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广本”雅阁快速面市 广州本田雅阁轿车于10月27日在穗下线了,从3月5日国家批准立项到交车面市,仅7~8个月时间,可谓快速!广州人民政府亲自出面为此举办了一个称之为“试生产试市场”的交车仪式。至此中国汽车行业又多了一家中高档轿车生产基地。广州本田计划在今年装配500辆雅阁车。明年10月完成工厂改造,如许可的话会提前2个月完成工厂改造,实现正式投产,1999年计划生产约1万(10 180)辆,国产化率达40%;2000年生产轿车2.5万辆;2001年生产轿车3万辆,实现销售收入  相似文献   

2.
信息快报     
广本生产的第二十万辆轿车下线 2003年6月27日,一辆新一代雅阁2.4i-VTEC轿车从广州本田总装科生产线上缓缓驶下,这标志着从1999年3月26日第一辆雅阁轿车下线至今,广州本田已累计生产了20万辆轿车。 1999年,广州本田生产的雅阁轿车在上市当年就生产销售了10008辆;2000年,实现产量32228辆,销量32225辆,市场占有率为5.4%;2001年产销量又更上一层楼,分别达到51118辆和51058辆,市场占有率进一步上升到7.3%,雅阁轿车在中国的中高档轿车市场的占有率达到28.9%,2002年,广州本田的产销量达到5.9万辆;2003年初,广州本田完成了12万辆的产能改造,从4月20日开  相似文献   

3.
每周要闻     
广州雅阁2.0EXi下线 今年3月22日,广州本田生产的第一辆雅阁2.0EXi环保型轿车缓缓驶下生产线,这是继雅阁2.3VTi—E豪华型轿车和雅阁2.3VTi—L普通型轿车之后,广州本田投产的第三款雅阁系列车型。  相似文献   

4.
2004年2月8日,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本田)24万辆体制切换后的第一辆轿车在总装车间顺利下线,标志着广州本田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年产24万辆体制改造已顺利切换并投入生产,按照计划,其产能要达到48万辆的规模。据广州本田公司网站的统计显示,2004年前三季度累计生产轿车141480辆,销售轿车139750辆,其中,雅阁生产77834辆,销售76140辆;奥德赛生产12997辆,  相似文献   

5.
不得不承认,广州本田当家车型——雅阁坐上国内中高级轿车市场头把交椅近两年时间已经是个奇迹。虽然在此期间也曾遭遇各路强手的围迫堵截,却仍然能够傲视群雄、屡创佳绩、着实令人惊叹,前不久第50万辆国产雅阁的下线更是将这一传奇得以延续。而同样来自日本,同样落户广的丰田凯美瑞自从在中国投产并上市以来,令国内中高级轿车市场震荡不断,以其诞生23年后销售突破1000万的实力硬是要将国内中高级轿车市场重新洗牌,大有将雅阁强行拉下马的态势,正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而雅阁又怎肯坐以待毙,日系车的“内战”似乎一触即发。  相似文献   

6.
这辆第七代广州本田雅阁,已经是车主家里的第二辆车了。在和车主的交流过程中可以感觉到,他家之所以继续选择雅阁,并不是因为对这个品牌有多么的偏爱,而是因为良好的驾驶感受、精良的产品质量以及雅阁丰富实用的配置,让。他们继续选择了雅阁作为家庭用车[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本田雅阁(ACCCRD)是第一辆在美国生产的日本车。在美国多年被评为“最好卖的乘用车”,创造了雅阁在美国销售上的传奇。在2000年,雅阁共售出40.4万辆,2001年更达41.4万辆,也因此成为2001年度最畅销的乘用车。  相似文献   

8.
文龙 《汽车导购》2005,(1):71-73
在国内的汽车市场上,如果要问哪款车的加价时间最长,加价金额最高,哪辆车的销量一直呈跳跃式增长,哪辆车能得到消费者众口一致的好评,恐怕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本田雅阁。雅阁确实在中国创造了一个奇迹,从1999年的1万辆到2004年的11万多辆,雅阁在供不应求的状态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加价销售,新雅阁的一次性定价还影响了整个中高级轿车市场的定价,其他车型纷纷以雅阁为参考。广州本田严谨的制造工艺为雅阁树立了良好的口碑,率先采用的4S店售后服务体系在中国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9.
《轿车情报》2005,(4):16
2月28日,广州本田的第50万辆车正式下线。同日寸,新一代的奥德赛车型和05款雅阁分别在3月13日和3月1日正式推向全国市场。作为整体战略的部分,广州本田在3月15日全面下调售后零部件的价格,调整范围设计1120种.平均降幅为10%。  相似文献   

