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研究运营桥梁抬桩加固施工引起的既有桩基础扰动对结构安全性的影响,以沪渝高速(G50)太湖大桥抬桩加固施工为背景,采用有限元软件建立桥墩和基础(一半结构)有限元模型,分析抬桩施工过程桥墩位移规律和既有基桩弯矩;抬桩施工过程中,基于现有流体静力水准系统(HLS),在墩身内侧布置2个监测点,进行墩身沉降在线监测。结果表明:抬桩施工过程对既有桩基础沉降无影响,承台扩大后改善了既有基桩抗弯性能;监测期间,施工和车辆荷载对既有桩基础(桥墩)沉降的影响表现为数据整体平稳基础上的波动,无施工及车流量小的夜间,消除弹性变形(沉降)后的最终平均沉降约1.2mm;采用高精度的HLS可实现施工过程中桥墩(基础)沉降的在线监测,提高了效率,综合保障了运营桥梁的安全。  相似文献   

2.
运用Plaxis 3D Foundation有限元软件,分析了路堤偏载作用下,某软土地区城际铁路线桥梁桩基的受力变形。结果表明:桩基设计偏于不安全,建议软土路基处理措施穿透软土层,增设斜桩、增加横向桩排数、设置群桩基础保护帷幕桩墙及高压旋喷桩维护墙等结构,并加强施工和运营阶段桥梁和路堤结构的变形沉降监测。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盾构隧道施工对临近群桩基础的影响,以实际工程为依托,建立三维数值仿真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在隧道开挖完成后,临近桥梁桩基础极限承载力下降了5.7%;(2)盾构隧道开挖下地表沉降最大为3.99mm,对临近建筑物有一定影响;(3)各工况下,隧道开挖前后桩顶沉降差为0.24~0.31mm,即由隧道掘进施工引起的桩基础的附加沉降较小,不会引起桥梁上部结构内力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桥梁桩基后压浆对桩基础承载性能的影响,通过采用MARC有限元软件,对后压浆桩基础的承载性能进行仿真分析和现场桩基静载试验,对压浆桩与未压浆桩的桩侧摩阻力、桩端阻力的性状进行了对比分析.有限元数值仿真分析说明,桩周浆体与桩底土体在自身压缩模量增加和桩侧摩擦系数增大的共同作用下,能够明显增大桩体承载力.现场试验数据显示,后压浆桩较未压浆桩的桩基荷载传递减缓,各级荷载的沉降减小,沉降稳定较快;桩侧阻力及桩端阻力发挥充分,增长速度快.结果表明:采用后压浆技术,能够明显减小桩基沉降量,并可有效提高桩基承载力.  相似文献   

5.
章维明 《公路工程》2020,(2):143-146,167
以某桥梁跨越隧道工程为研究背景,运用有限元软件模拟桥桩基础施工过程,并针对桩基础不同开挖深度对地铁隧道的影响展开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在桥梁桩基础施工过程中,东西双向隧道拱底、隧道左、右拱腰以及桩基础周边土体变形规律均呈对称分布;靠近隧道附近施工对隧道拱底和拱腰的变形影响最大;桩基础开挖深度未超过隧道时,地表沉降与桩周土体水平位移均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大而变大,当开挖深度超过隧道位置后,地表沉降与桩周土体位移将不再受开挖深度的影响,其结论可为类似桥梁跨越隧道工程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桥梁基础及双孔地铁的模型,模拟地铁盾构的施工工况。研究盾构施工前后地铁隧道、周边土体变形趋势及其对地铁顺穿桥梁的桩基础轴力、弯矩、水平变形及沉降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隧道施工造成隧道上部土体沉降,下部土体隆起,隧道呈现椭圆形;其顺穿桥梁桩基轴力、弯矩增加幅度较大,桩基在地铁隧道深度以上竖向沉降,在隧道深度下局部桩体隆起,桩身位移呈现“3”字形,最大位移位于隧道中心标高与隧道底标高之间。  相似文献   

