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曲线几何参数对货车转向架曲线通过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IMPACK仿真软件建立副构架径向转向架和交叉支撑转向架的动力学模型,并对其动力学性能进行仿真计算,分析比较曲线半径、超高等曲线几何参数对2种转向架曲线通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曲线半径和欠超高对径向转向架和交叉支撑转向架的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影响比较接近;曲线半径在400-1200m范围内,自导向径向转向架能有效提高通过性能,明显降低轮对冲角,减缓轮轨磨耗;欠超高对2种转向架轮对冲角的影响近似成线性关系,且其影响程度仅和转向架本身属性相关,与曲线半径无关。指出采用磨耗功率评价欠超高对曲线轮轨磨耗的影响更为合理,因为不仅能反映出磨耗与欠超高的关系,还能反映出曲线外轨超高设置不同时轮轨磨耗的变化特点,这与工程实际中减小外轨超高、设置欠超高有利于降低轮轨磨耗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从理论上分析了磁流变耦合轮对转向架在小半径曲线和大半径曲线上的受力情况。围绕轮轨横向力这一重要曲线通过性能指标,分析了随着曲线半径的变化转向架前后轮对耦合度应该作怎样的调整才能使前后轮对的轮轨横向力更加匹配,从而改善转向架的曲线通过性能。利用数值仿真对理论分析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3.
高速列车转向架特性与最小曲线半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车线动力学建立转向架纵向刚度与高速铁路最小曲线半径的仿真模型,探索基于车辆动力学仿真对高速铁路最小曲线半径进行优化的方法。通过分析高速车辆转向架特性与高速车辆横向动力特性与临界速度的关系、未被平衡离心加速度与车轮不滑动的最小曲线半径的关系以及转向架刚度与最小曲线半径的关系,探索转向架设计特性对高速铁路最小曲线半径的影响规律;通过对比分析,给出不同转向架纵向刚度所对应的曲线半径修正值。  相似文献   

4.
针对配装在速度120km/h、载重210t凹底平车及250t凹底平车上的4E轴焊接构架式转向架进行了详细的动力学仿真分析。兼顾空、重车工况,提出可以由11个关键参数综合控制载重210t凹底平车及250t凹底平车的动力学性能,给出了动力学性能的优化步骤,并协调解决了曲线通过性能和蛇行运动稳定性之间的固有矛盾,同时还对车辆运行平稳性进行了仿真分析。根据仿真分析结果,确定了转向架的设计方案。转向架样机配装在速度120km/h、载重210t凹底平车及250t凹底平车后,进行了线路动力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133km/h速度范围内,210t凹底平车及250t凹底平车空、重车均未发生蛇行失稳现象,均具有良好的曲线通过性能和优级的运行平稳性。仿真分析结果和试验结果都表明,4E轴焊接构架式转向架不设均衡装置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径向转向架是改善机车车辆曲线通过性能的有效途径。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径向转向架发展现状 ,阐述了径向转向架的导向机理及基本结构模式。根据自导向径向转向架的基本原理 ,在现有的几种自导向转向架结构的基础上 ,提出了 2 0 0km/h提速客车自导向径向转向架的基本方案 ,建立了动力学仿真模型 ,利用Simpack仿真软件对其进行了动力学性能分析和计算 ,并与常规转向架进行了比较。理论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 ,提速客车采用径向转向架可有效地改善曲线通过性能和降低轮轨磨耗  相似文献   

6.
新型独立车轮低地板转向架曲线通过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独立车轮低地板转向架方案——独立车轮耦合转向架。通过对这种新型低地板转向架曲线通过性能的理论分析和仿真计算验证,证明该独立车轮耦合转向架具有良好的曲线通过性能,适合在小半径曲线较多的城市轻轨上运行。  相似文献   

7.
根据小半径曲线弯道特性,设计一款具有通过小半径曲线能力的动车组工艺转向架。采用有限元软件分析该转向架构架结构静强度,运用Mooney-Rivlin和Ogden橡胶非线性本构模型对其关键支撑连接部位的橡胶堆旁承进行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工艺转向架具有良好曲线通过性能,且构架满足结构静强度要求。线路实测试验的橡胶堆变形结果与MooneyRivlin模型预测非常吻合,能够保证动车组车体顺利通过小半径曲线并按A3修工艺线路运转。  相似文献   

8.
内侧轴箱式转向架是一种新型结构模式的转向架。文章通过动力学仿真软件对该结构转向架的曲线通过性能进行了计算,并在与传统转向架动力学性能对比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内侧轴箱式转向架的曲线通过性能。  相似文献   

9.
运用SIMPACK软件,建立了架桥机运输平车的多体拓扑关系图,并对其进行了几何曲线通过和动态曲线通过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架桥机运输平车的曲线通过性能主要由五轴转向架决定,当车辆处于缓和曲线时,五轴转向架的1位轮对安全性最差.  相似文献   

