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梳理了近70年关于跟驰模型的研究, 根据建模方法将其分为理论驱动与数据驱动2类模型, 并归纳了跟驰模型的研究热点; 从人类因素、基础设施、交通信息、异质交通流、新建模型理论5个方面对理论驱动类跟驰模型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根据所用机器学习算法的不同, 从模糊逻辑、人工神经网络、实例学习、支持向量回归、深度学习5个方面对数据驱动类跟驰模型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结果表明: 理论驱动类跟驰模型以理论推演交通现象, 对影响因素的考量难以全面, 部分人类因素难以量化, 驾驶人决策制定过程的解释不够准确, 异质交通流的跟驰模型缺乏一般交通条件下有效性的理论基础和形式化证明; 数据驱动类跟驰模型以交通现象归纳交通规律, 由于数据的来源、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不同, 导致应用机器学习算法得到的模型无法系统比较; 数据驱动类模型侧重于从微观角度研究驾驶行为特性, 对复杂交通现象(如交通震荡、迟滞等)的解释性不强; 跟驰模型的研究应创新数据采集方法, 捕捉驾驶人的心理倾向、感知特性和认知能力, 并量化人类因素的影响和充分利用大数据; 数据驱动类跟驰模型应为无人驾驶技术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在自动驾驶完全普及之前, 人工驾驶与自动驾驶混合场景下的驾驶人跟驰行为特性尚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随着环境压力的增大,绿色供应链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理念。本文考虑了目前业内专家认定的绿色供应链驱动因素,通过分析驱动因素的自相关性和相互之间的可达性,建立了绿色供应链的解释结构模型,并通过MICMAC象限图具体分析各因素的驱动层次,以期为绿色供应链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航空运输为出行者提供高效、便捷的飞行服务的同时,运输过程的碳排放对大气造成的污染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焦点问题,也给中国的民航运输业带来巨大的减排压力。有效地识别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及分析各因素的影响程度是实现减排的关键。在计算中国航空运输业2000—2017年碳排放并分析其演变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Kaya恒等式变形和采用对数平均指数分解法(LMDI)对影响中国航空运输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规模、产业规模、人口规模对碳排放起到正向的驱动作用,能源强度和运输强度起到反向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对高校科技产业可持续发展驱动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政府支持和高校支持是高校科技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外生因素,而吸收能力、知识传递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是高校科技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因素,进而构建了涵盖内生和外生因素的概念模型,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和问卷调研数据对概念模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5.
受现代教学理论之一的建构主义理论启发,尝试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对电工技术课程进行教学研究,通过常规教学与任务驱动教学的实验研究,获取研究资料。实验结果表明: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能改进我们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内部动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大力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碳排放核算体系的科学性对碳减排责任界定的合理性至关重要。本文采用Ghosh投入产出模型,基于“收入者责任”视角对中国能源供给侧与消费侧省份的碳排放分别进行了核算和特征事实分析,并对其驱动因素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从时序变化趋势来看,“收入者责任”视角下能源供给侧和消费侧省份的碳排放均呈现出增长趋势;从动态演变情况来看,能源消费侧省份的碳排放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延展收敛趋势,而能源供给侧省份出现了微弱的梯度效应和分化效应;从责任差异来看,能源供给侧省份需要承担更多的碳排放责任;从行业集中度来看,能源消费侧省份产业部门碳排放的集中程度明显较低;从网络结构来看,“收入者责任”视角下碳排放网络总体上呈现“核心—边缘”特征;从驱动因素来看,规模效应是导致能源供给侧与消费侧碳排放增长的首要因素,而技术效应是降低能源供给侧与消费侧碳排放的关键驱动力。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影响土石混填路基压实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8.
为了给“双碳”目标下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路径及政策制定提供学术参考,基于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LMDI),选取交通运输碳排放系数、运输方式结构、客货运结构和换算周转量4个因素定量分析了2010—2020年间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变化的主要机理,并结合与美国、日本、德国等已达峰国家相应驱动因素的类比分析,提出我国交通运输行业面向“双碳”目标的路径建议与实现措施。研究结果表明:交通运输碳排放系数、运输方式结构、换算周转量是驱动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的关键因素,2010—2020年的贡献率均值分别为24.8%, 27.2%和42.0%,故需要从这3个因素入手,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来实现交通运输行业“双碳”目标;客货运结构对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双碳”目标的影响较弱,2010—2020年的贡献率均值为6.0%,即总周转量中客运和货运占比对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的影响不大,但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客货运结构对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的贡献率升高至43.3%,需要重点关注疫情时期的这一新变化。  相似文献   

9.
影响沥青混路面疲劳性能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应力(变)水平、试验温度、试验频率、加载波形、沥青材料老化程度、混合料劲度模量、沥青种类、沥青用量、空隙率、矿料类型与级配类型等。通常可将这些影响因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大类。即.将那些用于表征外在试验环境(条件)状态的因素统称为外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应变水平、试验温度、试验频率、加载波形等,而那些用于表征沥青混合料内在组成特性的因素则统称为内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包括沥青种类、沥青用量、空隙率、矿料类型、级配类型以及混合料劲度模量等。  相似文献   

10.
影响桥面铺装破坏的因素很复杂,从广义上可概括为,所选择的铺装材料与桥面表层的受力状况不相适应。造成这种不一致又有几方面的原因:有铺装层设计方面的原因,又有施工方面的原因;包括沥青混凝土本身的内部因素(如材料、级配选择的不合适等)和外部因素(超载、水损坏等)等。  相似文献   

