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新建伊宁至阿克苏铁路位于南天山地区,极高山区遍布常年积雪和冰川,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地面调查难以开展,给方案研究带来很大困难。为了快速准确地获取铁路选线所需的各类工程地质信息,采用基于遥感数据、地质资料、地形资料等多源数据的工程地质遥感解译方法,通过建立统一坐标系的工程地质遥感解译平台,对控制线路方案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不良地质进行解译,并总结西北高寒山区典型的流水地貌、风蚀地貌、冰川地貌,以及区内地质构造和不良地质的遥感解译标志,给出伊阿铁路选线工程地质遥感评价意见。研究表明,采用基于多源数据的工程地质遥感解译方法,可以快速获取选线所需的各类工程地质信息,有效提高遥感解译的工作效率和准确率,为方案研究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铁路工程地质遥感解译的工作质量,实现铁路工程地质遥感数据的集成化管理,解决遥感解译工作中基于多源数据综合分析困难的问题,充分挖掘数据价值,对铁路工程地质遥感专题数据库建设方法和应用进行研究。针对铁路工程地质遥感数据的内容、类型和特征进行分析,将数据库分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遥感数据和解译成果数据;规定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数据内容和入库标准,提出不同解译内容和精度要求需要的遥感数据,以及其采集与处理原则;最后提出解译成果数据库的设计原则,明确数据制作标准,并提供了几种地质现象的数据库设计参照表,基于上述论述形成专题数据库的建设方法。以某山区铁路为例,应用该方法进行工程地质遥感专题数据库的建设,详述某滑坡解译成果数据的制作原则和过程,利用GIS系统的统计分析、空间分析功能,分析滑坡的几何与属性关系。研究成果可实现对地质遥感解译全过程数据的综合管理和应用,为同类型铁路工程地质遥感专题数据库的建设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铁路工程地质技术规范》(TBJ12—85)局部修订内容工程建设铁道行业标准局部修订公告第96—4号行业标准《铁路工程地质技术规范)}(TBJ12—85)由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会同有关单位进行了局部修订,并经我部建设司组织审查,我部已以铁建函[199...  相似文献   

4.
岩溶是不良地质,可以产生地质灾害,在工程实践中需要认真对待,可溶岩是产生岩溶最基本的内在条件,但两者概念不同,要区别对待,避免引起认识上的错误和不必要的恐惧。针对铁路修建的不同勘察阶段和不同工程类型,阐明需要解决的不同岩溶工程地质问题,并对可溶岩地区的铁路工程地质选线提出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铁路工程地质遥感雷达图像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遥感图像(含航片和卫星影像)的判释与应用已成为铁路工程地质勘测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本文针对雷达遥感图像的铁路工程地质应用较少的状况,介绍雷达遥感图像的影像特征、彩色合成和图像处理方法,分析铁路工程地质遥感中雷达图像的应用效果;总结雷达遥感图像在不同的地质应用中特定的雷达回波响应特征,为铁路工程地质遥感雷达图像数据的选择(波段、极化、入射角、视向等)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论:(1) 以岩性识别和地质构造解译为例,表明雷达遥感影像在工程地质应用中具有良好的判释效果;(2) 建议铁路工程地质遥感应用中发挥雷达遥感图像具有的独特优势,与光学遥感影像互补使用,并加强应用与推广,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6.
我国西南及邻区发育分布有大量的可溶岩,随着中西部高速铁路建设的加大,大量的铁路不可避免的穿越岩溶发育区,岩溶问题给该区域的高速铁路选线及建设带来巨大的挑战。根据多条已建成和在建的岩溶山区高速铁路岩溶工程地质问题,探讨这些地区高速铁路建设所面临的主要岩溶工程地质问题。拟定以地形地貌、气候和高铁主要岩溶问题为主控因素的分区原则,构建高原岩溶区、斜坡过渡带岩溶区、岩溶化平原区等3大高速铁路岩溶工程地质区;在此基础上基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溶发育程度和岩溶水系统特征为控制因素的分区原则,细分为17个高铁岩溶工程地质亚区。高速铁路岩溶工程地质分区的研究成果,有利于针对西南及邻区不同的岩溶工程地质分区特点,制定相应的高速铁路勘察设计方案,以查明铁路建设遇到的复杂岩溶工程地质问题,拟定相应的工程措施,规避铁路建设的工程风险。  相似文献   

7.
于鸿川  于滨 《铁道建筑》1998,(11):23-25
对冻土地区膨胀土(裂土)的工程地质特征的物理性质作了详尽分析,提出了冻土地区膨胀土(裂土)路堑工程边坡病害整治方法,取得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8.
以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为基础,对国际IFC标准体系结构和扩展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分析,针对现有实体中缺少表示工程地质数据的现状,结合工程地质专业BIM技术应用需求,以工程地质为研究对象,分析基于三棱柱建模法的地质模型组成结构、地层划分、数据处理和建模过程,在IFC ADD2基础上定义地质数据存储所需的实体和属性,并开发SmartGeology地质软件平台,实现地质模型的创建、数据存储和实体验证等功能。通过软件平台中试验工程数据的验证,证明了基于IFC地质模型实体扩展方法的可行性,有利于地质模型数据的标准化,促进地质模型数据的交换。  相似文献   

