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观察神经干细胞在大鼠不同发育时期不同脑区的分布。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 ,对不同发育时期大鼠脑的嗅球、室管膜、室管膜下区、顶叶皮质、纹状体、海马齿状回进行nest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光镜观察。结果 nestin从胚胎 1 8d至出生后 7d在脑内表达较强 ,阳性细胞在所观察的部位较多 ,出生后 1月nestin阳性细胞数急剧下降 ,成年鼠和老年鼠仅在嗅球、室管膜、部分室管膜下区及海马齿状回分布有nestin阳性细胞。结论 嗅球、室管膜、室管膜下区及海马齿状回终生具有神经干细胞存在 ,可能具有神经再生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阐明大鼠脑发育过程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 ,对不同发育时期大鼠脑的嗅球、室管膜、室管膜下区、顶叶皮质、纹状体和海马齿状回进行EGF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光镜观察。结果 EGFR在中枢神经系统广泛分布 ,从大鼠胚胎期至老年 ,嗅球、大脑皮质、纹状体、海马、室管膜及室管膜下区等部位都有表达 ,在大鼠出生后 5d表达至高峰。结论 EGFR表达随年龄增长有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FGF)在博莱霉素(BLM)致大鼠肺纤维化肺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肺血管损伤中的作用。方法于大鼠气管内注射BLM以复制其肺纤维化模型,应用bFGF多克隆抗体按SABC法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量图像分析。结果BLM组动物支气管上皮细胞胞浆内、支气管和肺小动脉肌层以及肺泡巨噬细胞胞浆内可见较多棕黄色细颗粒状bFGF阳性表达产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BLM致大鼠肺纤维化过程中bFGF表达上调,提示bFGF可能参与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缺血脑组织nestin蛋白重新表达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表达的关系。方法 建立永久性脑缺血大鼠模型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 ,观察脑缺血后 1、3、7、14、2 8d脑组织nestin蛋白和bFGF的表达。结果 缺血后 1~ 3d缺血灶附近nestin免疫阳性细胞大量出现 ,缺血 7d开始减少 ;而bFGF免疫阳性细胞在缺血 14d大量出现 ,缺血 2 8d开始减少。结论 缺血脑组织重新表达nestin蛋白不需要bFGF的营养和支持 ,缺血脑组织周围的nestin免疫阳性细胞来源于重演胚胎发育过程的星形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发育不同阶段及二甲磺酸乙烷 (EDS)干预的雄性SD大鼠睾丸内雄激素受体 (Androgenreceptor,AR)的分布、发育模式及雄激素调控。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 ,并应用图像分析测定AR的视物平均光密度 ,以其表示核内AR相对含量。结果 特异性AR免疫染色见于睾丸间质细胞、肌样细胞、支持细胞、精原细胞、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及内皮细胞。间质细胞中AR相对含量随大鼠年龄而变化 :2 1d龄居中 ,35d龄最高 ,90~ 1 2 0d龄最低 ,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或P <0 .0 1 )。肌样细胞在 3个年龄组大鼠均有很强的AR表达。应用EDS消除成年大鼠内源性睾酮后 ,睾丸内所有AR阳性细胞的免疫染色均显著减弱 ,外源性睾酮替代治疗后免疫染色程度可恢复至对照组水平。结论 雄激素可促进青春期大鼠间质细胞的功能与分化 ;肌样细胞在精子发生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睾丸内AR的表达受内源性睾酮的调控。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胆碱能M_2受体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模型大鼠脚桥核(pedunculopontine nucleus, PPN)中的表达变化,探讨胆碱能M_2受体在PD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改变中的作用.方法 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16只,随机分为2组.取脑组织固定后作连续冠状冰冻切片.以鼠源M_2单克隆抗体为一抗,采用免疫组化SP法,镜下控制显色.以阳性细胞计数及平均光密度为分析指标,对M_2受体在PD模型大鼠PPN中的表达变化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对照组大鼠PPN部位及PD大鼠未损毁侧PPN部位均表达比较丰富的M_2受体阳性细胞.PD大鼠损毁侧PPN部位M_2受体阳性细胞明显稀疏.与对照组和PD大鼠未损毁侧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3组间阳性部位的表达强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PD状态下PPN内存在表达M_2受体的神经元变性死亡或受体脱失.而其余未发生变性死亡或受体脱失的M_2受体阳性神经元其表达强度并不受影响.同时发现,影响PPN内M_2受体阳性细胞变化的因素具有单侧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重组腺伴随病毒载体表达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hBDNF)对大鼠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用 β淀粉样肽 (Aβ2 5 3 5)注入大鼠Meynert核损伤胆碱能神经元。损伤后 8~ 10d行hBDNF重组腺伴随病毒脑内注射。经避暗回避试验测试大鼠学习记忆能力 ,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hBDNF表达以及胆碱能神经元数量变化。