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船舶在雾航中的碰撞,其主要原因之一是船舶在进行转向避让时,对转向时机掌握不准以及转向方法的错误。此文通过对两个案例的剖析,旨在提醒驾驶员在雾航中进行转向避让时,应准确掌握转向时机并采取正确的转向方法,以避免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陈林 《航海》2012,(5):53-58
随着航运事业的发展,海上航行的船舶数量急剧增加,同时船舶愈来愈向大型化、高速化、自动化发展,通航密度迅速增大,导致海上碰撞事故的数量不断增多,特别是在能见度不良情况下的船舶碰撞更是占了很大比例,造成了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和海洋环境的严重损害。如何提高雾航安全是航海界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雾与船舶航行的影响,预防船舶碰撞事件的对策探究及船舶雾航中几个问题——雷达问题、安全航速问题、AIS、能见度不良时的避让问题进行探究,以减少雾航碰撞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许臣峰 《世界海运》2011,34(11):17-19
在能见度不良时,船舶间碰撞事故频频发生,船舶没有使用安全航速、没有遵守能见度不良时的行动规则进行避让是重要原因之一。对船舶在能见度不良时的行动规则的理解和避让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避免船舶在能见度不良时发生碰撞事故,进一步对保障船舶航行安全起到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锚泊船舶与他船发生碰撞在海上船舶碰撞的案例中并不少见,海事局或者海事法院对碰撞责任进行认定时,一般都认为锚泊船舶没有碰撞责任或者承担很小比例的责任。本文分析了在《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以下简称《避碰规则》)下,锚泊船舶与他船发生碰撞的几种类型,对如何理解《避碰规则》下锚泊船舶的避让义务提出一些看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长江口及长江口航道是船舶航行的危险及复杂区域,影响船舶操纵与避让的因素有航道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因素、人员对船舶操纵性能的掌握因素、航道管理因素等。船舶在此航行时的避碰措施包括真正做到正规瞭望、严格按照航道规则航行、良好船艺、做好应急准备等,船舶在避碰中要保持安全会遇距离,及早采取避让行动,正确掌握转向避让和变速避让方法,并查核避让效果。  相似文献   

6.
张钧浩 《水上消防》1999,(2):6-8,17
分析了能见度不良的水域中发生的几起重大海上碰撞事故,指出发生这些事故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在没有弄清他船动态的情况下仍盲目行驶或转向,作者对照《1972年国际海上避磁规则》中的有关要求,阐明了船舶在能见度不良的水域中避让他船时用车避让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倪湧 《航海》2005,(2):30-32
《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第十九条第4项规定:“一船仅凭雷达测到他船时,应判断是否正在形成紧迫局面和(或)存在着碰撞危险。若是如此,应及早地采取避让行动,这种行动如包括转向,则应尽可能避免如下各点:(1)除对被追越船外,对正横前的船舶采取向左转向;(2)对正横或正横后的船舶采取朝着它转向”。该条规定了船舶在能见度不良时的行动规则。本案正是在能见度不良的情况下,原告所属船舶在航行中违反了上述规则,造成碰撞,故对此应负主要责任。  相似文献   

8.
吴志华 《中国水运》2010,334(7):22-23
雾对海上船舶航行安全构成威胁,船舶在尽力采取避让措施仍难以避免雾中碰撞事故发生时,应面对现实,积极采取各项行动,尽力挽救人命财产的损失。  相似文献   

9.
由于航道通常较窄,通航密度大,船舶在航道中航行时会遇他船后,不可能完全按照《避碰规则》要求的"早、大、宽、清"采取避让行动。在航道中如何采取避让行动,尤其是在特殊情况下如何行动,《避碰规则》并未清楚列明,驾引人员只能根据现场情况以及自己对《避碰规则》的理解采取行动。现实中,经常发生因驾引人员对《避碰规则》理解不一致从而导致避碰行动不协调的碰撞事故。通过对《避碰规则》在航道中适用问题的分析,找出在航道中符合《避碰规则》的避让方法,以期减少事故的发生。在此基础上,对航道中的碰撞责任认定问题进行分析,为科学认定事故责任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第八条“避免碰撞的行动”中明确规定,船舶采取避让措施应及早地、大幅度地进行,并能导致在安全距离上通过。可见导致两船在安全距离上通过是国际避碰规则的目的,也是规则要求船舶应及早地、大幅度地采取避让措施所追寻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早让、宽让只有最低限制,而这个最低限制就是能使两船在安全距离通过,也就是说能导致两船在安全距离上通过的最迟采取避让行动的时机和采取行动的最小幅度。但是这个早、宽的程度应如何去掌握,如何去量化,它和安全航速、瞭望条款一样,让所有发生碰撞事故的当事船舶都逃不出这几个条款的责任。同时也给碰撞事故的处理带来了很多难以恰如其分的公平判决。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船舶碰撞事故的原因时可以发现,人为因素是造成船舶碰撞的主要因素,而在这人为因素中,由于两船驾驶员分所采取的避让行动不协调又占有很大比列,其中原因之一是双方对当时局面的理解差异以及适用《规则》哪一条持有不同的看法,本文通过对典型安例的分析,指出产生不协调行为的原因以及避免两船行动不协调的措施,以期达到减少由此而造成的船舶碰撞。  相似文献   

