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腐蚀预应力混凝土梁桥抗弯承载能力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评估预应力钢绞线腐蚀后的预应力混凝土梁桥工作性能,对除冰盐环境下先张法和后张法施工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抗弯承载能力计算方法进行研究。通过考虑多个影响因素,引入拉应力水平对钢绞线腐蚀速率影响系数kσ,建立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碳化深度预测公式;探讨后张法考虑腐蚀发生前混凝土保护层、波纹管及管内水泥浆结硬体对初始腐蚀的延迟影响;提出腐蚀预应力钢绞线的有效截面面积及腐蚀后预应力钢绞线强度计算公式,并在现行桥涵设计规范的基础上,建立预应力钢绞线腐蚀后的结构抗弯承载能力计算方法。最后,以郑州市航海路连接线跨南水北调总干渠的南水北调大桥辅线桥为例,对其在服役期内因筋体腐蚀引起的承载能力退化进行分析,验证该预测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后张法预应力钢绞线伸长量的计算和测量方法的介绍,分析了实际伸长量测量数据处理中存在的两个误差,并对夹片回缩量和应力损失进行了讨论,从而证明后张法预应力技术是一种计算精度高、施工误差较小、应用广泛的预应力筋伸长量计算和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3.
对后张法预应力钢绞线张拉和锚固过程中锚圈口摩阻损失、孔道摩阻损失以及锚固时锚塞回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进行了测试,还对张拉控制应力、预应力筋理论伸长值的计算及具体量测等有关问题进行了探究,可为同类钢绞线预应力张拉施工提供可靠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杭甬客专余姚特大桥跨余慈公路(70+125+70)m连续梁采用支架现浇法施工,施加超长节段间的预应力是该工程施工的重点和难点.为保证预应力施工,确保钢绞线束建立有效预应力,从波纹管安装、预应力束张拉及管道压浆施工方面进行质量控制,其中波纹管安装主要从波纹管安装坐标、安装工艺及安装接头方面进行控制;预应力柬张拉施工时主要从张拉力确定、张拉伸长量复核、张拉伸长量量测及张拉伸长量偏差分析与处理方面进行控制;管道压浆施工时主要从水泥浆制备和压浆工艺方面进行控制,使该连续箱梁达到设计成桥状态.  相似文献   

5.
缓粘结预应力筋施工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预应力混凝土发展至今其施工方法可分为先张法和后张法两种,后张法预应力筋工艺又可分为先成孔后灌浆的常规预应力筋的施工工艺(以下简称有粘结筋)及无粘结筋施工工艺.这两种工艺既有其优点,也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例如:后张法所需的铁皮波形管直径较大,而箱形梁、T形梁或空心板梁的底板和腹板的截面一般都较薄,这使得预应力筋的布置密度很大,若在大跨径上采用则梁高需相应增高很多.另外,浇制预应力混凝土箱形连续梁桥时,常采用三向预应力,其横向及竖向预应力筋用量都较大,但由于箱形梁的顶板、腹板都较薄,钢筋布置纵横交错,密度相当高.  相似文献   

6.
后张预应力箱梁施工法是最近几年在铁路与公路的桥梁上最为常见的桥梁上部结构方式之一。后张法预应力箱梁的技术逐渐成熟,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的快速发展。文章结合实际的工作经验从后张预应力箱梁的施工注意事项和质量的控制要点等方面对其进行论述。本合同段工程包含特大桥1座、大桥3座、中桥1座,箱梁均为后张预应力箱梁,且预应力张拉施工工艺复杂,对结构的安全性影响较大,因此预应力张拉是本工程质量控制的重点和难点。针对影响质量控制的人、机、料、法、环5个因素,项目小组制定了增强人员意识、定期检测设备、加强技术人员培训、严控张拉程序等措施来监管张拉控制。通过对后期箱梁张拉进行检查,张拉后钢绞线伸长值和钢绞线回缩量超差合格率达到100%,完全符合技术规范要求,达到了后张法的预期控制目标和要求。  相似文献   

7.
后张法混凝土结构中,砂浆作为防止预应力筋腐蚀的最后防线,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开发最适合后张法结构的砂浆,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讨论其耐腐蚀性,以改善灌浆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8.
某城市高架桥在一盖梁施工过程中发现预应力波纹管堵管,凿除混凝土清理预应力管道时,在凿孔处将85根箍筋和6根纵向钢筋截断,造成盖梁抗剪承载力降低,减弱了对内部钢筋和预应力钢绞线的保护。该文详细分析了碳纤维布加固的剪力计算,并对加固施工方案及工艺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9.
王卫锋 《公路》2006,(5):111-114
塑料波纹管配合真空灌浆技术是提高后张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安全度和耐久性的有效措施。就塑料波纹管在后张法预应力灌浆中的应用进行了相关的试验研究,对塑料波纹管以后的应用和相关参数的取值具有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周奇  张南  许琦 《公路工程》2008,33(1):28-31,47
针对体外预应力钢箱混凝土组合连续梁,建立了后张法预压应力在组合连续梁端头向全截面传递的力学模型,根据剪力连接件荷载一滑移本构关系及对称截面处的界面滑移为零等的边界条件,解得混凝土翼板轴向预压应力分布函数。进行了一根体外预应力钢箱一混凝土组合连续梁负弯矩区直线预应力筋及通长折线预应力筋张拉试验,得到的分布函数与试验数据比较吻合。试验及计算表明,影响预压应力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钢梁与混凝土翼板之间的约束作用。从预应力锚固点到中支座对称点,预压应力逐渐减小,预应力筋越长,预压应力降低趋势越平坦。  相似文献   

