   

18.
目前流行的校企合作模式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学校与企业(社会)双赢的模式之一.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学校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快企业各岗位个性化人才教育培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技工院校专业教师企业实践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加强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校企深度合作的有效途径。目前技工院校教师企业实践评价机制存在与社会发展现状脱节、评价方式单一及评价内容不全面等问题,本文提出强根固本完善评价机制、实事求是丰富评价内容和知己知彼构建评价反馈等三个方面的对策,为技工院校专业教师企业实践效果的提升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20.
目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基地形成了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的校内、校外两个实训。本文主要在分析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现状基础上探讨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外实习教学的创新与实现,并指出了校企合作中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