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路交通事故的产生对民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影响巨大,国内外学者在该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了整体把握道路交通事故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从中国知网(CNKI)核心期刊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选取了2000—2020年与道路交通事故相关的3 943篇文献为数据源,借助CiteSpace和VOSviewer文献计量软件平台从文献分布特征、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关键词突现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事故黑点鉴别与影响因素分析、事故安全评价与事故预测、事故伤害(RTI)的流行病学研究和预防、事故处理与安全管理、事故仿真与驾驶行为分析这5个研究方向分析道路交通安全的研究趋势与热点问题。研究表明:①从作者合作方面分析发现道路交通事故研究具有多学科交叉性质;②对关键词共现分析发现国内外期刊关键词共现类别基本一致,说明国内外对道路交通事故方面的研究具有较强的一致性;③数据分析发现当前研究还存在实时交通事故评价手段欠缺、道路交通伤害数据结构不统一、事故仿真模型的通用性与有效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问题;④从研究趋势的演进来看,未来的研究趋势主要集中在道路交通事故侵权责任研究、道路交通事故对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正>上海嘉洁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主要产品为生态、低碳、透水性道路系统,该道路系统集吸音降噪、安全防滑、减缓热岛效应等功能于一体,大大减少了交通事故的发生。嘉洁道路系统主要分为:彩色透水沥青路面、彩色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彩色透水胶粘石路面、彩  相似文献   

3.
黄小兰  熊俊  黄敏  喻超 《路基工程》2011,(5):4-6,10
透水性沥青路面由于具有迅速排水、抗滑、降低雨天水雾、减少雨后反光、降低噪声等许多优点,而成为道路路面发展的重要方向。讨论了透水性沥青路面在铺装结构上的特点,并基于日本使用的透水性沥青路面结构特征,通过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降雨条件下透水性沥青路面与普通密级配沥青路面的水头分布变化情况,研究了透水性沥青路面在强降雨期的排水性能。  相似文献   

4.
事故的主要结果往往是由不安全与危险的道路条件引起的,分析了道路因素影响交通安全的深层次原因,探讨了道路线形要素与道路交通事故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产生道路交通事故的原因,并对影响交通安全的道路线形因素进行了归纳与分析.督促我们在线形设计中应该把握好安全尺度,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安全至上的理念.  相似文献   

6.
为改善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状况,对交通事故致因分析方法进行了综述.首先介绍了当前全球以及中国的道路交通事故情况,分析了交通事故致因分析的意义.通过文献阅读,了解到交通事故致因分析方法的主要种类有:计数数据模型,离散选择模型,路径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决策树,贝叶斯网法;并对各个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性加以分析.最后,指出交通事故数据质量是决定交通事故致因分析结果的重要因素,并应详细分析交通事故的影响因素,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采取适当的分析方法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7.
驾驶人是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主要原因,而使用汽车驾驶模拟器模拟危险的交通环境,对驾驶人进行培训可以有效提高驾驶人的应急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水平,对于减少和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以2000~2010年道路交通事故数据为基础,分别从人、车、路以及事故形态进行统计分析道路安全影响最大的因素,获取典型的动态交通场景.并考虑城市道路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选取发生在城市道路场景中的1种类型动态场景-公交站台行人过街作为案例,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完成这一动态交通场景的设计和实现.   相似文献   

