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保障企业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和服务质量,通常需配置相关监控系统,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考虑到专用监控产品难以二次开发,选择基于开源技术的Zabbix的VMware虚拟化基础产品构建自动监控系统。阐述该自动监控系统的设计目标、架构和具体实现方式。通过配置server端、自定义性能计数器、创建触发器和配置告警动作等4个流程,实现对VMware vCenter中VMware ESX主机可用性、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利用率、内存利用率和所属存储使用率的监控,并将告警通知应用于日常运维中。该系统经应用验证,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利用VMware实现数据中心服务器虚拟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针对传统服务器部署方式存在的弊端,比较分析四种主流服务器虚拟化技术,提出基于VMware V13虚拟架构软件的服务器虚拟化整体解决方案,提高异构环境下服务器的利用率,增强了系统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在研究安全评价的作用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安全评价的海运安全管理的方法。这是对安全评价在海运安全管理理论与方法应用中的一种尝试与探讨。提出了安全评价是海运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危险分析和评价来预测灾难,采取较科学的决策;基于评价的结果可以检验安全管理工作,起到反馈、选择、评价及适时调整监控作用。 相似文献
4.
5.
本文提供了一个运用概率论进行船舶结构安全的示范。并且列举了这种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的优点,为确定现有船舶的安全程度建立了可靠性技术,并考虑了载荷、强度以及计算方法中的不确定性。建立了极限、服役和疲劳失效状态,并应用于一条现有的油船。 相似文献
7.
8.
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中地铁交通安全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方法,系统地分析了地铁交通中可能存在安全问题,并提出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来建立虚拟地铁环境,进行仿真和模拟,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提前应急准备。 相似文献
9.
国际海事组织海上安全委员会第82届会议推出的客船“安全返港”新条款旨在从本质上提高客船的安全性。这一要求通过为乘客提供安全区域和保障船舶安全返回港口的基本服务来实现。安全返港新条款的生效改变了客船的设计和建造方式,同时客船的营运和管理也有了不同的理念。介绍国际公约安全返港相关条款的具体规定,阐述其在船舶设计建造和运营管理方面的要求,分析相关条款的不足及其对船舶管理带来的挑战,供邮轮管理相关方参考。 相似文献
10.
11.
12.
网络攻击手段的多样化,不仅给网络安全与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而且对网络创新安全理论,整合各种安全解决方案,构建综合的动态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点讨论了不同安全产品的融合和安全产品与网络设备的融合。 相似文献
13.
14.
论现代综合物流新概念及其“虚拟化”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综合物流是信息流、管理流、资金流和货物流四位一体的有机联系和协调运动的综合体系。确定现代综合物流的概念定义,研究揭示这一体系的运动规律及运作虚拟化的发展趋势将会对物流理论、物流实践乃至整个经济管理产生重大变革和深远影响,同时,引导航运承运人和物流经营人采用“虚拟”方式,通过市场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真正使信息流、管理流、资金流和货物流成为协调运动的综合体系。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一种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的网络传输信道加密系统。通过对硬件加密中的序列密码加密算法的改进,不仅提高了安全性,而且提高了纠错能力。由于该系统具有硬件实现容易、处理速度快、实时性好、扩展能力强等优点,使得该系统在网络安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结合天津五洲国际集装箱码头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工程实例,简要介绍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在网络系统升级改造中的成功应用,该系统通过对数据中心服务器的整合简化服务器管理,实现系统快速备份和恢复,大大提升了系统的实用性,大幅降低了网络维护成本。 相似文献
17.
分析归纳了局域网内多种可能导致信息泄密的途径,深入研究了密码学理论和公钥基础设施PKI,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和实现了网络安全系统。该系统以硬件USB KEY产生和管理网内用户的公/私钥对,以符合PKI标准的数字证书来管理用户的公钥及其相关联的身份信息。同时提供数字签名和身份认证功能,在网络环境中确保了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将USB KEY与客户端软件相结合,通过双因子身份鉴别机制严格管理登录到客户端主机的用户,使得合法用户可以安全的通过Internet网访问内部数据。最终所实现的系统确保了在不影响某研究所所局域网当前业务的前提下,完成对局域网全面的安全管理。保证无论是在本单位的内网或是公网的合法用户在与单位内部资源服务器进行信息交互时,都能确保系统与数据的安全保密,从而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和信息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8.
19.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传感器网络与一些敏感数据进行交互,且有可能在敌方无法监控的环境下进行操作,所以当务之急是在系统设计的之初来考虑这些安全隐患。但是,由于其本身的资源和计算能力的限制,传感器网络安全比传统计算机网络安全更具挑战性。目前,在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领域有巨大的研究潜力。文章关注的方向是在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当前脆弱性研究和传感器安全的需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