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dz�̬�¼��³��н�ͨ�Ľ�������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所提出的非常态事件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非常态事件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包括交通需求、交通行为和路网可靠性等方面,提出应加强非常态交通信息的采集、交通流的诱导及控制,重视实时交通状态的判别以及路网交通流的预测,通过构建城市交通应急管理系统的结构框架并分析其功能流程,指出了建立城市交通应急管理机制的重要性,最后,从理论上和技术上分别探讨了在非常态事件发生的情况下,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应采用何种策略科学地应对。事实表明,研究非常态事件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并提高应对非常态事件的能力、降低事后损失,对保障城市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城市交通的信息化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必然趋势。介绍了交通信息化的内涵和要素,重点讨论了城市交通信息化的实现平台——城市交通信息系统,构建了评价城市交通信息化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最后基于系统可靠性理论中的序贯思想,以某城市为例讨论了城市交通信息状况的评估算法。  相似文献   

3.
4.
���н�ͨ��Ŧ�ÿͻ��������о�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4  
城市交通换乘街接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涉及多个部门和多个学科,具有很强的社会性、综合性与交又性.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对城市交通换乘街接的内涵、分类及换乘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以此为基拙,按照目标理论分析、内容设计、检验实施的系统分析过程提出了城市客运交通换乘街接研究的理论框架,重点从换乘量分析、换乘街接组织、换乘建设策略与方法及换乘综合评价等方面介绍了城市客运交通换乘街接问题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并对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н�ͨӵ���ⲿ�ɱ����������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拥挤收费的主要原因是拥挤外部成本的存在。城市道路交通拥挤外部成本的定性、定量分析是城市道路拥挤定价的基础。文章首先分析了城市道路交通拥挤的产生机理,即出行者忽视拥挤负外部性的存在而盲目加入拥挤队伍;然后明确了城市道路交通拥挤外部成本的构成:额外时间成本、环境污染成本、交通事故成本和燃油消耗成本,并研究其定量计算方法;最后应用实际数据进行了计算分析,证明了该方法的可操作性。该项研究为实施城市道路拥挤收费等交通需求管理策略提供了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基于广州居民出行调查成果,本文从模型架构、效用函数基本形式、参数标定及校核等几个方面对交通方式选择模型的构建进行研究. 提出了方式划分的基本原则,并针对无车家庭、有小汽车家庭和摩托车家庭构建层次划分. 以小汽车家庭为例,阐述方式划分的基本形式. 进而,提出了方式划分参数标定的方法和基本步骤以及系数校核的关键点. 最后将预测结果和实际观测数据进行比较,验证模型的有效性. 本文提出不同层次交通方式划分模型,提高了模型的精度,并在效用函数中引入收入、车辆拥有和吸引量等因素,增强了模型的适用性,为其他类似城市交通方式选择模型的构建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首先选用较多的交通参数,设计提出了基于聚类方法的细粒度交通模式划分算法,将交通模式划分为较多的类别。结合实际数据,进行了实验,在四个路段参数的基础上,划分得到了十类交通模式。这其中都用到了模糊集合划分和定性推理。使用状态核确定一系列模式,随后系统状态被划分成若干个模式。提出了模式转移方程来描述在定性推理基础之上的状态转移,并从模式转移的角度进一步研究了系统的稳定性。一个城市交通系统的应用实例显示了本文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可以看出细粒度交通模式划分要比粗粒度有更多的优势,同时得出了聚类算法在细粒度交通模式划分中的劣势。  相似文献   

