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续上期) 海外风云厶北美最大150家零部件配套企业(三)厶北美最大150家零部件配套企业(四) 福特公司将建立全球最大汽车回收中心6北美最大150家零部件配套企业(五)^北美最大150家零部件配套企业(六) 昔日冤家对头今日意欲连枝 政府挥手指路企业催马扬鞭 ——l髑成为日本汽车工业又一个增长点 现代信息系统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 兼并使汽车生产能力更加过剩 政府调控——韩国汽车工业成功的保障 通用汽车公司请求法院撤销陪审团的裁定 认为49亿美元赔偿金的裁定不受证据和法律支持 龙永图谈加入WTO 大宇汽车公司将进行改组韩银行低价出售海外…  相似文献   

2.
一个国家汽车产业能力怎么样,其配套零部件设计与制造质量很关键。虽然今年的上海车展,自主品牌整车企业在阵势上不输于海外企业,但零部件企业的集体缺失却使得中国零部件企业的  相似文献   

3.
美国的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为加强零部件产业的竞争力而多方面努力采取措施。这些努力在于缩减配套零部件企业数、降低零部件配套价格、卖掉非核心专业部门、扩大海外活动等多种措施并且获得一些可喜成果。 GM公司对包括本公司的零部件集团GMACG(GM Automotive com-ponent Group)也实施大的缩减措施。GM公司还将公司内27个配套零部件供应点简化成一个。同时压低零件配套价  相似文献   

4.
漓沙 《汽车与配件》2005,(15):36-37
本刊2年前连载的《欧洲新车零部件配套目录》获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应读者要求,这个栏目将继续办下去。在正式连载之前,本刊编辑部首先把《欧洲零部件企业配套情况表》呈献给大家,希望读者能通过它来对欧洲的零部件配套情况有个基本的了解。同时,在全球采购的热潮中,了解并熟悉海外竞争对手的情况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也希望这个栏目能对那些欲进军欧洲配套市场的中国零部件企业提供一些有用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最近一些年来,各车企的零部件配套体系已逐步完善,尤其是平台战略的实施,汽车零部件的共享化相对普遍,因此配套市场也相对稳定。相当多的企业把精力转向了开拓海外市场。而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时期,售后市场又成了新的热点。但无论如何配套市场相对成熟、稳定,可以形容为一个汽车零部件必争的战略高地。  相似文献   

6.
明轩 《汽车与配件》2005,(50):31-33
近年来日本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发展动力主要来自对全球的扩张。据日本汽车部品工业会的汽车零部件产品出厂动向调查报告称,近几年来日本汽车零部件的出口增长率一直保持在二位数增长。究其原因,这不仅是为了满足日本整车公司在海外工厂的配套需求,而且也来自海外其他整车公司对“高品质的日本汽车零部件”的订货增长。 当然,这不仅仅是出口贸易看好,而且也归功于日本汽车零部件企业在海外设立生产基地和销售公司,提供技术和许可证制造与贸易等多种措施。[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为理顺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之间的关系.实现高效采购与有效配套。2004年10月30日.由北京索荣咨询管理公司承办的第三届中国汽车零部件采购、配套与管理论坛在南京国际会展中心成功举行。  相似文献   

8.
蒋健 《中华汽摩配》2004,(11):12-13
由北京索荣企业咨询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承办的第三届中国汽车零部件采购、配套与管理论坛在第56届汽配交易会期间在南京国际会展中心成功召开。中国汽车零部件采购、配套与管理论坛有三大目的和使命:一是促进零部件企业与整车企业的配套、沟通与协调;二是促进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技术进步;三是促进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管理升级。到现在已经成功举行了两届,本届论坛以“整零关系”为主题,探讨整车企业的采购与零部件企业的配套问题。全球最大独立零部件企业德尔福、统一石化、东风等等业界巨头的参加让此次论坛成为了一次“高峰论剑”《中华汽摩配》杂志本期将在“专题报道”栏目刊登论坛上转机的精彩发言。本期将刊出主题演讲嘉宾德尔福汽车系统中国投资公司副总经理蒋健的发言《德尔福公司采购流程与标准》、北京统一石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姚旗的发言《从渠道到终端》和北京索荣企业咨询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贾永轩的发言《汽配企业发展的五个模式》,以上三篇发言稿由现场录音整理,内容精彩纷呈,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稳步发展,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海外并购日趋活跃.本文以均胜集团并购德国普瑞为例,分析均胜集团的并购整合过程与整合成果,总结均胜集团并购整合成功的关键因素以及对于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中华汽摩配》2005,(3):24-24
汽车零部件市场一般来说分三个部分,一是专为整车配套的OEM市场.第二个是零部件出口市场,第三个是售后服务市场。我国目前汽车零部件市场主要分为配套市场和售后市场两部分.配套市场即OEM市场主要为整车企业服务.OEM市场的企业约占零部件企业总数的20%,售后服务市场主要为汽车维修保养提供配件服务,售后市场的企业约占零部件企业总数的80%。  相似文献   

