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每周新闻     
<正>陕汽出口马来西亚200辆自卸车在沪交车日前,由上海华英陕汽4S店出口马来西亚的200辆陕汽奥龙自卸车交车仪式在宝山区举行。据介绍,马来西亚加登公司采购的此批出口车辆用于服务马来西亚吉隆坡机场建设。另据了解,之前在马来西亚市场上还没有陕汽重卡,此次合作是用户在与各品牌做对比、分析,并去陕汽总部实地考察后的最终选择结果。本次交车工期紧、任务重,陕汽集团在总装、送车  相似文献   

2.
《专用汽车》2010,(4):43-43
##正##3月6日,陕汽在上海隆重举行200辆自卸车交车仪式,这批重卡将用于马来西亚吉隆坡新机场建设。2010年,陕汽成功发布了2010超值版重卡系列,这是陕汽联合潍柴动力、德国MAN、德国BOSCH、奥地利AVL等国内外顶级公司,结合中国实际工  相似文献   

3.
韩超 《商用汽车》2016,(4):50-51
陕汽在东南亚市场取得了重大突破,例如在越南市场销售重卡1 789辆,同比增长600%以上;在马来西亚重卡市场整体下滑17%的背景下,实现了118%的逆势增长。3月17日,"陕汽2016年国际商务年会"在厦门召开。此次会议上,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袁宏明肯定了2015年陕汽集团在海外市场取得的成绩,并规划了2016年发展战略,为"走出去"指明了方向;新任陕西重型汽车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田超,则为大家进一步解释了陕汽海外市场的销售战略。  相似文献   

4.
正研究海外重点国家汽车产业相关政策,对于我国企业把握目标市场发展走向至关重要。马来西亚是我国车企"走出去"的重要海外市场之一。近年来,吉利汽车等中国品牌汽车加快对马来西亚市场的开拓,并取得良好成绩。2019年,我国对马来西亚实现整车出口4.23万辆,出口额达6.52亿美元,位居我国出口市场第五位。建议企业持续关注马来西亚汽车产业政策最新走向及2021年即将出台的具体法规标准,及时调整"走出去"战略规划和产品布局,加强政策交流和风险评估,有效规避贸易和投资风险。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正式启动的宏观背景下,本文对东盟四国汽车市场进行详细的市场需求、总量和结构分析。东盟四国开始进入或是即将进入汽车大规模普及阶段,具备了发展汽车产业的有利条件。东南亚金融危机过后泰国取代马来西亚迅速成长为东盟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和出口国;马来西亚汽车产业竞争力不断弱化趋势引发我们对国民车和进口替代汽车产业政策的反思;印度尼西亚是仅次于泰国和马来西亚的东盟第三大汽车市场,市场增长稳定;菲律宾是东盟惟一在零配件产业具备出口竞争力的国家。  相似文献   

6.
<正>马来西亚汽车市场前景开阔,也是进军东盟其他国家的门户和跳板,越来越被跨国车企看重,已经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目前,中国汽车在马来西亚的出口呈现增长趋势,但份额仍然很小,如何有效地开拓这个市场,本文提出了相关建议。近年来,马来西亚汽车产业发展迅速,年汽车销售量始终保持在60万辆以上,其新的产业政策更是着力扩大了该国汽车市场的开放程度,为其他国家进入该国市场提供了便利通畅的通道。2013年,中国气车整车在马亚西亚马的出口量虽然呈现增长趋势,但相比其他国家来说市场份额仍然很小,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马来西亚汽车产业已进入蓬勃发展期马来西亚民族汽车工业始于1983年宝腾(PROTON)汽车公司的成立。宝腾汽车公司的建立最初是由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先生构想并付诸实施的。该公司于1983年5月7日正式成立,主要目标是能够打造本国自主品牌的汽车。宝腾于1992年3月26日在科伦坡股票交易所正式上市,成为公众公司。在科技方面,宝腾曾先后与日本三菱公司和法国雪铁龙公司有过合作,并于1996  相似文献   

7.
《汽车与配件》2005,(50):17-17
试图利用海外建厂实现产品外销的吉利汽车终于碰壁。据悉,马来西亚政府更希望吉利把该国当作生产车间,让生产出来的车辆全部出口,而不是在当地销售,但这显然不符合吉利的初衷,搜狐汽车认为:“吉利受挫马来西亚,让人想起了2003年奇瑞败走伊朗的痛苦记忆。  相似文献   

8.
2004年11月12日,在庄严肃穆的人民大会堂,奇瑞汽车董事长兼总经理尹同耀与马来西亚阿拉多(ALADO)公司签署技术转让及汽车出口合同。此举不仅表明又有数万辆国产奇瑞轿车以整车出口和散件组装方式,通过马来西亚进入人口高达5.5亿的东盟汽车市场,而且也表明了作为中国的自主品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  相似文献   

9.
《汽车与配件》2009,(15):17-17
2009年3月25-28日,由马来西亚对外贸易发展局、法兰克福(香港)展览公司、马来西亚汽车修理厂商总会共同主办的第6届法兰克福(马来西亚)国际汽车配件展览会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隆重举办。全球采购港应马来西亚驻广州领事馆商务处的热忱邀请。参加了此次展会。  相似文献   

