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合高强混凝土材料的特点,利用大型软件ANSYS程序,计入材料非线性的影响,充分考虑预应力钢筋、普通钢筋的作用,对预应力高强混凝土T梁进行了全过程仿真计算.计算结果全面反映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T梁的受力过程、破坏形态,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2.
结合高强混凝土的特点,考虑材料非线性影响,计算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T梁的极限承载力。在非线性有限元分析中,提出了合适的预应力钢筋建模方法。选择了适合于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梁非线性分析的一些基本理论,主要包括混凝土和钢筋的应力应变关系、整体式有限元模型、混凝土的破坏准则。计算结果表明:这些方法对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梁的非线性分析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基于上述理论,对影响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承载力的主要参数进行了对比分析,其结果可供工程设计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3.
针对高强混凝土材料的特点,考虑材料非线性的影响,利用大型软件对预应力高强混凝土T梁进行了全过程仿真计算。根据正截面受力破坏特点,建立了正截面强度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对影响正截面强度的重要参数梁高、配筋率等进行大量计算与分析,得出其适用范围。计算结果可靠,可供工程设计人员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4.
高性能混凝土的弹性模量与泊松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一些国内外相关资料,对目前国内外研究人员通过试验得出的高性能混凝土弹性模量计算公式和柏松比的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与总结,得到可以用高强混凝土弹性模量计算公式计算普通集料高强混凝土弹性模量,以及高流动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比普通混凝土的弹性模量低、高性能混凝土的泊松比与普通混凝土的泊松比相差不多等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通过制作标准混凝土抗压试件,对两种高强回弹仪检测的数据和试件抗压强度值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了依托项目高强回弹仪的选用结论,为高强混凝土回弹强度检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高强螺栓主要在钢结构中使用,为研究高强螺栓应用到混凝土结构中作为横向预应力钢筋时的性能,对2个阶梯型试件进行了试验研究.计算了高强螺栓的转矩系数.通过在高强螺栓上粘贴应变花,测得了高强螺栓的实际应力分布,对高强螺栓预拉力计算公式中的剪应力影响系数建议偏于保守的取为1.3.  相似文献   

7.
利用ANSYS软件,建立平面杆系模型进行双曲拱桥内力计算,并采用考虑混凝土非线性的三维实体单元进行主拱圈模拟,对加固前后的内力、应力和变形等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出采用锚喷混凝土把"拱型"结构变成"箱型"结构加固双曲拱桥,可以达到改善旧桥使用性能和提高荷载等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为了对在地震作用下的构件受力性能全过程进行动力分析,通过对19根参数不同的剪跨比λ≥3型钢高强混凝土框架柱的低周反复加载拟静力试验结果进行分析,运用试验拟合法,模拟了型钢高强混凝土框架柱的无量纲骨架曲线和无量纲标准滞回环,得出了型钢高强混凝土框架柱的刚度退化规律,建立了型钢高强混凝土框架柱的恢复力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无量纲骨架曲线可以用4折线表示;无量纲标准滞回环可以用3折线表示,每循环一周,刚度退化就更严重一些,循环一周后不指向原来卸载点,产生超前指向;从屈服点到极限点之间的刚度退化随着水平位移绝对值的增加而加大.  相似文献   

9.
基于高强轻集料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的结构与设计特点,考虑施工阶段累积效应和混凝土的收缩、蠕变效应,采用有限元理论对成桥后不同荷载组合作用下的箱梁腹板主应力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出高强轻集料砼在桥梁上的局部应用有利于抑制箱梁腹板斜裂缝的结论:(1)恒载作用下,各关键截面计算点均有σ′1<σ1,高强轻集料混凝土在连续刚构桥上部结构的使用,降低了主跨3/8截面腹板上端和质心高度处的主拉应力;其他各选取计算点处,普遍不同程度地加大了主压应力储备;(2)考虑偏载和温度作用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短期荷载组合下,轻砼桥腹板σ′1满足现行公路桥规要求,且均比普砼桥第一主应力降低;(3)上述荷载组合下,左边跨现浇段中间截面第一主应力受高强轻集料混凝土影响不大;左边跨现浇段外和主跨的各关键截面,轻砼桥不同高度计算点σ′1较普砼桥明显减小,且沿同一截面竖向,自腹板上端、质心到下端,减小幅度依次变小;沿桥轴线方向,愈接近主1#墩,σ′1减小得越多,最大减小值为0.54MPa.  相似文献   

10.
通过骨料粒径、引气剂等材料对高强混凝土的性能影响分析,骨料粒径、减缩剂对高强混凝土路面板开裂性能影响以及混凝土强度、骨料粒径对混凝土断裂能的影响的分析提出了温差大、低湿度和高负荷环境下的混凝土路面板配合比设计理念。该研究成果是作者与清华大学联合携手通过近两年的室内实验与现场试验路的实践所研究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