9.
某城际铁路经过花岗岩地区,在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发现室内土工试验及原位测试得到的花岗岩全风化层的压缩模量等物理指标差异性较大,为保证地质资料的可实施性,通过分析室内试验和野外标贯测试数据,研究该区域花岗岩的工程地质特性,并选取代表性区域进行旁压试验,分析研究其在不同测试压力作用下的变形特性,从而对全风化花岗岩的力学性质和变形特性进行分析和评价。综合室内试验、标贯测试及旁压试验数据,提出合理的压缩模量及地基承载力指标,为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某地段工程地质问题突出。根据该段线路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调查和勘探成果,分析了区段内工程地质概况与水文地质概况,并通过对工程地质调查与工程地质勘探所收集的地质资料,对该地段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工程地质分区。  相似文献   

11.
在交换机的日常维护中,导致前后台数据不一致有多种原因,为此进行了总结和分析。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解决办法。另外,就如何查询不一致内容进行举例说明,以此达到数据的最大恢复,损失最小。  相似文献   

12.
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AI)、区块链、信息物理系统(CPS)为前沿新兴技术领域,它们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介绍它们的内涵、关系及在铁路领域的应用探索。物联网是数据源,大数据是基础资源,云计算是基础设施,人工智能是核心算法,区块链为铁路领域业务基础架构和运行机制的变革创造条件,信息物理系统是贯穿信息空间与物理空间之间基于数据自动流动的状态感知、实时分析、科学决策、精准执行的一套综合技术体系。这些新技术的综合应用、交叉支撑、循环进化的良性迭代,将积极促进铁路智能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以地铁出入口为研究对象,结合其所处的不同城市空间功能,将其周边的城市空间类型主要分为街道空间、建筑空间与开敞空间3种;通过分析郑州轨道交通1号线地铁出入口布局的主要问题,得出了以下结论:街道空间中的地铁出入口布局,应考虑与街道的不同位置关系、人流方向及大小来衔接街道空间;建筑空间中的地铁出入口布局,应注重与不同用途的建筑结合布置来融入建筑空间;开敞空间中的地铁出入口布局,应加强与景观小品等设施的协调关系以及与地下空间的连通。另外,罗列出相关的契合方法,为城市地铁站点出入口的布局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4.
在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过程中,不同车站间客流的时间分布特性及规律直接决定了客流组织方案。明晰 车站间客流分型及特征,对合理配置客流组织方案大有裨益。相对于单车站客流类型,多车站间客流类型的影 响因素多样且复杂,为此,从时间、空间和结构 3 个角度对车站间客流分类特征进行分析,并通过谱聚类方法 压缩搜索空间,从而达到更加精准的类型划分。利用轮廓系数与戴维森堡丁指数对比不同方法的分类结果,证 明所提出的谱聚类方法相对于 k-means 等其他方法具有更好的分类效果。以苏州地铁 2020 年数据为例,通过 提出的方法寻找出 7 种车站间客流分型,该结果可应用于预测模型训练等领域。  相似文献   

15.
通过岩体空间应力测试分析出渝怀铁路黄草隧道存在极高地应力,应力比均小于4,为按照新奥法原则进行设计、施工提供了可靠的实测数据。经过变更设计改变衬砌类型和支护参数,保证施工安全。黄草隧道岩体应力测试结果可为今后软岩地质、极高地应力地质的隧道设计、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黄一昕 《铁道勘察》2021,(1):14-17,22
铁路无人机倾斜影像具有数据量大,覆盖地物类型多等特点,且像片间具有不同的倾角与旋角,给影像匹配造成较大困难.为解决利用原始SIFT算法进行无人机倾斜影像匹配时复杂程度高、计算效率低等问题,在原始SIFT算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提出一种减小图像尺度空间与降低特征描述符维度相结合的方法,即将尺度空间固定为2,将特征描述符维度...  相似文献   

17.
测量的基本任务就是确定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姿态及其运动轨迹,而对这些特征的描述都是建立在某一个特定的空间框架之上的。所谓空间框架就是常说的坐标系统。为了描述空间位置,采用了多种方法,从而也产生了不同的坐标系。主要介绍了不同坐标系之间相互转换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分析轨道交通环线形式以及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提出不同环线的适用范围。滨海新区为T型走廊城市,核心区为新区城市集中发展地区,呈现网络化、多片区的结构,城市中心与其他片区是偏中心的扇形放射关系。与城市结构对应,核心区未来客流分布以中心放射为主,同时在中心区边缘有一定环向客流需求,中心环放式轨道网络线既可有效满足于家堡中心放射客流需求,带动外围地区发展,同时也解决了中心客流压力过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设计开发的效率,在设计初期对弓网运行工况进行仿真,得到可信的仿真数据,为实际运用提供理论支持,可以大大提高设计开发的效率。根据中国总承包设计的委内瑞拉接触网和动车组的特点,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得到接触网模型和受电弓三质量块模型,在利用接触对技术得到弓网耦合模型,对弓网受流特性进行了全面研究。其结果表明:弓间距100m工况下,DSA250受电弓最大运行速度可达220km/h,最大试验速度可达250km/h。DSA250受电弓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20.
判断不同岩质边坡结构面构成的块体在特定的条件下是否具备临空面,以及是否滑动的可能性,其分析步骤不仅十分繁琐,而且其空间概念十分抽象,难以把握。介绍一种能有效判断岩质边坡是否可能失稳的方法,即赤平极射投影法,并在具体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