11.
为获取竞争驾驶行为的潜变量因子,分析驾驶员竞争驾驶行为的产生动机.对 225 名驾驶员进行了网上问卷调查,通过主成分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提取竞争驾驶行 为的4 个潜变量因子:速度领先、空间占用、路权争夺和空间领先争夺.基于计划行为理 论,构建了竞争驾驶意图与行为关系结构方程模型.研究表明,驾驶员的竞争驾驶态度、主 观标准、知觉行为控制等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外界因素,通过行为意向能够很好地对竞 争驾驶行为进行预测.社会环境因素对竞争驾驶意图有显著影响,为驾驶员竞争驾驶行为 的矫正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收费广场拥堵严重影响了高速路的通行效率和安全畅通.为找到驾驶员路径选择博弈的稳定策略,以更好地诱导驾驶员合理选择收费通道,提高收费站通行效率,缓解高速路收费广场拥堵问题,本文以驾驶员为研究对象,运用演化博弈的方法,通过“鹰鸽博弈”模型分析,建立收益矩阵,得到在不同成本条件下的两个演化稳定策略,并借助 MATLAB软件和仿真演化的路径分析,验证了驾驶员在选择收费通道博弈中存在均衡点的分析结果.研究表明,存在混合策略是博弈的均衡点,诱导驾驶员的策略选择向均衡点靠近,能均衡各收费通道的车流量,有效减少收费广场的拥堵现象.  相似文献   

13.
驾驶员是人、车、路系统中的核心,新驾驶员的驾驶行为对于行车安全尤为重要。通过对中日驾驶学习进行比较分析,指出我国驾驶员培训中急需改进的问题,从驾驶学习的源头提高新驾驶员的行车安全意识。  相似文献   

14.
针对动车组司机人格特征评价问题,在构建动车组司机人格特征驾驶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泛函理论构建了人格特征驾驶适应性评价模型。运用空间向量泛数对评价体系综合评价值进行分析计算,得到人格特征适应性综合评价值,用以反映被测动车组司机的人格适应性。在模型体系权重计算中采用了离散度算法,保证了权重确定的客观性。应用该模型结合实际数据进行了试算,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由于我国交通系统的复杂性,驾驶人在行驶中无法完全避免紧急情况的发生,这种状态诱发的高度应激状态对驾驶人行车安全有着极其重要影响.从认知科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研究驾驶人应激训练理论,提出系统性的"动力定型"的驾驶人应激训练理论.采用VC++与OpenGL等技术设计并实现了驾驶人应激训练系统,选择了30名被试者进行仿真实验,并通过生物反馈技术采集心率指标作为实验参数.实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驾驶人在经过多次应激训练后"动力定型"基本形成,再次经历该场景时紧张程度下降,并且在紧急情况下驾驶人能够安全避险.  相似文献   

16.
驾驶员在车辆的行驶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不同的驾驶员有不同的偏好,同时,对道路也有不同的要求。根据驾驶员的偏好和路径选择要求,从6个方面进行考虑,运用灰色模糊综合评判方法为驾驶员进行最优路径选择。并通过实例证明该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7.
探索了行程时间波动性对驾驶员路径选择行为的影响. 研究采用意向调查获取驾驶员从两条行程时间和行程时间波动性不同的路径中选择路径的行为数据,采用离散选择建模方法建立估计路径选择概率的二元Probit模型,揭示驾驶员对行程时间和行程时间波动性进行权衡的行为机理. 行程时间和行程时间波动性分别用期望行程时间、行程时间标准偏差来度量. 研究发现:(1) 路径的行程时间和行程时间波动性都会对路径选择产生负面影响. (2) 中等年龄段驾驶员,较之比他们年轻的和年长的,对行程时间波动性越看重,对行程时间波动更敏感,选择行程时间不确定的路径的概率更小. (3) 出租车驾驶员对行程时间更敏感,选择行程时间更短的路径的倾向性更大. (4) 驾驶经验丰富的驾驶员选择行程时间不确定的路径的可能性更小.  相似文献   

18.
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100名太原市无人售票公交车驾驶员,进行工作倦怠状况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驾驶员的职业效能感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情绪衰竭达到严重程度,消极怠慢态度较为严重;不同性别、不同线路、不同学历的公交车驾驶员在工作倦怠的3个维度上无显著差异;不同驾龄的公交车驾驶员工作倦怠状况存在差异;不同婚姻状况的公交车驾驶员只在消极怠慢维度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疲劳驾驶对公共汽车行车安全具有很高的风险。为制定合理的公共汽车驾驶员工作时间安排,采用对照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工作模式对驾驶员疲劳程度的影响。选择哈尔滨市1条公交线路开展驾驶实验研究,以14名公共汽车驾驶员为研究对象,根据工作模式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斯坦福嗜睡量表记录驾驶员的主观疲劳程度,选择反应时和PERCLOS表征驾驶员的警觉性水平。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各个指标随驾驶时间变化的显著性。实验结果表明,连续驾驶时间对公共汽车驾驶员的疲劳程度和警觉性水平有显著影响,两种工作模式对驾驶员疲劳测评指标的影响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20.
结合反应时和眼动测量方法,考察自评的驾驶能力与危险类型对年轻新手危险知觉的影响,以更好地解释“为什么年轻新手驾驶员对特定危险的反应时间长”这一现象.43名被试依次完成危险知觉能力自我评估量表和反应时任务.结果发现:驾驶员对真实交通视频中危险的反应时间存在明显的自评的驾驶能力效应;驾驶员高估自己的驾驶能力,会延迟他们的反应时间;当危险的可见性被遮挡时,这种不利影响更大;反应时间的差异是因为评估时间不同,而不是检测时间不同;眼动受危险类型的影响,而不受自评的驾驶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对开发和开展年轻新手驾驶员危险知觉训练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