12.
<正>近些年来,在长江干线航行的客渡船碰撞事故频发,造成大量人员和财产损失。为有效遏制类似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交通部于2003年9月2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避碰规则》进行修订,《规则》对渡船的航行与避让做出了明确要求,不论由于何种原因,在长江干线航行的客渡船必须避让顺航道行驶的船舶,并不得与顺航道行驶或河道行驶的船舶抢航、强行追越或者强行横越或掉头。本文通过对客渡船安全航行  相似文献   

13.
从众多的海损事故调查分析中获知,两船会遇而发生碰撞的情况有90%以上是在能见度不良的情况下发生的(主要是雾航)。本文以《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和有关雾航规定为理论依据,在人+船+环境这样一种条件下利用数学模型来推论:保证船舶雾航安全的有效措施-保持正规的雾中了望。  相似文献   

14.
乔归民 《中国航海》2002,(4):32-38,53
围绕对《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第19条的理解和执行情况进行探讨,对雾中避让动作,使用安全航速、正规了望,避让安全距离等概念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对船舶雾航安全的实践提出一窥之见。  相似文献   

15.
对能见度不良时发生的船舶间碰撞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雾航船舶确保安全航行的一系列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6.
[提要] <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第十九条第4项规定:"一船仅凭雷达测到他船时,应判断是否正在形成紧迫局面和(或)存在着碰撞危险.若是如此,应及早地采取避让行动,这种行动如包括转向,则应尽可能避免如下各点:(1)除对被追越船外,对正横前的船舶采取向左转向;(2)对正横或正横后的船舶采取朝着它转向".该条规定了船舶在能见度不良时的行动规则.本案正是在能见度不良的情况下,原告所属船舶在航行中违反了上述规则,造成碰撞,故对此应负主要责任.  相似文献   

17.
海上船舶碰撞事故给人命、财产及海洋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造成碰撞的原因,据资料统计,绝大多数的碰撞事故究其本质都是人为失误所导致,其中责任心不强,知识欠缺,经验不足,避让操作技术和心理素质差,以及疏忽大意等,无一不是事故的主要原因。为此要主动采取安全措施,防止事故的发生。那么,船舶驾驶人员如何才能确实做到安全避让呢?现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和依照《国际海上避碰规则》要求,谈点粗浅的见解和体会。  相似文献   

18.
奉晔 《航海技术》2012,(1):26-27
船舶在雾中或能见度不良情况下航行,由于视程障碍,缺少直感材料,稍有疏忽,就会发生事故。雾航事故往往是由于思想麻痹、不守规则,措施犹豫、坐失良机,左舵避让、动作失调,盲目摸索,偏航失误,雷达助航,运用失当等原因造成的。为做好雾航安全工作,本人提出以下几点预防措施,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9.
曲志庆 《世界海运》2013,36(1):38-40
针对"XX"轮雾中漂航时发生的碰撞事故,分析发生碰撞的原因,依据公司体系文件规定和《避碰规则》相关条款,探讨船舶驾驶人员在加强航海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如何发挥驾驶台团队作用,改正航海上习惯性的错误做法,以确保船舶安全。  相似文献   

20.
《世界海运》2016,(1):35-37
能见度变化与船舶所适用的行动规则及避让责任紧密相关,正确认识和理解能见度变化时的规则直接影响船舶驾驶员避让行动。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和对《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相关条款的理解,探讨能见度变化时船舶应该如何理解适用的规则从而采取合适的避让行动,提出气象条件从互见变为能见度不良时和从能见度不良变为互见中时船舶应采取的避让行动,希望引起大家对相关问题的关注,进一步保障船舶航行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