11.
针对体外预应力钢箱混凝土组合连续梁,建立了后张法预压应力在组合连续梁端头向全截面传递的力学模型,根据剪力连接件荷载-滑移本构关系及对称截面处的界面滑移为零等的边界条件,解得混凝土翼板轴向预压应力分布函数.进行了一根体外预应力钢箱-混凝土组合连续梁负弯矩区直线预应力筋及通长折线预应力筋张拉试验,得到的分布函数与试验数据比较吻合.试验及计算表明,影响预压应力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钢梁与混凝土翼板之间的约束作用.从预应力锚固点到中支座对称点,预压应力逐渐减小,预应力筋越长,预压应力降低趋势越平坦.  相似文献   

12.
对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来说,预应力的施工控制是桥梁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如何准确地控制锚下张拉力对桥梁施工质量控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孔道摩阻系数、孔道偏差系数、钢绞线回缩量等参数的理论值与实测值存在较大偏差,如果在张拉施工时仍按设计值张拉钢绞线,可能造成预应力储备不足或超张拉等情况发生。对预应力混凝土连续钢绞线张拉力的施工控制进行了计算分析,研究了调整锚下张拉控制应力的计算理论。结果表明,孔道摩阻系数、孔道偏差系数、钢绞线回缩量等参数对预应力控制影响较大,预应力钢绞线张拉前应通过试验获得预应力张拉所需的各项控制参数,并通过计算分析得出钢绞线张拉所需锚下张拉控制应力。研究成果可为同类桥梁预应力钢绞线张拉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预应力在工程建设中被广泛应用,对其施工质量的控制十分重要。公路桥梁的预应力通常采用后张法进行施工,其张拉质量主要受控于钢绞线所受力值大小及不同钢绞线间力值差异。结合开展锚下有效预应力检测工作的情况,对预应力张拉施工的常见问题、注意事项等进行归纳整理;通过进行检测前后预应力张拉的质量情况,介绍检测工作在张拉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4.
以杭州市霞湾桥连续旧桥拆除为背景,借鉴先张法预应力筋传递长度原理讨论后张法预应力筋切割后的放张效果。结果表明:残余预应力值近似按照先张法预应力筋的传递长度计算,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可满足施工要求;有粘结的后张法预应力筋放张后存在较高的残余预应力,能有效提高被拆旧桥结构的承载力,进而能优化拆除方案,降低旧桥拆除加固费用。  相似文献   

15.
陈瑁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1,(6):158-161,320,321
该文结合立交桥中常见的预制箱梁与现浇钢筋混凝土桥面板组合箱梁结构施工中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的施工控制要点,介绍了预应力后张法中波纹管的安装、张拉设备配备、张拉工艺程序及张拉操作的施工要点、压浆的注意事项,以及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的关键环节,并据此制定了工程的主要技术措施,使工程取得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16.
预应力技术是现代桥梁建设中越来越重要的手段,确保预应力施工的质量,是多跨连续梁桥施工质量和工期的关键。总结了多跨现浇连续梁桥的钢绞线长束张拉施工实践中容易遇到的问题、采取的施工工艺及提高预应力质量的控制措施,有关经验可供相关专业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7.
依据后张法预应力钢绞线张拉中摩擦损失产生的机理,对后张法预应力钢绞线理论伸长值的计算进行了推导,得到了更为精确的计算公式。同时,结合实际工程对该公式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依据该公式得到的伸长量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良好,误差不超过6%。  相似文献   

18.
通过以贵州石阡河特大桥主桥连续刚构施工为例,介绍了墩梁固结竖向预应力钢绞线一次性预埋,与墩身及箱梁0号块分次施工的方法.该方法解决了柔性钢绞线无法竖立、波纹管接长困难的问题,对采用柔性钢绞线作为竖向预应力的塔柱结构施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通过以贵州石阡河特大桥主桥连续刚构施工为例,介绍了墩梁固结竖向预应力钢绞线一次性预埋,与墩身及箱梁0号块分次施工的方法.该方法解决了柔性钢绞线无法竖立、波纹管接长困难的问题,对采用柔性钢绞线作为竖向预应力的塔柱结构施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针对后张法预应力结构施工中出现的不足,结合国内兴起的施工新工艺,从试验配合比、施工工艺、质量控制要点等角度分析了塑料波纹管配合真空辅助压浆技术在百罗路上的应用,有效地保证了压浆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