10.
在2007年年初北美国际车展上亮相的第八代雅阁 Coupe 概念车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吧!没错,这款概念车就是即将亮相的第八代雅阁的雏形,它将于2007年秋季首先于北美市场推出,预计由广州本田生产的国内版本应该在2007年年底下线并推向市场。本田雅阁对于国内消费者来说一点也不陌生,在广州本田国产第六代雅阁之前,它就已经是国内进口中高级轿车的明星车型了。从第八代雅阁 Coupe概念车上我们不难看出新一代雅阁将一改往日含蓄的造型,向更加运动、更加硬朗的造型方向靠拢。在车身三围方面将比目前在产的第七代雅阁增大不少,整车线条也主要突出简洁清晰、轮廓分明。此外,在北美车型上特有的彪悍力量感也将在第八代雅阁上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1.
冯欣 《世界汽车》2007,(2):142-142
1月18日,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与C C T V年度最佳雇主栏目携手的“春暖2007腾飞东风日产”大型主题活动在广州花都举行。在春节即将来临之际,东风日产迎来了第50万辆轿车下线,伴着激昂的音乐,作为东风日产第50万辆下线的天籁轿车隆重登场,引起在场观众的一片欢呼。东风日产乘用车  相似文献   

12.
《当代汽车》2008,(4):6
进入2008年,中国汽车市场继续保持稳定的增长,以548万辆的数字刷新了历史记录。在这一波销售增长中,备受瞩目的第八代雅阁首月销量达到7384辆,创造了中高级轿车级别新车首月销售记录。由于第八代雅阁垂直切换带来产能的损失,广州本田2008年1月实现销售17930辆,但旗下产品延续了一贯的良好表现,在各自细分市场名列前茅,合力为广州本田取得2008年新年开门红。  相似文献   

13.
一通  刘杰 《轿车情报》2006,(1):60-63
1999年3月,第一辆国产雅阁在广州本田生产车间正式下线,不仅告别了雅阁依赖进口的历史,也给当时正处于发展阶段的国内汽车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后,广州本田生产的雅阁以卓越性能和优良品质,证明了中国人完全能制造出高水准的轿车。  相似文献   

14.
信息快报     
《汽车维修技师》2004,(3):77-77
广州本田春节设备安装调试全面完成 24万辆体翩切换后的第一辆轿车顺利下线 2004年2月8日,广州本田24万辆体制切换后的第一辆轿车在总装车间顺利下线。这标志着广州本田经过一年多时间的24万辆体制改造,已顺利进行切换并投入生产。 今年春节假期,广州本田全面启动了24万辆生产体制的切  相似文献   

15.
广州本田在国内汽车市场竞争激烈的2008年推出了第八代雅阁,在不足一年周期全系列车型已达到销售量17万辆,第八代雅阁应该是在国内技术改进成功车型之一。  相似文献   

16.
2007年12月27日,借第八代雅阁下线之机,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在广州召开以"新十年,新起点"为主题的"广州本田2008事业计划发布会",向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家媒体记者公布2007年事业计划完成情况,以及2008年的事业计划。广州本田总经理大河原荣次在事业发布会上称,2007年,在没有全新换代车型上市的情况下,广州本田累计产销轿车2g.S万辆,同比增长13.5%。旗下四款车型市场表现优异,奥德赛、思迪、飞度均在各自的细分市场上销量稳居前列,03款雅阁在处于产品生命周期末期即将换代的情况下,依然取得了月均销  相似文献   

17.
《世界汽车》2008,(2):136
2008年1月6日下午6时,广州本田全国350家特约销售服务店同步举行了盛大的第八代雅阁上市仪式。广州本田公布了首批上市两款雅阁2.4L车型的价格。2.4EX厂家指导价22.98万元,2.4EXL Navi厂家指导价26.48万元。广州本田专门为第八代雅阁轿车制定了国内中高级轿车市场最高标准的保修政策——整车三年10万公里保修,  相似文献   

18.
在不久前,全新的广州本田雅阁系列推出了第八代。巧合的是本人正好有广州本田公司1999年-2008年间,在中国出品的所有四款雅阁模型,便决定拿出来从造型和工艺的角度来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9.
2007年8月22日,奇瑞第100万辆汽车正式下线。从默默无闻到家喻户晓,从第1辆到第100万辆,奇瑞只用了不到八年。而新中国汽车,从1955年第一辆车下线到1976年的累计100万辆,用了将近21年。因此,笔者以为,无论中国汽车还是与自主品牌汽牟企业比,完全可以称得上“奇瑞速度”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汽车营销:质变正在悄然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0月20日,随着2009年中国第1000万辆汽车在一汽集团下线,中国从此迈入千万辆级汽车大国。而到年底,中国汽车产销突破1300万辆将毫无悬念,这意味着将一举超越美国、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从1953年的第1辆解放汽车下线到1992年的第100万辆下线,用了39年,从第100万辆到200万辆(2001年),用了8年,而从200万辆到1300万辆,同样仅用了8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