结果 避暗回避试验结果显示 ,应用hBDNF重组腺伴随病毒 4周后 ,实验组动物的学习记忆能力增强 ,行为明显改善。胆碱乙酰转移酶 (ChAT)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 ,注射点附近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散在或成群分布 ,数目明显增多 ,经与模型组比较 ,胆碱能神经元数量增高约 3 7%。结论 hBDNF重组腺伴随病毒可在脑内表达hBDNF ,表达的hBDNF对损伤的胆碱能神经元具有营养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钙粘附分子在小鼠牙胚发育中的时空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钙粘附分子 (cadherins)在小鼠牙胚发育表达的时空顺序及分布 ,揭示钙粘附分子对牙齿发育的形态发生和细胞分化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观察钙粘附分子在牙胚发育的蕾状期、帽状期、钟状早期、钟状中期、钟状晚期的表达。结果 钙粘附分子在牙胚发育的不同时期均有表达 ,尤其在钟状中期的成釉细胞、成牙本质细胞染色强阳性。结论 钙粘附分子参与牙齿形态发生及细胞的分化 ,推测钙粘附分子与牙釉质、牙本质的发育、分泌、矿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后I型1,4,5-三磷酸肌醇受体(inositol 1,4,5-trisphosphate receptor type I,IP3R1)表达随时间的变化,探讨其作用,为DAI后轴索的继发性损伤及断裂提供研究基础。方法 25只健康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DAI组),采用Golgi镀银染色及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其在不同时间(3~72h)的脑干组织病理变化及IP3R1的表达情况。结果 Golgi镀银染色证明大鼠DAI模型成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对照组大鼠脑干中IP3R1有弱阳性表达,实验组阳性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在DAI损伤后,大鼠脑干组织IP3R1表达3h时就开始升高,至24h高峰后开始下降,72h下降至低水平。结论IP3R1可能在DAI后轴索的继发性损伤及断裂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1)在大鼠弥漫性轴突损伤(DAI)脑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DAI后30min组、DAI后6h组、DAI后12h组、DAI后24h组、DAI后7d组,每组各6只。采用大鼠头颅瞬间旋转损伤装置制作DAI模型。在预定时间点取大脑皮质、脑干进行HE染色、银染及PARP-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阳性细胞计数法进行半定量统计,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NK-q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光镜下银染可见大鼠DAI后脑皮质及脑干存在轴突回缩球,HE染色可见不同程度的轴突肿胀、神经细胞核固缩、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血管周间隙增大。上述形态改变在DAI后12h至24h达到高峰。PARP-1在正常对照组脑皮质、脑干的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的细胞核内有少量阳性表达。在DAI组的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以胞核阳性表达为主,同时存在胞质阳性表达。DAI后30min时脑皮质及脑干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12h达到高峰,24h开始下降,到7d时脑皮质阳性细胞数仍高于正常水平(P<0.05),脑干阳性细胞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ARP-1在DAI后皮质与脑干呈明显规律性表达;其变化规律与皮质和脑干的结构变化呈同步性动态改变;PARP-1可能在DAI后的继发性脑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川芎嗪(tetramethylpyrazine,TMP)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齿状回(dentate gyrus,DG)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行2 h大脑中动脉阻塞手术,术后2 h开始腹腔注射TMP[40 mg/(kg.d)]。手术后腹腔注射5-溴脱氧尿核苷(5-bromodeoxyuridine,BrdU),末次注射24 h后处死动物,免疫组化染色观察TMP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DG细胞增殖的作用。结果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在DG有少量BrdU阳性细胞,对照组缺血后1 d阳性细胞开始增加,14 d达到高峰(P<0.05),TMP治疗组缺血后1 d损伤侧BrdU阳性细胞数开始增加,7 d达高峰(P<0.05)。结论TMP能促进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齿状回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2.
