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分析城镇化与综合交通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提出了新型城镇化与综合交通发展的综合指数测度指标,揭示1997-2016 年中国及东中西地区两者的发展趋势与特征,并运用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相结合方法,探讨该时段两者的互动演变关系及空间差异性. 研究表明:中国新型城镇化与综合交通发展呈现平稳上升态势,且地区间差距有扩大趋势;两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互动关系,但在不同时段不同区域存在差异性,全国和东部地区为拉动型,中部为互动型,西部为推动型;综合交通发展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更为显著,且影响程度呈现东高西低的态势;全国及东中部地区的综合交通发展均滞后于新型城镇化,西部地区则相反.  相似文献   

2.
为分析城镇化与综合交通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提出了新型城镇化与综合交通发展的综合指数测度指标,揭示1997—2016 年中国及东中西地区两者的发展趋势与特征,并运用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相结合方法,探讨该时段两者的互动演变关系及空间差异性. 研究表明:中国新型城镇化与综合交通发展呈现平稳上升态势,且地区间差距有扩大趋势;两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互动关系,但在不同时段不同区域存在差异性,全国和东部地区为拉动型,中部为互动型,西部为推动型;综合交通发展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更为显著,且影响程度呈现东高西低的态势;全国及东中部地区的综合交通发展均滞后于新型城镇化,西部地区则相反.  相似文献   

3.
为促进区域交通、产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推动区域城市的高质量发展,选取甘肃省及省内12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甘肃省及其城市2010—2019年的交通、产业和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关系及时空演化特征,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建议。结果表明:个别年份甘肃省耦合协调度出现下降,整体保持稳定增长趋势,交通、产业和生态系统的耦合协调等级较高;截至2019年,除兰州外,其余城市系统发展水平相比2010年提升较小,耦合协调程度呈良性发展,各城市耦合协调等级均达到勉强协调及以上水平;σ收敛性检验表明各城市耦合协调度的变异系数较大,耦合协调发展差距较大,未来要加强各城市的发展合作,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4.
为量化分析新型城镇化下都市圈县域高速交通与区域创新耦合协调水平,构建高速交通优势度及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应用熵权优劣解距离(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 TOPSIS)法、耦合协调评价模型及ArcGIS软件,以济南都市圈的52个区县为研究对象,计算县域尺度下高速交通优势度、区域创新能力及二者耦合协调水平。结果表明:受高速铁路、机场建设滞后的影响,济南都市圈内高速交通优势度呈现以济南市为核心,围绕高速交通枢纽呈圈层递减的空间分布聚集性;区域创新能力呈现以济南中心城区为核心,南高北低的不规则分布状态,德州、滨州2市较低;高速交通优势度与区域创新能力的耦合协调水平较低,济南高速交通网对周边地区创新资源配置的负向虹吸效应大于正向扩散带动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新型城镇化下县域高速交通网络建设及科技创新提供参考,在未来发展中可根据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适度调整。  相似文献   

5.
从未来世界的三大流,即人流、物流和数据流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综合智能交通系统的 概念.综合智能交通系统进一步可分为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和区域智能交通系统两个子系统.换 言之,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综合智能交通系统是由若干个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和区域智能交通 系统构成的.文章描述了两个子系统的基本构成.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国城镇化已经步入了快速发展期.城镇化的发展直接导致人口和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城市人口规模和空间尺度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是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的显著改变.本次论坛针对城市土地利用和交通系统的协调发展,探讨了城市和城市群交通发展战略与政策保障.提出以大型综合交通枢纽为载体,进行城市交通系统与区域交通系统,以及不同交通方式实现无缝衔接的一体化规划建设.研究了需求管理对策与供给策略,认为在交通系统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的基础上制定可持续发展的交通战略与政策,对于保障城镇化的平稳、健康、有序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在城市公交优先发展的政策下,自行车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交通方式却在逐步淡出人们视线,城市公交虽然有诸多优点,但在发展模式上与城市自行车交通系统的发展存在一些对立不相协调的问题,不利于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分析两种交通方式的特征和发展现状,针对二者在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影响,提出合理的发展策略,协调两种交通方式之间存在的问题,将二者有机结合,实现绿色交通环保出行.  相似文献   