7.
廖菲  陶建山  马涛 《桥梁建设》2012,42(3):50-56
为解决华南沿海强风化岩地区桥梁摩擦桩基础沉降问题,以深圳某跨海大桥为例,对该类桥梁基础沉降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处理措施。该桥11个摩擦桩基础桥墩在箱梁架设后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基础沉降。对最大沉降量为42 mm的桥墩桩基础进行钻芯取样分析并对该墩地基承载力进行验算。针对实际情况提出在该桥墩桩底进行压力注浆的处理措施,然后采用静载试验验证该措施的效果。结果表明:该桥墩基础出现沉降的主要原因是基础的持力层(强风化辉绿岩)遇水软化,造成地基承载力下降;桩底压力注浆后该基础的后续沉降量不足1 mm,说明该处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考虑群桩基础间土的分层、桩对土的“加筋效应”及桩与桩相互作用情况下的剪切变形传递法用于计算桥梁群桩基础沉降,并将计算结果与规范方法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9.
对于岩土结构,水流的渗流作用往往会造成结构受力发生变化,进而引起变形。如水域中的桥梁桩基础在盾构隧道近距离侧穿施工时,地层的扰动会对群桩基础及上部结构产生不利影响。为研究渗流作用下盾构隧道侧穿桥梁基础施工的安全性问题,以某市穿越河流施工的地铁盾构隧道为对象应用有效应力原理,借助数值仿真法建立水域三维动态盾构隧道施工有限元计算模型。结果表明,浅埋盾构隧道推进过程中会使影响范围内的土体产生部分地层隆起。开挖完成后,桥面中部沉降位移较大,双线开挖最终沉降位移沿横桥向轴线对称分布。桩身纵向位移受影响最显著的是距盾构轴线2 D横向范围内,及沿桩身埋深变化的1. 5 D深度范围内区域。桩身横向位移整体呈大头型"S"分布,浅埋层桩身横向位移显著大于深埋层桩身横向位移; 15 m深度以上范围内的桩身横向位移在左线和右线开挖后的增加量约为1∶1。沿桥梁纵向延伸,桩身的竖向沉降呈现中部大于两端,即"中间大两端小"的分布形式。  相似文献   

10.
依托珠三角地区某电力隧道密集穿越高铁桩基项目,采用大型三维有限元软件,建立电力隧道与邻近高铁桥梁桩基础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施工过程模拟分析软土地区浅埋电力隧道的顶管施工对周围土体及高铁桥梁桩基础的影响。获得了隧道开挖过程产生的地面沉降、高铁基桩的沉降、高铁基桩的应力分布。分析表明:中小直径电力隧道在软土地层中采用浅埋、顶管方式施工对高铁桩基的影响较小,并建议在工程中对顶管线路两侧的土体采用旋喷桩加固,能有效减小高铁桩基附近的土体变形。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桥头跳车的原因,介绍了桥头跳车的应对措施。并根据桥头地基沉降的具体情况,采用CFG桩、载体桩2种桩型复合地基对桥头地基沉降进行处理,对其中的控制效果进行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桥头地基沉降控制的实际工作中,CFG桩复合地基或载体桩(由混凝土、夯实填充料、挤密土体和混凝土桩一起组成的具有承载作用的桩体)复合地基对沉降有着良好的控制效果,满足了桥头地基沉降控制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12.
以京沪高铁DK119~DK123段桥梁桩基工程为依托,运用PLAXIS建立桩土模型,分析地下水位的变化引起地面沉降对桥梁桩基工程的影响,最终得到地下水位降幅的警戒值、临界值及地面沉降量与桥梁桩基础沉降量的关系式。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软黏土具有蠕变性,地面的沉降具有滞后性;地下水位的下降不仅使桥梁桩基础的中性点下移,也使最大负摩阻力的位置下移;大幅度降低地下水位,对桥梁桩基承载力削弱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3.
赵大亮 《路基工程》2019,(6):119-122
通过连盐铁路中山河特大桥桩基础单桩静载试验,对桩身应变、压缩量及桩顶沉降进行测试,利用试验结果对有限元模型进行修正,研究软土地区铁路桥梁桩基的荷载传递特性及沉降控制效果。结果表明:理论和试验曲线吻合较好,桩周土体的土性变化对桩身轴力传递和沉降的影响很大,在软土地区采用超长钻孔灌注桩能较好地控制桥粱基础沉降。  相似文献   