10.
2009年3月25日-3月28日,由马来西亚对外贸易发展局、法兰克福(香港)展览公司、马来西亚汽车修理厂商总会共同主办的第6届法兰克福(马来西亚)国际汽车配件展览会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Kuala Lumper Convention Centre隆重举办。全球采购港应马来西亚驻广州领事馆商务处的热忱邀请,参加了此次展会。  相似文献   

11.
《专用汽车》2014,(4):82
3月17日,以"点燃激情主动出击创新蜕变再续辉煌"为主题的2014陕汽重卡新疆战略暨丝绸之路新型绿色经济带启动会在乌鲁木齐隆重举行,陕汽控股领导、嘉宾近百人出席。会上,陕汽控股总经理袁宏明就集团公司的相关支持政策作了说明与介绍。陕汽新疆工厂的成立,是陕汽集团为支持新疆区域发展做出的战略性决策。西部对于中国商用车企业之所以重要,不仅仅因为它自身的市场潜力,而且由于它的区位优势,对开拓中亚和西亚市场非常有帮  相似文献   

12.
贸易壁垒和民族工作保护政策下的马来西亚汽车市场中国汽车制造商连连碰壁但却不乏成功的范例奇瑞2004年11月12日,马来西亚Alado公司和奇瑞汽车在北京签署了整车进口以及技术转让并最终在马来西亚实现CKD生产的协议。根据计划,首款在马来西亚销售  相似文献   

13.
泰国汽车产业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实施了与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不同的出口导向汽车产业发展政策。通过恒定市场份额CMS分析得出泰国汽车出口增长的主导因素是汽车产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同时发现泰国汽车产业竞争力有不断自我强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汽车与配件》2005,(25):12-12
正当吉利、奇瑞等中国汽车厂家大举进入马来西亚市场的时候,来自马来西亚国内的阻力也在加大。日前,曾经担任马来西亚国家汽车制造商Proton顾问的前总理马哈蒂尔促请政府限制中国汽车的进口.希望以此来保证马来西亚本土汽车企业的市场份额。  相似文献   

15.
近日,中国东风汽车公司与其马来西亚合作伙伴宏星工业用车公司在马来西亚举行仪式,庆祝东风天龙420型重型牵引车在马上市。在当天的仪式上,东风汽车公司还宣布野牛260卡车将在马来西亚组装生产和销售。  相似文献   

16.
《汽车与配件》2005,(37):12-12
9月2日.比亚迪汽车在北京中国大饭店与马来西亚LM STAR AUTOWORLD SDN.BHD公司正式签署比亚迪汽车产品出口马来西亚合作协议。正在中国进行工作访问的马来西亚副首相默哈曼纳吉一行及马来西亚驻华大使.中国商务部、外交部等领导和贵宾应邀出席了这一合作签字仪式。  相似文献   

17.
日前获悉,华菱成功交付马来西亚订购的56辆重卡。据了解,此次装船的重卡包括自卸车、牵引车以及搅拌车等各种车型,主要是通过集装箱出口。  相似文献   

18.
今年6月下旬,本刊记者受马来西亚汽车零部件行业协会及市场委员会的邀请,赴马来西亚考察该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及市场的发展现状,交流中马两国汽车零部件市场需求信息、互动发展的可能性及软硬环境。 马来西亚概况 马来西亚人口2000万,其中接近40%是马亚西  相似文献   

19.
2005年7月上旬,由陕西重汽制造的73辆德龙F2000到达北非某国口岸,交付当地用户手中,受到当地政府和公司的热烈欢迎。陕汽此次批量出口的是8×4牵引车,这是陕汽4轴以上牵引车第一次出口国外市场,也是中国迄今为止第一批多轴牵引车出口案例。2005上半年,国内重卡需求明显不旺,市场增长率不足5%,整个行业产销进入低谷。而国外重卡市场需求增长迅猛,成为一个很大的亮点,陕汽德龙F2000出口势头强劲,订单不断,最少的有50余辆,最多的达到300余辆,在行业内引起不小的震动。据陕汽内部人士介绍,“陕汽对来自国内外的每一个订单都非常重视,从配件的采…  相似文献   

20.
中国汽车产品出口一直是业内所关注的话题。日益增长的出口额、不断升温的“中国采购”热,让我们感到了“出口”带给中国汽车业的希望。然而,马来西亚前总理有关“促请政府限制中国汽车的进口,以此来保证马来西亚本土汽车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呼吁,给我们敲了个警钟。海外生产的扩张,以及全球采购的加速,已经给国外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的就业带来了压力,美国汽车工会就曾为此提出抗议。中国汽车产品,特别是零部件产品的出口是一个趋势, 但随着出口量的不断增加,反倾销以及技术壁垒等贸易战随时有可能打响。中国纺织品、鞋类,打火机等行业碰到的困难就是很好的例证。尽管中国汽车产品的出口尚未碰到此类问题,但防患于未然却是必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