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弓网系统动力学性能决定受流的质量。针对CED160D型受电弓和简单链型接触网,利用ADAMS软件,建立弓网系统动力学模型,将列车运行状态作为激励加载到模型中,计算弓网接触力、接触导线抬升量、受电弓振幅和离线率等关键受流性能参数,为研究接触网和受电弓的相互作用,评估受流质量提供了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弓网系统的动态检测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黎  高晓蓉  赵全轲 《铁道学报》1999,21(2):105-108
介绍了目前电气化铁路弓网状态的检测方法,给出了安装在运营电力机车上的弓网故障动态检测装置的系统组成,工作原理及现场使用情况,并将其与接触网检测车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针对简单链型悬挂接触网及电力机车DSA250型受电弓,基于有限单元法,建立接触网模型和考虑弹性变形的受电弓模型;对弓网的动力学性能进行分析,并与采用质量块受电弓模型的计算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当DSA250型受电弓通过该型接触网时,其在未出现离线情况下的最高速度为230 km/h;受电弓前、后滑板表现出不同的受流特性,前滑板相对后滑板有较好的受流;考虑弓头与接触线的相互作用频率高于20 Hz时,40~100 Hz的高频分量在接触力和加速度频谱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弓头的变形模态将对弓网的动力学特性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采用质量块受电弓模型进行计算,将造成该模态的缺失,从而导致计算结果有较大的偏差.  相似文献   

4.
代伯寿 《电气化铁道》2014,(2):24-26,29
根据埃塞俄比亚的国情以及电气化铁路项目的具体要求,结合中国电气化铁路标准进行弓网系统方案的研究,拟为该铁路项目弓网系统方案的确定提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5.
轮/轨-弓/网系统耦合动力学数值模拟分析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大系统角度出发,结合铁路轮/轨系统动力学及电气化铁道弓/网系统动力学的研究,将轮/轨子系统和弓/网系统耦合成大系统,研究了两个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特性。并利用1996年5月成渝线提速试验结果,对理论分析模型进行了验证,为进一步开展轮/轨-弓/网大系统耦合动力学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宋伟 《电气化铁道》2012,23(2):24-27
采用二元受电弓模型建立了弓网垂直耦合动力学系统,通过欧拉-拉格朗日方程推导出受电弓-接触网系统振动微分方程组,并利用中心差分法编写的数值仿真程序;研究了列车运行速度、接触网和受电弓参数对弓网系统动态接触压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动态接触压力、机车速度和牵引电流为主要输入变量,结合兰新高铁动车组实际运行环境,建立了动态接触电阻模型。分析了动态接触压力、机车速度和牵引电流在实际工况下的内部关系以及以弓网接触表面主要温升来源和动态接触电阻表征接触电阻的动态特性,并基于先进的高速铁路供电安全检测监测系统(CPCM和CCLM),采用差分进化算法对高速滑动温升模型和平均动态接触压力模型进行参数辨识,进而得出动态接触电阻模型,由此在机车3种运行状态下分析其动态接触特性。研究表明:速度和动态接触压力成为影响接触电阻大小最重要的因素,基于与实际运行的兰新高铁动车组同型号的高速综合检测车为实验载体建立的模型更加贴近实际工况。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目前电力机车弓网离线的检测方法。给出了电力机车弓网离线监测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及试验情况。并与国内外目前检测方法进行了比较。试验证明,该监测系统实用有效。  相似文献   

9.
方岩  吴积钦  李岚 《中国铁路》2010,(10):67-70
欧洲高速铁路弓网系统标准体系依据TSI建立。体系包含受电弓试验、架空接触网设计与施工、弓网动态性能测量、弓网动态性能仿真和弓网相互作用技术规范等方面的标准,这些标准分工明确又相互衔接。学习、借鉴欧洲高速铁路弓网系统标准及其体系,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铁路弓网系统标准及其体系,对快速发展的中国铁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弓网耦合动力学模型仿真及接触网不平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建立弓网耦合系统模型,对列车在不同速度下的弓网接触压力进行了仿真,研究和讨论了接触压力和接触线抬升量的变化趋势。针对接触网的不平顺情况,论文提出采用谱分析方法研究接触网的不平顺性,具体采用功率谱密度来分析影响弓网受流的波长成分。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直观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弓网接触电阻是衡量弓网接触性能的重要指标,而牵引电流、接触压力和滑动速度是影响弓网接触电阻的重要因素。通过测试不同牵引电流条件下的弓网静、动态接触电阻的试验,阐明弓网静、动态接触电阻随牵引电流变化的趋势,以及接触压力与滑动速度对弓网动态接触电阻的影响效果,并分析这3个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弓网静态和动态接触电阻都随电流的增大而减小,且下降趋势逐渐趋于平缓;相同牵引电流条件下,接触压力越大,则动态接触电阻越小,滑动速度越大,则动态接触电阻越大;滑动速度越大,动态接触电阻随牵引电流增大而减小的下降趋势越陡峭。  相似文献   

