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提高高速铁路路基沉降变形量度量的准确性,分析路基沉降变形量度量模型,以西城高速铁路为例,构建路基沉降变形量度量模型,实现路基沉降变形量的有效预测,以期为同类型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文章针对太赫兹透射谱沥青含蜡量测试原理,介绍了沥青含蜡量理论分析方法,阐述了相应的含蜡量试验流程,并对比分析了沥青含蜡量与延迟性、衰减性的关系以及试验夹具的影响,为建立一种基于太赫兹透射谱的沥青含蜡量测试方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聚酯纤维对高RAP掺量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选取旧料掺量分别为60%、80%及100%的再生沥青混合料进行试验,针对不同聚酯纤维掺量对再生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能、低温抗裂性能及水稳定性的影响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聚酯纤维的掺入可有效提升高RAP掺量再生沥青混合料的综合路用性能,纤维掺量为2%的再生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能相对较好,纤维掺量为3%的再生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能相对较好,纤维掺量为2%~3%的再生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能相对较好。综合分析,对于改善高RAP掺量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而言,聚酯纤维的最佳掺量在2%~3%范围。  相似文献   

4.
对已建成的长距离输气管道,可通过增设压气站的方法来增加管道的输量,随着压气站数的增加,管道的输量增大,管道的经济效益增加,但当输量增大到一定值时,管道的经济效益要降低,因此,长距离输气管道存在着一个使管道的经济效益最大的最优输量。以内部收益率为评价指标,分别计算各个方案的内部收益率,作出内部收益率与管道输量的关系曲线,内部收益率最大的方案所对应的输量就是长距离输气管道的最优输量。最后以一条输气管道为例进行了实例计算。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交通行业相关建设工程的质量和效率,对施工监控量测技术进行分析。阐释监控量测技术在隧道施工中的作用,隧道监控量测目的、内容及方法,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技术的应用等,并总结监控量测技术应用注意事项,希望能够为广大从业者提供一些思路,促进隧道工程建设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大断面黄土隧道变形规律及预留变形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统计分析了大断面黄土隧道初期支护变形量,研究了大断面黄土隧道变形规律及预留变形量合理取值范围.大断面黄土隧道变形规律表现为:隧道拱顶、拱脚下沉差异小,隧道开挖后拱部将产生一定程度的整体下沉;隧道拱顶下沉量均大于水平收敛;初期支护封闭后,隧道周边位移基本上不再发展;当隧道埋深小于40m时,隧道变形量较大且规律不明显;当隧道埋深大于40 m时,隧道变形量分布相对集中.经过对现场量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可知:在Ⅳ级围岩条件下,大断面黄土隧道预留变形量可取10~15 cm;在Ⅴ级围岩条件下,大断面黄土隧道预留变形量可取25~28 cm.  相似文献   

7.
在高速公路隧道施工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满足隧道建设要求,需要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加强对隧道施工的监控和量测,以便及时发现各个施工环节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施工方案,保证工程质量。基于此,对隧道监控量测进行概述,在此基础上指出隧道监控量测的必要性和作用,对无损检测技术在高速公路隧道监控量测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并总结高速公路隧道监控量测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无损检测技术,以期为高速公路隧道监控量测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8.
认为管道泄露的体积量等于管道进出口流体的体积流量差与管道充的变化量之和,进出管线的流体量由实测得到,管道充装量的变化量与管内油品的压力和温度有关。  相似文献   

9.
对隧道工程中监控量测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隧道工程监控量测中存在的问题,文章从实用角度出发,着重对监控量测的数据处理,以及量测信息的判释及利用的方法和技术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0.
在不同壁厚、弯曲角度以及弯曲半径条件下,用计算机模拟方法,计算出内部压力对弯管变形量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找出对变形量影响较大的几何参数。数据显示弯曲角度对弯管的变形量有重要影响,角度越大,在相同受力条件下,弯管变形量越显著。  相似文献   