早期人胚神经干细胞分布及分离培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发育早期人胚脑神经干细胞的形态特征及其分布情况 ,并观察其体外生长分化特性。方法 计划生育流产的 6~ 12周胚胎大脑组织切片用vimentin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光镜观察。机械分离皮质细胞 ,用无血清培养基和含血清培养基进行悬浮和贴壁培养 ,分别用MAP2 、GFAP及GalC抗体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鉴定干细胞和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及少突胶质细胞。结果 发育早期大脑Vimentin阳性细胞分布广泛 ,细胞形态单一 ,多呈圆球形 ,体积较小。体外培养的大脑皮质细胞在培养的第 5~ 7天时 ,形成较多克隆 ,可多次传代 ;贴壁培养时细胞发生分化 ,分别为MAP2 、GFAP、GalC阳性的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及少突胶质细胞。结论 胚胎发育早期大脑神经干细胞分布广泛 ,形态单一 ,皮质Vimentin阳性细胞数量多 ,便于分离 ,是最佳神经干细胞分离部位 ;人NSCs可以在体外增殖并发生多向分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用免疫组化方法探讨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在大鼠脑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方法分别随机选取E12、E15、E18、P0、P5及P10期的SD大鼠,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脑皮层、纹状体及海马nNOS阳性细胞的密度。结果E12、E15及E18期大鼠脑组织未见nNOS阳性细胞;大脑皮层及纹状体区P0、P5及P10期均可见nNOS阳性细胞。nNOS阳性细胞密度,在P0、P5及P10期逐渐降低,两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期海马偶见nNOS阳性细胞,P5期和P10期均可见较多nNOS阳性细胞,但nNOS阳性细胞密度P5和P10期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胚胎期大鼠脑内nNOS染色呈阴性反应;生后大脑皮层及纹状体nNOS阳性细胞密度逐渐减小,海马nNOS阳性细胞密度则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芦荟凝胶对大鼠Ⅱ度放射性皮炎创面愈合及表皮生长因子(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Ⅱ度放射性皮炎模型,制备芦荟凝胶。实验动物分两组:自然愈合组(对照组);芦荟凝胶组(实验组)。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及图像分析,测定伤后2、6、10、18、24 d的创面愈合率及创面组织中EGF、bFGF的表达。结果①创面愈合率:芦荟凝胶组在10、18、24 d各时相点的创面愈合率较自然愈合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尤以24 d时相点差异最明显(P<0.01)。②EGF的表达:芦荟凝胶组总体的EGF表达量高于自然愈合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芦荟凝胶组伤后10、18 d时EGF表达高于自然愈合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bFGF的表达:芦荟凝胶组总体的bFGF表达量高于自然愈合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芦荟凝胶组伤后182、4 d时bFGF表达高于自然愈合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芦荟凝胶外涂对大鼠Ⅱ度放射性皮炎创面的愈合有促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促进EGF、bFGF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神经生长相关蛋白质 (GAP 43 )在发育大鼠中枢神经系统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选取生后 5、1 5、3 0d正常雄性新生鼠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ABC法结合图像分析对其大脑皮质、海马及小脑皮质GAP 43表达进行研究。结果 生后 5d ,GAP 43主要分布在神经元 ;生后 1 5、3 0d ,则分布在神经纤维网中 ,神经元胞体 (包括锥体细胞、颗粒细胞和浦肯野细胞等 )不染色 ;图像分析显示不同日龄新生鼠不同脑区GAP 43灰度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GAP 43是轴突生长、延伸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碱性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及其受体(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receptor,bFGFR)与血管瘤的关系,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89例血管瘤和30例血管畸形组织切片进行bFGF、bFGFR表达的测定。发现:①bFGF和bFGFR在血管瘤中高表达,血管畸形中低表达或不表达(P<0.01)。②在血管瘤中bFGF、bFGFR的表达均有随内皮细胞增生程度的加强而增高的趋势(P<0.01)。bFGF与bFGFR呈正相关性(P<0.01)。提示bFGF、bFGFR与血管瘤的增生及退化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对胆肠吻合愈合过程的影响 ,预防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方法 通过制作犬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模型 ,术后一周内吻合口局部应用bFGF(实验组 ) ,并与生理盐水组对照。两组术后不同时期分别取材行光镜、电镜观察及羟脯氨酸含量分析。结果 bFGF能显著促进胆肠吻合口粘膜上皮愈合过程 ,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及伤口收缩 ,减少瘢痕形成。结论 吻合口局部应用bFGF是预防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的一种有效措施 ,其机制与bFGF能够①促进创面巨噬细胞增生、活化 ;②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③促进伤口收缩 ;④促进释放胶原酶以及引流吻合口粘膜下少量渗出胆汁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