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海上平台多种新能源构成的电力电子化直流微网系统具有低惯量、弱阻尼特性,以及海上新能源强的间歇性所引起的微网系统稳定性问题,在风力发电单元、光伏发电单元的接口直流变换器中,采用主动式虚拟直流发电机技术,即接口变换器的控制系统中加入直流发电机机械方程和电磁特性方程,使其具有直流发电机惯量特性与阻尼特性,减缓在风光发电单元出力突变时对母线电压冲击,以提高直流微网系统惯性。建立虚拟直流发电机控制小信号模型,分析其中惯量系数和阻尼系数对于系统稳定性影响机理,利用小信号线性模型根轨迹获得参数的优化设计准则。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所提出的虚拟直流发电机控制方法极大弱化风光间歇性对于母线电压冲击的影响,同时提高了弱电网特性下微网稳定性,验证了该方法理论正确性与可行性,在新能源独立供电弱网条件下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结合分布式电源的发展状况,介绍了交流微网关键器件并网控制策略,直流微网典型分布式电源并网控制策略;提出了一种可行的交直流混合微网供电结构;在现有微网技术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不同微网供电结构的优缺点;最后对分布式电源的并网实现方式提出建议方案。  相似文献   

3.
直流电动机双闭环调速系统及其SIMULINK的仿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璐 《船海工程》2003,(2):30-33
根据直流调速双闭环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运用Simulink进行直流电动机双闭环调速系统的数学建模和系统仿真的研究,最后显示控制系统模型以及仿真结果并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4.
李闯  赵红林 《船电技术》2015,(12):15-18
通过分析逆变器不同开关模式下的直流网侧瞬时功率与输出瞬时功率的关系,得到逆变器直流输入瞬时功率与输出瞬时功率守恒的结论;采用双重傅里叶积分的方法分析了逆变器输出功率的频谱表达式;根据输入和输出功率守恒的结论,计算了直流侧谐波电流。用仿真软件对上述理论分析结论的精确性进行了验证,该方法可有效预测逆变器直流侧谐波电流。  相似文献   

5.
现有的消磁用直流脉冲发电机控制系统采用双反馈控制方式,在此基础上对控制系统的模型进行了PID调节仿真,并针对消磁工作电流波形的特点提出了采用积分分离PID调节方法。仿真结果表明该调节方法对电流波形的控制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6.
介绍一种新型正浮力自主航行器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描述了正浮力自主航行器的工作模式、工作原理、外形设计、主要部件和控制系统等。该正浮力自主航行器通过其机翼产生负升力来克服自身正浮力,并结合其动力学控制面实现在水下运动。通过进行水池试验对正浮力自主航行器原理样机水面和水下运动的性能、控制响应等进行了研究。水池试验的结果验证和说明了新型正浮力自主航行器的环境适应能力强、安全性较高,并且其性能优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在多能源船舶综合电力推进系统中,船舶微网的可靠性将直接影响船舶航行的安全。构建一类基于太阳能电池、柴油发电机组以及锂电池的多能源(光柴储)船舶微网系统,提出相应的控制策略,研发基于P LC及总线控制技术的控制系统和系统集成技术。实船应用结果表明,研发的控制策略实现了各个能量源的有效管理,船舶多能源微网控制系统运行稳定,提高了新能源的利用率和船舶的续航力。  相似文献   