11.
文中根据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总结了成形减薄量的变化规律,阐述了影响金属波纹管成形减薄量的主要因素,明确了材料伸长率、波纹管变形率、热处理、焊缝与金属波纹管成形减薄量的关系,为设计制造过程中控制成形减薄量提供了数据,为金属波纹管的批量生产及新产品的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确保大通山隧道的施工安全,加强隧道的拱顶沉降观测、周边收敛量测非常必要,由于量测数据的偶然误差所造成的散点图的波动和不规则,量测数据将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处理,提高监控量测的准确性,进一步加强施工指导,调整施工工序,确保隧道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不同因素(RAP掺量、压实温度、温拌剂掺量)对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设计3种RAP掺量(0、20%、40%),压实温度(100℃、120℃、140℃),温拌剂掺量(0、2%、4%)的正交试验,采用极差、方差分析法计算了不同因素对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程度,分析了影响因素与性能指标之间的显著性。结果表明:压实温度对再生沥青混合料空隙率影响较为显著,RAP掺量、温拌剂掺量影响程度次之;三种因素对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影响具有差异,应根据不同的控制目标确定因素水平;再生沥青混合料空隙率、劈裂抗拉强度受RAP掺量、压实温度、温拌剂掺量的影响更显著,稳定度与这些因素之间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谯生有 《现代隧道技术》2004,41(Z3):272-275
通过分析软弱围岩隧道初期支护的变形特点以及传统量测方法的局限性,提出了应用全站仪进行隧道支护变形量测的新方法,并进行了精度分析.通过理论分析和在某隧道变形量测中的实际应用,表明利用全站仪进行软弱围岩隧道初期支护的变形量测可以克服施工干扰,提高作业效率.  相似文献   

15.
在公路隧道施工中进行监控量测,是保证隧道施工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而隧道无损检测是施工监控量测的重要补充,可为施工方案的调整提供有力支持。基于此,对隧道施工监控量测的基本内容进行分析,包括洞内外观察、地表沉降、周边收敛及拱顶下沉监控量测,超前地质预报,以及锚杆锚固质量无损检测,并分析这些监控量测技术的检测原理及方法,旨在为同行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吉林省交通运输能源消耗量的基础数据,应用碳排放量测算模型测算了1999—2015年吉林省交通运输碳排放量,分析了其时序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之上,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探究了吉林省交通运输碳排放量与其相关因素的关联程度。构建了吉林省交通运输碳排放量预测模型,应用模型预测了2016—2020年交通运输碳排放量。结果表明:1999—2015年,吉林省交通运输碳排放量时序变化过程表现为三个阶段:稳中有升阶段→高速增长阶段→低速增长阶段,数量由99万t增加到359万t。柴油、原煤、电力、汽油的碳排放量所占比例较大,为影响碳排放总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柴油碳排放量的时序变化趋势和碳排放总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吉林省交通运输碳排放量与各相关因素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灰色关联度的排序依次为GDP>城市化率>人口数量>单位GDP能耗>交通运输投资额>私家车数量。根据预测模型,按照现有经济发展态势,未来五年吉林省交通运输碳排放量将呈现低速增长趋势。为有效保证经济增长速度,遏制碳排放增长趋势,早日实现交通运输碳排放量负增长,吉林省应当在5个方面采取相应策略:(1)健全法规标准,改善政策环境;(2)加强低碳创新,调整能源结构;(3)发展公共交通与现代低碳物流业;(4)控制人口增长速率,提升人口环境素质;(5)控制私家车数量,推广应用低碳汽车。  相似文献   

17.
在介绍SBS改性机理的基础上,通过在相同基质沥青中添加不同结构SBS、不同掺量SBS以及同一掺量SBS、不同掺量助剂的改性沥青进行了试验,对改性沥青性能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8.
为了了解纤维对橡胶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通过试验研究了纤维掺量对橡胶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和水稳定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纤维掺量的增多,橡胶沥青混合料的动稳定度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当纤维掺量为0.15%时,动稳定度最大,高温稳定性最好;当纤维掺量小于0.15%时,增大纤维掺量会使弯曲劲度模量和弯曲极限应变大幅增大,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得到明显改善;而当纤维掺量大于0.15%时,再增大纤维掺量反而会使低温抗裂性变差;冻融劈裂强度比和残留稳定度随纤维掺量的变化较小,但当纤维掺量超过0.3%时,增大纤维掺量会使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大幅降低。综合考虑,橡胶沥青混合料中纤维的最佳掺量为0.15%。  相似文献   

19.
浅埋暗挖施工仍然遵循新奥法原理,施工中以量测指导设计和施工。本文以北京地铁五号线蒲黄榆车站浅埋暗挖隧道施工监控量测为例,介绍监控量测信息的分析、反馈及如何指导设计和施工。  相似文献   

20.
依托福建省某高速路面预防性养护工程,采用最大理论密度线理论设计了再生沥青混合料级配,通过马歇尔试验研究了RAP料在86%、90%、94%掺量下再生沥青混合料空隙率的变化,并基于二次回归方程建立了不同RAP掺量与再生沥青混合料空隙率之间的回归方程,说明了不同RAP掺量与空隙率之间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随着RAP料掺量增加,再生沥青混合料空隙率在逐渐降低;当再生沥青混合料空隙率控制在4%时,RAP料掺量约为8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