8.
周干峙 《城市交通》2011,(1):12-13,19
缓解城市交通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不完全是专业技术层面,行政管理层面也十分重要.首先强调交通系统是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运用系统观念去看待.以东京为例,从公共交通、尤其是轨道交通系统,具体的交通技术措施和停车管理等角度介绍了交通系统的组织与设计.最后,提出要从改变城市交通规划观念、合理控制城市规模和城镇化比例、公...  相似文献   

9.
建设健康城市是面对城镇化给人类健康带来的挑战而倡导的行动战略,健康的交通系统是健康城市的基础支持性环境。对城市交通问题的审慎态度是基于短短一百多年城镇化和机动化进程对消耗大量的土地、能源,以及日益增加的交通拥堵与环境污染压力的反思。由美国和欧洲两种在机动化进程中截然相反的城市交通发展模式案例,指出未来中国城市交通问题的解决还是要回到解决交通、居住和产业这三者的匹配关系上。最后,从交通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城市空间结构和交通的关联性、公交优先理念和城市道路网体系与功能方面阐述了如何创建健康的城市交通系统。  相似文献   

10.
基于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耦合协调互动特征构建了耦合协调理论模型,对2000—2010年甘肃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耦合度和协调度进行了测度和互动分析,并对“十二五”期间甘肃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灰色预测。结果显示:从耦合度的时序来看,2001年以来甘肃城镇化与工业化系统一直处于拮抗阶段;从耦合协调程度的时序来看,甘肃城镇化与工业化系统的耦合协调程度从低度协调发展到高度协调;利用灰色C谴订(1,1)模型预测显示,在“十二五”期间,甘肃城镇化与工业化偶和协调度达到0.8以上,二者达到极度协调。说明甘肃城镇化与工业化逐渐达到一个良性均衡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1.
作为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民用航空组成的快速综合交通网能够显著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创新要素流动、降低客货运输成本。为探究快速综合交通网与区域创新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机制,选取山东省16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以2013年、2015年、2017年、2020年为时间横断面,构建快速综合交通网优势度与区域创新能力两个子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和耦合协调模型研究两者时空分布格局及耦合协调演化特性。结果表明:(1)快速综合交通网优势度、区域创新能力两个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呈现出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快速综合交通网优势度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空运输”多式联运地区的创新水平最高;(2)快速综合交通网优势度与区域创新能力均以省内经济圈核心城市为中心向外圈层递减,呈现向经济圈中核心城市集聚的特征;(3)快速综合交通网与区域创新的耦合存在空间差异性,“快速综合交通优势区-区域创新优势区”大多处于基础设施完备的交通枢纽、交通干线和经济贸易繁荣地区,且呈高度优质耦合协调的空间特征;而创新能力低、远离交通枢纽和主要交通干线的“快速综...  相似文献   

12.
陈必壮  朱洪 《城市交通》2003,1(1):47-51
城市发展与交通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交通既服务于城市空间拓展,又引导着城市空间拓展,因此城市空间发展中交通系统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以上海为例。回顾了上海市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空间相互发展的关系,分析了上海市城市空间拓展与交通系统发展之间的矛盾,阐述了未来城市空间发展对交通系统的要求和交通系统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引导作用。本文在这一基础上,提出了上海市城市空间发展的交通战略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3.
陆路交通与经济的协调关系问题是影响江苏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问题。综合运用加权时间成本法、修正引力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别测度江苏省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可达性与城市经济的耦合协调度,分析不同陆路交通条件下相关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可达性与经济的协调度均值分别为0.656 8和0.683 0,江苏省陆路交通可达性与城市经济总体为中度协调,呈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其中,苏锡常的耦合协调度高达0.9以上,为高度协调;南京、镇江、扬州的协调度集中在0.6~0.8之间,呈中度协调;徐州、宿迁、淮安和盐城的协调度集中在0.5~0.6之间,为轻度协调;泰州和连云港的高铁可达性与其经济处于轻度失调状态。针对协调水平不同的城市,提出侧重点不同的发展对策,以助推江苏省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近年来国内外较为关注的土地资源集约承载、能源危机和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提出交通规划中可持续交通发展策略。首先,基于空间句法分析路网布局与城市中心选址的耦合关系,充分协调交通与空间布局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并对重要通道路网承载力进行分析;其次,对不同交通出行结构情景下的土地资源承载、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进行测试,充分支撑可持续交通系统发展要求;最后,以荆州市的可持续交通规划为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路网与空间布局协调,以及多约束下确定的交通出行结构,可有效支撑可持续交通系统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为测度和改善四川省交通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现状,结合最短旅行时间矩阵与交通基础设施水平构建交通可达性模型,以GDP、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增加值为指标构建经济规模指数模型,量化测算四川省18个地级市的交通可达性及经济发展水平,并构建耦合协调模型评估两者的作用水平.结果表明:四川省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可达性具有同步趋升一致性,但也存在个别错位现象;地区分布差异明显,存在五个耦合协调发展阶段.根据研究结果,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可达性可能存在一定差异性,交通中心城市不完全等同于经济中心城市.解决城市交通与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可基于两者的耦合协调度,优先从处于低水平耦合阶段和拮抗阶段的城市入手.  相似文献   