10.
单轴转向架车辆动力学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规和非常规转向架对车辆的曲线通过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对比,并介绍了几种采用非常规转向架车辆的运用实例,该车辆形式因具有较好的曲线通过性能而日渐受到关注。通过理论分析,本文提出了一种采用单轴转向架的短车体车辆模型设想,并运用多体动力学分析软件SIMPACK对该转向架及车组的动力学性能进行了仿真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型在满足运用要求稳定性的条件下,在曲线通过性能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尤其适用于小半径曲线的轨道线路。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交叉杆结构的副构架武径向转向架的导向机理和性能特点,重点研究了交叉杆结构参数对车辆动力性能的影响.建立了交叉杆结构的副构架式径向转向架车辆的动力学仿真模型,计算比较了结构尺寸不同的交叉杆结构转向架间稳定性与曲线通过性能的区别.给出了一个能使车辆动力学性能最好的交叉杆结构尺寸的优化取值区间.  相似文献   

12.
跨座式独轨车辆的动力学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一个考虑了所有轮胎的径向力及侧偏特性的跨座武独轧车辆的动力学模型,根据该动力学模型建立了simulink仿真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和曲线通过性能仿真.结果表明,距座式独轨车辆具有良好的运动稳定性,转向架也具有足够的导向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地铁直线电机车辆的曲线通过性能,建立了直线感应电机的电磁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地铁直线电机车辆机电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将其与传统地铁车辆的动车和拖车进行对比研究.仿真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直线电机力学模型,可以满足动力学仿真的实时性要求;线路参数和行车速度与车辆曲线通过动力特性密切相关;地铁直线电机车辆和传统...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弹性轮对车辆—轨道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弹性轮对车辆—轨道耦合系统的临界速度及曲线通过性能进行了动力学仿真,并与刚性轮对车辆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根据GB/T 5599—1985《铁道车辆动力学性能评定及试验规范》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弹性车轮的临界速度及曲线通过性能均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城轨列车铰接式转向架基本结构组成,建立了5联单元车组的动力学模型,利用SIMPACK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对单元车组进行了运行安全性、稳定性、平稳性和曲线通过性能分析。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城轨列车铰接式转向架具有良好的动力学性能,能满足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运行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一系悬挂刚度对车辆非线性稳定性、曲线通过动力学性能影响较大,优化一系悬挂刚度可以提高车辆的运行稳定性。通过根轨迹法对某转向架的一系纵向、横向刚度进行了优化,并以最优一系刚度方案对车辆的非线性临界速度、运行平稳性以及曲线通过性能进行了动力学评价。车辆采用优化后的一系刚度参数后,具有良好的舒适度,运行高速度与曲线通过性能也满足实际运行要求。  相似文献   

17.
准高速、高速铁路缓和曲线线型选择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小文 《铁道学报》2001,23(2):81-85
采用车辆动态曲线通过理论,研究了车辆曲线通过安全和舒适度与缓和曲线线型之间的关系,为准高速、高速铁路缓和曲线线型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铁路提速货车非线性动力学仿真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铁路提速货车非线性多刚体动力学仿真模型展开研究,通过对二维摩擦副模型的研究,建立了货车非线性元件的仿真模块,利用这些模块对货车线性动力学仿真模型进行修改,得到非线性动力学仿真模型。并且对非线性模型和线性模型的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9.
主要分析了轮径差对动态曲线通过的影响,并利用相关的动力学软件对其进行了仿真计算分析,理论推断出了不同种类的轮径差对动态曲线通过的影响规律。轮径差包括等值同相轮径差、等值反相轮径差、前轮对轮径差和后轮对轮径差。仿真结果表明:等值同相轮径差会影响铁道车辆的动态曲线通过性,轮径差越大影响越明显;等值反相轮径差和前轮对轮径差则是随着轮径差的增大反而有利于铁道车辆的动态曲线通过性;而后轮对轮径差对动态曲线通过的影响不明显,仿真出来的横向力和脱轨系数曲线的规律基本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0.
高速客车轮对动力学性能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比较不同车轮踏面及轮对内侧距对高速客车动力学性能的影响,首先采用改进轮轨接触几何关系算法分析了不同情况下的静态轮轨几何接触关系,然后通过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对高速客车蛇行临界速度、运行平稳性和曲线通过性能进行了动态仿真计算。数值计算中,主要考察了LM、LMA、S1002和XP55等4种车轮踏面和轮对内侧距由1350 mm到1360 mm变化的情况。结果表明,车轮踏面形状和轮对内侧距对高速客车动力学性能有重要的影响,且LMA型车轮踏面与1353 mm的轮对内侧距匹配具有较好的动力学性能。要确定合适的车轮踏面和轮对内侧距,须从轮轨接触关系的变化出发,综合评估车辆动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