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车辆安全技术和多种车辆混行与道路交通安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21世纪中国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究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然而,车辆安全技术和多种混行则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从中国机动化一开始就走了一条车辆技术水平低,质量低,安全性能差,构成复杂,多种车辆混行,非机动车与行人干扰严重等低水平道路着手,以大量数据和有关资料逐一进行了具体分析研究,较深入地剖析了车辆产品在安全技术上的严重缺陷和以“机车混行,人机混行”为特点的混合交通是导致中国道路交通安全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文章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汽车安全技术的开发方面,被动安全系统的作用主要是控制碰撞中所释放出的;中击力。但被动安全系统在技术和产品的开发,进一步降低事故对车辆和乘客以及行人的伤害方面也几乎达到极限,很难有更多的建树。由此,汽车工程师们将目光更多地投向了主动安全技术的开发上。  相似文献   

3.
预防车辆事故是部队安全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也是当前加强依法从严治军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近年来,武警新疆总队在做好车辆事故预防工作中,紧紧抓住人和车辆两个基本要素,结合任务特点,突出动中抓建,确保车辆安全,出色地完成了各项运输保障任务。  相似文献   

4.
步挠 《汽车运用》2009,(9):16-17
消除消极保安全的决策误区。牢固树立科学防事故的安全观念。近些年,部分领导干部受“事故定乾坤紧箍咒”的束缚,害怕出事故,在处理车辆使用与安全管理的关系上,出现严重偏差,扭曲了车辆使用与安全管理相辅相成的关系,过分强调车辆安全,随意停止动用车辆。要解决这一问题,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确立科学的安全观念。一要辩证地认识车辆事故。车辆固然靠人操纵,然而汽车是由上万个机器零件组成的,汽车在道路上行驶,难免机件失灵,人驾驶车辆也难免违章和失误,加之交通环境千变万化,发生车辆事故,事出必然,这是客观规律,否则就不是唯物主义。二要认清“疏”与“堵”的关系。预防车辆事故与治水一样,  相似文献   

5.
近日,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依照C—NCAP标准进行安全碰撞测试的第一批车辆评估结果公布于众,量化而全面的测试结果让人们对测试车辆的安全性能有了深入的了解。和过去只有合格与不合格两种结果的强制准入式车辆安全测试不同的是,全新的C—NCAP车辆安全评估方式不仅具有将车辆的安全性能数据化的优势,以方便人们更清晰地了解车辆,更重要的是,在针对中国的交通特色设置了各种碰撞项目后,C—NCAP不仅在形式上做到了与国际接轨,它更是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本土车辆安全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6.
作为交通工具的根本——车辆的安全性,是我们密切关注、并不断提升的重点,只有安全的车辆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乘员的健康和生命,只有安全的车辆才能为“公交优先”、“公交优秀”政策的实施奠定坚实基础,安全——就是公共汽车的最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7.
成都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客公司)多年来一直坚持实践“安全至上”的核心价值观,积极推进车辆安全技术进步,致力为公共交通创造更安全的客车产品。“6.5”成都公交车故意放火事件发生后,成客公司进一步加快了全面提升车辆安全性能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轿车情报》2009,(9):166-167
一般人基于对安全的理解,是在车辆的安全装备上,诚然,这是片面的,不是拥有了空气囊或是ABS(防抱死制动系统)便拥有了安全;一辆真正安全的车应该首先体现在其汽车结构的设计上,在初始阶段便将如何为乘员及行人提供最大限度保护作为设计蓝图的根本,之后才是一系列辅助的安全设备,包括电子系统。从车辆的安全设计出发,再渗透至装备安全、环境安全、使用安全,这才是一个完整的从产品到应用的整体过程的体系性安全。  相似文献   

9.
杨絮  冯欣 《世界汽车》2007,(1):12-13
2006年12月.对于中国自主品牌来说又迎来了新的挑战——安全,这是继油耗、配置、外观等不断创新后.消费者对自主品牌车辆提出的又一个新要求。C—NCAP对中国自主品牌车辆的安全检验.正是基于对消费者提供车辆安全性能准确信息,引导中国汽车企业更加重视对产品安全性的技术开发,以最终促进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奇瑞A520作为C-NCAP首款测试的自主品牌车型,它的结果令人期待。  相似文献   

10.
根据《国家交通及机动车安全法》《机动车辆信息及成本节约法》的规定,所有进口到美国并用于商业销售的机动车辆(包括汽车和摩托车)必须符合美国的车辆安全、节能和防盗技术法规要求,并通过这些法规的认证。由于这一认证工作由美国运输部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负责管理,因此,将这一认证统称为美国车辆产品安全认证。美国车辆产品安全认证为完全的自我认证制度,由制造商自行按照相应的技术法规进行试验,确保产品符合技术法规要求,按照法规规定自行粘贴认证标志,通过认证的车辆就可以准入美国市场。下面笔者对摩托车产品及车辆装备的安全认证和相关流程进行介绍,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全球汽车保有量不断上升,与此同时,全球道路安全问题愈发严重,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率不断攀升,每年有120万人死于交通事故,2千万一5千万人受伤,总损失占GDP的1%~2%。越来越严重的道路交通安全问题促进了车辆安全技术的不断创新,特别是主动安全系统,诸如ABS(防抱死制动系统),ESP(电子稳定程序)等产品自进入汽车市场以来,安装率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车辆配备了该类可有效降低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率的车辆安全技术。  相似文献   