16.
多年来,广泛的应用场景和领域使交通承载力的基础理论和量化研究方法等成为学术界的热点研究问题。作为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交通承载力向上与城市交通规划,向下与机动车需求管理融合,可以得到多个延伸的科研选题。在特定的时空网络中,一定的资源和环境约束条件下,城市道路交通承载力就是道路网络或基础设施现有或未来的承载状态,即交通资源达到最优配置、交通环境稳定时,道路交通设施单元或系统的承载能力或阈值。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城市道路交通承载力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从基础理论、量化研究方法和实践应用这3方面提出存在问题和发展建议。现有城市道路交通承载力研究存在理论体系不完善,评价量化方法有效性难以保证,评价指标选取缺少标准化,复杂系统承载力缺乏综合的内外部耦合协调分析,以及应用技术方法落后等问题。首先,未来可以建立较完善的交通承载力理论体系;其次,标准化评价指标,建立有效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研究交通系统内外部的耦合协调机制,提出协同优化策略;最后,改进应用技术方法,拓展自身及交叉领域应用。为城市道路交通承载力研究提供理论保障,为促进我国交通可持续文明发展建设进程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7.
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大量城市新城的规划缺乏新城与主城协同的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的一体化规划,造成众多的不协调问题,如新城与主城间交通走廊拥堵和"鬼城"等.因此,本文基于新城、主城的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的交互关系,提出面向新城规划的城市土地利用-交通整体规划模型建模方法.通过为主城与新城分别构建相应的宏观经济预测模块、...  相似文献   

18.
城市发展有它内在的规律性,中小城市特别是近郊小城市交通发展不能照搬大城市经验,应找到一条实事求是的自身发展路径。在新型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新常态对城镇化质量提出新要求的背景下,以成都市近郊小城市新繁镇为例,从机动化水平、交通模式、道路网络与交通管理等方面系统梳理近郊中小城市交通现状特征和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交通需求的变化趋势,建立近郊小城市交通组织的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交通发展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镇化和机动化的快速发展,建设项目的无序开发所诱发的交通问题愈来愈需要重视。交通影响评价在协调用地开发与交通发展、平衡社会资源配置、改善建设项目周边交通环境方面均发挥特别重要的作用。针对中国现阶段交通影响评价存在的"落地难"问题,在分析解读新理念、新形势和新规范的基础之上,阐述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和一级开发项目交通影响评价、二级开发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工作的着重点和异同,分别给出了各自的研究内容体系。借鉴肯特风险评估方法和道路安全审计形式,提出二级开发项目交通影响评价的专家量化审查方法,完善专家量化审查的内容,并明确审查标准,力求使城镇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相互协调,促进城市和交通系统向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基于新疆2010—2019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引入压力-状态-响应和耦合协调度模型,选取部分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旅游发展与交通运输业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新疆旅游发展与交通运输业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2009年表现为中度失调,随着旅游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到2011年协调等级降低到濒临失调阶段,2011—2016年二者的综合发展指数增速缓慢,协调等级未发生明显变化,到2017年耦合协调等级上升到勉强协调阶段,但上升速度缓慢,仍存在较大发展空间.10年间旅游业发展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交通运输业发展呈现出不稳定的波动状态.结合分析结果及新疆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