8.
交通影响费能补充城市交通的资金投入,调节土地开发与交通设施的供应关系. 从交通影响费的征收范围、费用标准、费用使用等方面,提出确定交通影响费的4项原则;探讨建设项目的交通投入、项目性质、所处区位特征和政策倾向等交通影响费的关键因素. 进一步,从项目类型界定、费用标准、社会认可度、与现行制度衔接等4个方面分析了征收TIF工作存在的主要难点及解决的思路,为现阶段在我国推行TIF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大型活动交通特性,并在对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2004年希腊雅典奥运会等大型活动会场内外的交通组织方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大型活动组织的相关理论与方法。论文结合作者近年开展的对部分交通枢纽地区旅客集散过程的调查及客流特性的研究,分析了我国国情条件下大型活动交通组织的策略及关键问题,提出了需要研究的一些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0.
交通政策具有长期性、多样性和反馈性的特征,系统动力学是定量描述交通政策可持续性分析和评价的有效方法。以北京市为例,根据北京市2002年的交通数据至2020年的规划目标,建立了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了交通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系统,研究了北京市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特性,最后评价了北京市交通政策的可持续性。还提出了一些北京市交通发展政策,并分析了这些政策的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11.
交叉口进口车道功能动态划分的实现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交叉口车均延误最小为目标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车道功能动态划分规则,并通过实例分析证明该规则能够在流量变化时准确划分合理车道并优化信号配时,显著减少交叉口车均延误。最后对车道功能动态划分规则的应用进行探讨,提出双指示牌变化的方案,以确保车道动态划分高效安全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为有效缓解城市道路的交通拥堵,应用对比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国内外可变车道的应用和研究现状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分析了国内外在可变车道的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在可变车道研究的重点并且展望了未来可变车道的研究方向及发展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对信号交叉口处可变车道控制方式和信号之间的协调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车道偏离预警系统多采用固定的横向偏移量或者预计跨越车道时间作为预警的阈值,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很好的适应每个驾驶员个体。提出了一种车道偏离预警模型,该模型是对轮胎距车道线距离和预计跨越车道时间这两个车辆状态信息建立模糊控制规则,通过Simulink模糊控制模块进行仿真,实现对车道偏离危险等级的确定。驾驶员只需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车道偏离预警风险等级即可,此车道偏离预警模型能够减少报警中虚报和漏报。  相似文献   

14.
运用统计分析比较了设置逆向可变车道的交叉口与常规交叉口之间的安全风险,结果显示设置逆向可变车道的交叉口预信号红灯违规比例明显提高,并且对向车辆在逆向可变车道内行驶的平均速度降低了15.31%;运用概率统计及视频处理技术分析了设置逆向可变车道的左转车流在交叉口内的释放特性及其空间轨迹特点;采用交通冲突技术(后侵入时间)来确定逆向可变车道的车流与左转专用车道的车流在释放过程中的冲突程度,并与双左转车道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设置逆向可变车道会增大交叉口内部左转车流之间的干扰程度. 研究成果有助于提高设置逆向可变车道交叉口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南京汉中门桥路段的潮汐交通量的统计调查,结合方向系数、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等交通性能指标,对南京市“潮汐交通”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阐述,并结合可变车道设置条件对该路段可变车道的设置进行了论证分析,探讨了该路段实施可变车道的可行性和总体方案.  相似文献   

16.
对于多相位控制的平面交叉路口,为了降低路口的延误,提高路口的通行能力,可以通过设置变向车道,实施交叉路口的平面复合交通,来提高车道的利用率。为此,必须对该路口的信号控制方法进行相应的改进与调整:一是路口停止线的设置;二是路口信号灯的设置。  相似文献   

17.
针对四车道高速公路部分占用超车道交通控制区开展研究,得到交通控制区各主要区段行车道和超车道上的流量分布曲线,换道方向与换道率曲线,速度分布曲线,标定 Greenshields 模型并据此确定各主要区段的道路通行能力. 研究结果表明:当交通量处于较低水平时,超车道的利用率较低,只有正常水平的20%左右,此时应对车道划分、车道设置及交通控制方式等进行优化调整;较低交通量水平下,交通控制区的平均车速、运行速度等均较高,宜使用运行速度作为限速值的取值依据;施工作业区段的道路通行能力只有正常路段的 89%左右,在保障交通安全的前提下应着力提高瓶颈路段的道路通行能力,并将瓶颈路段的断面通行能力作为是否进行强制分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城市干道交织区内大量的车辆交织将严重降低道路的通行能力,本文根据车辆交织行为及各汇入车道交通量的不均衡性,提出了交织区合流车道信号控制方式.采用交织折减系数,建立了车道控制下的交织区实际通行能力计算模型;随后,以交织区内实际通行能力最大为目标函数,交织区内交织比例和相位控制方案为约束条件,提出了合流车道最优信号配时模型;最后以实际数据进行验证,汇入控制的实际通行能力与模型计算结果的误差仅为2.44%,验证了通行能力计算模型的有效性.模型计算结果表明:随着高峰期间汇入交通量的增加,交织区内存在大幅度的通行能力骤减,采用分车道信号控制后,交织区的实际通行能力与实际过车数得到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系统的多项式矩阵表示法,给出了在多输入多输出单位反馈系统中,所有使 褥闭环系统为稳定控制器的参数化描述.该参数化具有线性形式,计算方便,并且保 证了控制器传函矩阵为真,从而改进了现有文献中的参数化结论,为多变量系统控制 器的设计提供了一类新的有效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五一大道满足公交专用道设置条件的基础上,从公交专用道的布置形式、隔离方法、公交进口道设置、公交停靠站形式和交织处理方式等方面提出了符合五一大道实际情况的设计方案,并且对方案实施前后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公交专用道的实施有效提高了车辆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