12.
从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两个角度出发,对影响车辆安全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改进,提出一套针对车辆制动系统与行车安全的优化方案。从主动安全角度来看,该优化方案能够更快地判断出事故发生的时间,能更好地降低事故的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13.
文龙 《汽车导购》2005,(6):80-85
消费者购车时考虑的因素很多,有外形、价格、性能、空间、油耗和品牌。其中,大多数消费者都默认地摆在第一位的就是安全性能。安全性能是各项指标的基础,只有保证了安全性能,其他各项才有意义。什么样的车是安全的?有没有评定的标准?很多消费者都只是凭印象来判断车辆的安全性能,当看到一款车辆发生交通事故被撞瘪时,消费者便会认为这款车型是不安全的,也有的消费者通过钢板的薄厚来判断安全性能,但显然这些方法并没有科学根据,也站不住脚。在评价车辆安全性能方面,欧洲的NCAP似乎更有发言权,它的碰撞测试结果也被业界认为是最权威的。在介绍NCAP碰撞结果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车辆安全性能方面的基本知识。  相似文献   

14.
强制维护、定期检测是我国道路运输车辆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其目的是消除营运车辆的故障隐患、确保车辆良好的技术状况,保障行车安全。由于驾驶人意识不强,少数维修企业作业不规范和管理手段薄弱等众多因素造成车辆漏保、失保、以修代保和维护作业项目不到位等现象屡屡发生,严重地影响了车辆维护质量,车辆行车安全得不到充分保障。研究并制定适应发展需要的营运车辆维护制度的管理方法,尤其是二级维护,是广大车主的呼声,也是完善管理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赵永刚,1995年入伍,现任西藏军区日喀014军分区军车技术检查站检查员,负责所在军分区所有执行长途任务车辆在出车前的安全技术检查。自担任车辆技术安全检查员以来,共检查车辆6300余辆次,现场指导排除车辆故障1200余辆次,为车辆安全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被汽车兵亲切地称为“雪域高原的车辆安全守护神”。多次受到上级表彰,曾先后6次被日喀则军分区评为“优秀士兵”和“优秀教练员”,2006年度荣获西藏军区“优秀士官人才二等奖”。  相似文献   

16.
李江 《汽车运用》2014,(5):15-15
做好军队车辆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车辆事故,是我军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受到各级领导和军交运输部门的高度重视。近几年来,全军部队车辆安全管理的水平大大提高,车辆事故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但车辆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构建和完善军队车辆安全管理综合预防体系.有效预防车辆交通事故,提升部队战斗力和保障力,是摆在我军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陈然 《汽车导购》2006,(8):68-69
拥有一辆安全的车是每个人的梦想,但现实却恰恰相反:并不是所有入都买得起VOLVO,在瞬息万变的马路上.保护驾驶员安全的似乎是我们的判断力而不是车辆看似坚固的铁皮,车辆到底能多大程受地保护我们的人身安全?我国的车辆安全标准走7多远,还能走多远呢?2006年7月18汽车双碰标准的出台给了我们答案。  相似文献   

18.
逍客汽车采用了博世最新的VDC(BOSCH 8.0 ESP)N统,VDC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能够协助车辆保持稳定行驶的安全控制系统,VDC不会改变车辆行驶的物理特性,但当轮胎的摩擦系数超过其附着系数的极限时,VDC可以通过下列途径协助车辆保持行驶的稳定性: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操控来减少事故的发生,在出现不可避免的碰撞情况下,车辆利于被动安全的特性来最大限度地保护乘员。据调查数据显示:车辆失控是导致43%致命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英国)。  相似文献   

19.
刘金锋 《汽车运用》2008,(12):40-40
为保障车辆安全可靠地运行,使车辆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况、符合机动车安全运行技术标准,除了对车辆进行定期的检修保养外,还应结合实际进行预防性日常检查维护。  相似文献   

20.
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车辆开始讲究其自身的操控性能,在我们的脑海里,来自欧洲的车辆在操控性方面的表现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车辆当中有很多的都在纽伯格林的北环赛道进行车辆的测试与调校工作,保时捷、奔驰、宝马、奥迪等德国汽车制造商它们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早早地将自身的一部分产品的测试调校工作移至此地,陆续又有了日本以及美国的汽车制造商在此进行产品性能测试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