8.
<正>上海嘉洁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主要产品为生态、低碳、透水性道路系统,该道路系统集吸音降噪、安全防滑、减缓热岛效应等功能于一体,大大减少了交通事故的发生。嘉洁道路系统主要分为:彩色透水沥青路面、彩色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彩色透水胶粘石路面、彩色透水塑胶路面、生态混凝土护坡路面、桥面特种铺装系统等。2010年上海世博会建设工程项目中的生态道路60%为嘉洁公司铺设。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多条排水性沥青路面实体工程长期的试验观测,结合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比较研究了排水性沥青路面与传统密级配沥青路面之间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密级配沥青路面相比,排水性沥青路面不仅具有降低路面噪声和增加道路行车安全的社会环境效益,同时能在不增加建设投资成本的情况下减少城市降噪成本、降低道路交通事故财产损失和城市热导效应,但其养护维修成本比传统密级配沥青路面增加约30%。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透水性沥青路面在国内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介绍了透水性沥青路面结构特点及原材料选择原则,重点介绍了国内外渗透系数的测试方法及目标空隙率的确定;同时,对透水性沥青路面降温、降噪、抗车辙等路用性能的研究现状做了详细的论述;并提出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为透水性沥青路面的进一步推广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结合实际交通事故,运用道路安全调查与分析、因果分析图法、道路安全评价等方法,对交通事故进行剖析。通过对交通事故的驾驶员、车载道具、道路线形、道路环境、安全管理等多方面进行研究,综合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并针对各项影响因素做出评价,提出相应的预防性对策,为交通事故的减少提供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分析导致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机理,分析人、车、路与环境整个系统在运行时其安全状态的变化过程,引入突变理论,分析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确定恰当的控制变量与状态变量,构建燕尾突变模型.通过分析燕尾突变模型,发现一些控制变量的连续性或阶段性变化使其越过了分歧点集,是道路交通系统发生突变的直接原因;结合突变模型对交通事故案例进行分析,得出在突变理论中防止系统控制点越过分歧点集曲面也是预控道路交通事故的有效方法;通过案例分析验证,此突变模型在道交通事故致因分析中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们对交通安全问题日益关注,道路交通安全技术和相关研究也得以快速发展。分析车速对交通事故率及事故严重程度的影响,建立车速与交通事故率和事故严重程度2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车速偏差越大,事故率越高;事故冲撞前后车速变化越大,事故越严重。由此可知,车速对交通安全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对具有阻燃作用的隧道沥青路面专用养护剂进行了研究,对该养护剂的阻燃性和在防止或减缓沥青老化方面的功能进行评价,着重考察其对隧道沥青路面不透水性和抗滑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专用养护剂能有效提高沥青的氧指数,且在几乎不降低抗滑性能的前提下提高隧道沥青路面的不透水性。  相似文献   

15.
针对我国交通事故呈现出的在公路穿村镇路段聚集的趋势,在某山岭地形区域进行了双车道公路的交通事故、交通组成、道路和路侧等因素的大量数据采集,并对公路穿村镇路段的整体安全特性进行了分析,采用负二项模型等事故预测模型和相关检验理论对模型形式,以及公路穿村镇路段全部事故和追尾、碰撞、路侧等不同形态的事故规律特性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公路穿村镇路段的事故时空分布呈一定规律性;交通量、混杂率和道路横坡度为影响公路穿村镇路段交通安全的3个显著因素,且均呈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6.
刘凯  李文权 《交通与计算机》2009,27(1):98-100,93
基于某老城区代表性路段几何特征和交通流特征的调查数据及相应交通事故资料,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理论确定影响因素与道路交通事故率的绝对和相对关联度,提出道路改善措施优先顺序;为验证上述分析的正确性,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事故率与高相关因素之间的简单多元回归模型,利用该模型预测改善后道路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7.
本文系统回顾了与行车速度及行车速度管理相关的安全研究成果,主要内容包括:行车速度与交通安全的关系; 影响行车速度的因素;车速限制、与车速有关的交通执法、交通平抑及其它旨在管理行车速度的工程措施等对行车速度和道路交通事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酒后驾驶是造成机动车道路伤害的危险因素,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非常严重。本文通过一系列适宜性检测试验,比较饮酒前与饮酒后以及随饮酒量的逐步变化酒精对受试者驾驶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饮酒后受试者心理活动受到影响,反应变差,感知变差,手和脚的动作变迟缓,处置判断错误率上升,并随着饮酒量的逐渐增加,驾驶技能逐渐恶化。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车辆制动工况下路面抗滑性能对弯道行车安全的影响,以车辆动力学分析软件AD-AMS为仿真平台,提出采用轮胎解析参数、整车参数、路面抗滑值构建耦合关联的车辆-轮胎-路面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湿滑路面状态下弯道行驶车辆的运动学参数值变化情况,探索路面抗滑性能与表征行车安全风险的运动学参数值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路面抗滑性能影响车辆运动学参数值变化是诱发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较低的弯道路面抗滑性能易使车辆在制动时出现急速横摆、甚至侧翻的交通事故;车辆两侧轮胎接地面抗滑值不均衡对弯道行车安全的影响高于对直道行车安全的影响,车辆极易在弯道制动时出现因抗滑值不均衡而无法保持有效转弯半径、进而冲出车道的交通事故.研究可为制定弯道行车安全的保障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首先通过室内试验研究得知沥青混合料试件表面温度同其透水性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证明可以通过红外技术开发沥青路面透水性检测仪。然后开发出一种能够快速、连续检测沥青路面的红外测温仪及相应的软件系统,其检测速度可达100 km·h~(-1)。最后通过对已通车的不同沥青路面检测,并与规范中采用的渗水仪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制定出利用沥青路面透水性红外检测仪检测透水性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