14.
以某新建黄河公路大桥为工程背景,针对新建桥梁与既有桥梁并桥位建设,新旧桥梁桩基距离近的结构特点,采用岩土数值模拟方法对新建桥梁施工及运营期既有桥梁基础变形及受力的影响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新建桥梁建成后,既有桥在运营荷载作用下基础平均沉降值为2.7 cm,最大横桥向变形值1.2 cm。施工期不均匀沉降值1.4 cm,桩基受力增大10%,桩身最大压应力为8.68 MPa,承台最大拉应力为1.18 MPa,既有桥桩基变形量及桩基承载力满足设计及规范限值要求。  相似文献   

15.
针对合肥某立交桥上跨既有盾构隧道工程,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单桩邻近隧道施工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并进一步研究立交桥单桥墩桩基础与双桥墩桩基础在施工及承载阶段对盾构隧道管片变形与内力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2种立交桥跨越既有盾构隧道方式下的地表沉降、盾构隧道管片及铁轨变形,探讨2种跨越方式在工程应用中的优劣。研究结果表明: 1)单桩对邻近隧道结构的影响,随着桩长、桩径的增加而增大;随着桩隧净间距的增大而近似呈指数函数形式降低。2)当桩长与隧道埋深比值大于1时,增加桩长是减小隧道结构变形的有效途径。3)单桥墩桩基础施工阶段对盾构隧道的影响效应小于承载阶段,管片位移以沉降为主。承载阶段随着荷载的增加,横向轴力与弯矩在靠桩一侧拱腰位置变化最大,纵向轴力与弯矩在拱顶位置变化最大。4)双桥墩桩基施工及承受上部荷载时,较单桥墩而言同一管片处的沉降增大0.3 mm,水平向位移减小0.56 mm。经比较,中间无桩的跨越隧道方式更优。  相似文献   

16.
以长平高速公路K94+920.9通道桥改扩建工程为依托,以荷载传递法为基础,分别对自平衡试验中后注浆桩和未注浆桩的沉降量进行计算及分析。结果表明:利用荷载传递法计算结果与现场试验值基本一致。因此,建议在以沉降控制为主的桩基设计时,可以根据基于荷载传递法预估桩的沉降量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17.
李永奎  杨贵勇  徐宇 《路基工程》2020,(6):65-70,76
以西南地区某新建铁路下穿既有高速公路桥梁为例,运用有限元数值软件,以垫层厚度为变量,分析在路基填筑施工和安全运营两个阶段下的垫层厚度对CFG桩和既有桥梁桩基的力学特性影响。研究发现:CFG桩和桥梁桩基的沉降量随着垫层厚度的增加而减小,当垫层厚度为0.4 m时,桥梁桩基的沉降量变化速率出现拐点;桥梁桩基的最大竖向应力随着垫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大,当垫层厚度为0.4 m时,桥梁桩基的最大竖向应力变化速率出现拐点。  相似文献   

18.
大门大桥位于温州瓯江口沙头水道,该区域软土巨厚,基岩埋深在150 m以上。为增加桩基承载力和减小基础沉降,大桥采用桩端压浆工艺,并对主桥试验桩进行了静载试验,以验证桩端压浆前后桩基极限承载力及沉降的变化。该文介绍了其试验要求和试验方法。通过试验表明,桩端压浆具有明显的效果,单桩承载力提高了15%,桩端位移显著减小,为设计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