12.
为适应我国高速铁路列车通信的要求,我国采用全球领先的GSM-R通信系统作为高速铁路列车的移动通信系统。但由于网络结构和自身开发平台等的一些制约,GSM-R本身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经过简单分析GSM-R通信系统的网络构成和工作原理,并针对GSM-R系统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从人为因素、设备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4个方面应用事故树分析的方法得出安全风险的重要度并对每个重要度从高到低进行排序,最后对相应的危险因素提出风险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3.
在运行中,对机车受电弓进行硬点冲击检测,保证列车运行安全和指导接触网检修.介绍检测方案,方案中采用新的无线数据传输的手段在机车顶部的高压部和低压部之间传输数据.给出现场应用实例,结果表明,采用无线数据传输的方案设备工作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4.
基于疲劳寿命分析的地铁受电弓上框架改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分析了地铁受电弓运行过程中导致上框架焊缝开裂的主要影响因素,采用增加加强筋的方式,降低焊缝区域应力,提高焊接处疲劳寿命。运用Matlab和ANSYS软件进行静力学和强度计算,根据疲劳强度曲线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增加加强筋后,集中应力下降了36.4%,疲劳寿命是结构修改前的3.86倍。  相似文献   

15.
针对列车供电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受电弓滑板磨耗问题,设计了一款预测模型对地铁受电弓滑板磨耗趋势进行有效的拟合和预测,弥补了现有的检测系统只能对受电弓进行实时检测的不足。利用线性支持向量回归(SVR-Linear)、最小二乘支持向量回归(LSSVR)和优化后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回归(MI-LSSVR)对检测系统得到的受电弓滑板数据进行训练和拟合,并利用训练后的模型实现滑板磨耗的预测,其中,MI-LSSVR的拟合精度最高,达到97.3%。此外,利用地铁行走的里程数据进行预测,提前得到下一次运行后的滑板厚度,在滑板即将磨耗到限时进行预测,可得到滑板还能承受的运行里程,减少受电弓检修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受电弓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6.
针对受电弓滑板磨耗现场监测的需要,提出一种基于超声波测量及TMS320LF2407A型DSP芯片的试验装置,并讨论了该装置的工作原理,给出了其硬件系统及软件系统的设计。  相似文献   

17.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冷库发展调控模型与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运用PEST分析模型和钻石模型分析冷库发展系统的影响因素后,建立冷库发展的因果关系图和系统流图。其次,根据系统流图建立冷库发展的调控模型,并设计模型求解算法。最后,分别用Vensim软件和C语言编程对湘潭冷库建设实例仿真。结果表明:在对冷库建设的调控上,Vensim仿真只能使冷库库容供需比在某个时点上达到1,而C语言编程仿真能使其长期稳定在1左右。在对冷库系统发展的全局优化中,运用C语言编程能取得比Vensim软件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受电弓主动倾摆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摆式电动车组受电弓主动倾摆系统的分析,建立ADAMS-Matlab控制模型,并对其控制特性进行仿真。结果表明该受电弓主动倾摆系统有良好的频率响应特性;在车体倾摆过程中,受电弓主动倾摆系统能有效减小受电弓滑板中点的横向位移,从而保证列车受流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9.
对于动力分散的摆式电动车组,带受电弓的车体倾摆时,受电弓也要作相应的倾摆,才能保证受电弓与接触网的正常接触。文章根据受电弓技术要求,运用ADAMS软件,对基于四连杆机构的被动式受电弓倾摆机构进行了几何建模以及运动学分析。对倾摆机构尺寸参数进行了优化,使受电弓在车体倾摆过程中始终处于正常工作范围之内,以确保受电弓正常受流,为受电弓倾摆机构的设计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采用动态模拟的方法对西安北大街站的换乘功能进行评价,发现问题产生的根源是车站换乘形式选择不合理导致的客流冲击性过大并且车站换乘设施规划偏小。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两套解决方案,方案一采用站厅换乘的客流组织方案来缓解客流对换乘设施的冲击;方案二采用增加楼扶梯来缓解站台客流拥挤问题,并通过动态模拟方法验证改进方案的优化效果。根据北大街站的评价结论提出对其他类似换乘站的设计工作具有指导作用的建议,包括:同类型车站应至少保证3组楼扶梯;换乘量较大车站应尽量少采用岛侧换乘形式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