8.
随着能源采集及电力电子技术的进步和对清洁能源需求的增长,包括风能、太阳能等在内的分布式能源发电系统的应用日益得到发展。分布式能源发电系统作为集中式能源的补充,因为其绿色、清洁、靠近负载、可有效提高能源利用率等特点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以基于直流微网构建的光储一体化能源系统为研究对象,对逆变器并离网切换、双向DC-DC变换器以及系统能量管理策略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付文秀 《机电设备》2020,37(2):1-4,30
文章基于全球低碳节能政策,研究并概述了直流微网新能源电力推进系统及其关键技术,对比了以太阳能、蓄电池、氢燃料电池等为主动力的电力推进系统,并分析其性能、综合效率及实际船舶应用,对推进绿色船舶、节能减排等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基于直流微网构建的光储一体化能源系统为研究对象,对系统能量管理策略进行了研究。介绍了一种光储一体化能源系统,分析了该系统的基本运行原则,并说明了系统在不同条件下的运行工况,最后给出了工况切换的条件以及转换图,并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证实了所提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某消磁船发电机消磁系统控制器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还芳  陈方亮  黎波 《船电技术》2006,26(Z1):28-34
本文针对某型消磁船,建立了直流发电机消磁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在建模基础上,根据消磁系统的实际工况要求,利用PID双闭环控制理论对直流发电机消磁控制系统的控制结构及参数进行了分析设计.后来的实船应用结果也验证了此控制系统设计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2.
系统将Micro自动化平台等技术应用到舰船的直流电网控制系统,优化了舰船直流低压网络的配置.为了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在设备的设计与生产过程中采取了简化电路,减少了元器件数量与规格,元器件的降额设计与元器件的筛选,装置的热设计等一系列可行的措施,解决了现役舰艇相关设备存在的一些不足.为了分析和研究直流低压网络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可靠性,建立了装置各部分之间依存关系的方框图和数学表达式,并在确定系统主要模块部件时,对可靠性定量指标进行了合理的性能分配.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直流蒸汽发生器数学模型建模难的问题,利用BP神经网络的全局逼近特性,对直流蒸汽发生器非线性特性进行了辨识与建模.该模型应用于核动力系统的仿真,能够快速得到直流蒸汽发生器相关参数数值.仿真结果表明,模型精度高,实用性强.该模型为直流蒸汽发生器给水控制系统的设计及仿真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好地协调和控制以家庭为单位的微电网能量利用,对基于微网的户用储能系统进行研究。针对户用储能系统中的工作模式、储能电池组容量配置、电池管理系统设计、能量管理系统设计进行研究,并通过挂网试运行进行测试验证。测试验证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户用储能系统对入户功率具有有效可靠的调节能力,能高效的进行能量控制。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舰船功率容量及传输效率,采用中压直流配电的综合电力系统势在必行,由于舰船大功率负载频繁切换、高能武器投切、脉冲负载等的影响会对直流配电系统稳定性带来冲击性影响,故采用短时大功率飞轮储能系统并入电网对其进行功率调节与电压补偿以增强其稳定性。本文基于Matlab/Simulink平台建立了匹配中压直流电网的飞轮储能充放电并网仿真模型,探究飞轮储能充放电模式切换的动态特性及对直流电网电压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功率飞轮储能系统能够有效提高直流电网稳定性,抑制电压凹陷,并能够为后续飞轮储能充放电模式切换改进优化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尹科  徐银飞 《船电技术》2019,39(5):30-33
介绍了城轨直流控制系统短路形式及特点。对城轨用直流断路器各分闸方式的固有动作时间进行对比,论证了脉冲脱扣保护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交流异步电动机一直流发电机组为负载仿真研究对象,对仿真器硬件电路的设计以及直流发电机电枢电流、励磁电流控制的理论、方法和实现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全面的研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基于80C196KC的仿真控制系统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舰船科学技术》2015,(Z1):135-142
描述可作为战场前沿部署微小型AUV的系泊平台、为微小型AUV进行能源补给、携带多艘微小型AUV的一种大排量基地型自主潜航器设计理念。这种可移动的多功能平台可有效解决"母舰"系统周边微小型AUV能源动力补给、水下持久性工作及数据采集及时交换的问题;将前沿集结的多类微小型AUV送至更远作业区,使海上无人系统更好地遂行对管控海域实施长期感知和监视任务;使作为水下重要节点的微小型AUV在海洋环境监测系统中具备待机时间长、作业效能高的能力。通过对多功能大型自主潜航器的航速、推进功率等性能参数推导计算,得出基地型UUV能提供的最佳区域覆盖率、搜索效率、持续时间等参数,提出对微小型AUV系泊、充电布置方式,母舰平台建模设计方法构想和设定参数値,并对几种前沿作业模式持久力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9.
[目的]自主控制系统作为无人船舶的核心系统,负责协调全船其他系统,共同完成各项既定使命任务,是无人船舶技术的重要研究方向。[方法]首先,借鉴主导人类智能的“神经系统”的生理学结构和认知机制,归纳出对于无人船舶自主控制系统架构仿生设计的6点启示。然后,基于这些启示,从“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个维度,研究自主控制系统的物理架构及其典型实现。最后,借鉴人类智能的信息处理流程,提出8大功能模块构成的自主控制系统的功能架构以及面向服务架构(SOA)的设计思路。[结果]经研究得到了无人船舶自主控制系统物理架构和功能架构,[结论]其可为中大型无人船舶自主控制系统的总体架构、系统设计与产品研制提供路线参考。  相似文献   

20.
黄肇 《船电技术》2005,25(4):1-3,13
依据永磁无刷直流电动机的数学模型及其转矩特性,文中提出一种正弦波永磁无刷直流电动机的控制采用电流控制方式的策略,然后利用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对该控制系统进行建模与仿真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