11.
日前.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江苏省经济贸易委员会与苏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06中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大会”.在苏州高新国际会展中心成功举办。来自中国各地及海外的三百多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和通用汽车、长安福特、法国雷诺等上百家采购商到达展会现场洽谈采购。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即将加入WTO之际,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等单位针对汽车行业企业整车规模小,厂家数量多,配套、采购体系各自为政,导致汽车产品价格居高不下,竞争力缺乏的现状,会同国内主要汽车整车企业、权威质检机构、宣传媒体通过编纂《中国汽车零部件配套手册》,促进整车企业集中配套,联合采购,优化整车企业配套体系,降低采购成本,培植零部件行业“小巨人”,力求整车与零部件携手共同开发国际国内市场。  相似文献   

13.
如果查阅一下1999年全球最大100家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的资料,可以发现,第100名制造悬架及制动系统的日本托克柯(Tokico Ltd.)公司的全球配套零部件销售额为6.3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53亿元。这相当于我国最大同类产品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总销售额(包括配套及售后)的1倍左右。 如果将我国2000年汽车零部件配套总规模900亿元人民币,折算成  相似文献   

14.
目前,以汽车全球研发与设计、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全球销售与服务为标志的全球化战略不断冲击着汽车制造业。新形势要求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不断从配套系统供货向汽车零部件装配模块化生产方向发展,要求汽车零部件企业分担汽车整车企业更多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汽车模块化、系统化的设计制造,质量检查,性能试验等工作。而零部件生产企业成功的关键是优化价格、保证质量和敏捷生产。因此,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除了在产品质量和成本上下功夫外,  相似文献   

15.
李白 《汽车与配件》2005,(27):42-42
“2004年北美最大150家零部件配套企业”已新鲜出炉。与2003年相比,150家零部件配套企业总销售额上升了64个百分点.达到1996.6亿美元。其中.前10名企业的销售额占到41.3%.较2003年的42.4%下降了1.1个百分点。这下降的一个百分点充分说明,中型零部件配套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取得的进步。另外.从2004年北美配套企业可以看出,由于福特、通用的业绩下降.2004年为其供货的零部件企业销售额均有所下降。除此外,在北美的欧洲和亚洲供应商正日益壮大.尤其是日本的一些大公司。  相似文献   

16.
编者的话     
李玉玲 《汽车与配件》2009,(20):I0001-I0001
整车配套市场是难以攻克的“堡垒”。从取得试制样品资格开始到进入配套目录,这一过程需要二三年之久。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汽车零部件企业的配套攻坚战就从未平息过。零部件企业力争进入配套市场的另一个原因在于,配套意味着其产品得到肯定的同时,  相似文献   

17.
零部件和整车配套的关联性以及不同整车零部件配套系统的相对独立性,决定了自主品牌整车的发展,也将直接影响零部件企业自主创新的发展。通过自主品牌汽车的开发,国家可以制定一系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引导零部件行业的自主创新,从而通过上下游产业链的联动效应,带动一大批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广州汽车制造业的迅猛发展,为汽车零部件业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和有力的市场支撑。然而,由于自身竞争力不够,以及日系汽车企业本身所固有的封闭性和排他性,广州本土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进入日系汽车企业的一、二级零部件配套体系相当困难。为了促进广州汽车零部件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应该在自主整车品牌的有效需求拉动下,进一步提高产品技术性能,提升产品的系统化、模块化配套能力,由单一零部件向总成转变,由单纯机械产品向机电一体化产品转变。在增强广州零部件综合配套能力的同时,增强零部件高端产品的本地化水平。  相似文献   

19.
雅式展览服务有限公司今年将联同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于2005年12月6~9日在上海举办“2005上海国际汽车零部件及汽车用品展览会”,为期4天的展会在上海国际展览中心举行,得到海内外企业及多个海外展团热烈支持,为国内汽车工业配套及售后市场打造一站式的平台。  相似文献   

20.
《时代汽车》2010,(5):112-114
虽然国内零部件企业的研发能力,与国外零部件巨头仍有差距,但进步也显而易见,海外出口已成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