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汽车差速器从动齿轮锻件辗扩生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2.
3.
4.
建立精确的差速器齿轮模型,根据齿轮啮合原理和赫兹公式,计算出单对轮齿啮合时可能出现最大应力的位置。运用有限元法,计算齿面的接触应力,通过与传统计算结果比较,表明了有限元法在差速器齿轮设计中适用性。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EQ140型汽车差速器从动齿轮锻件辗扩变形特点和辗扩用毛坯设计中的主要问题,阐明了辗扩用毛坯优选法设计的原理和计算过程,应用优选法指导EQ140型汽车差速器从动齿轮扩工艺试验,可使试验次数大为减少。  相似文献   

6.
针对某越野车后桥差速器行星、半轴齿轮的断齿现象,通过金相、淬硬层深度和硬度检测进行调查分析,从齿轮的许用弯曲应力方面进行计算分析,找出断齿的原因,并给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8.
9.
准双曲面齿轮齿面检测机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翁远松 《汽车齿轮》1997,(1):49-56,48
  相似文献   

10.
通过设计1种试验方法,对变速器差速器分总成的螺栓拧紧工艺进行了相关试验。研究主减速从动齿轮与差速器壳体的配合制和螺栓拧紧顺序对齿轮精度的影响,从而选择最优的拧紧工艺。结果表明,差速器分总成最优的配合方式是过渡配合,最大配合间隙≤0.011 mm,最大过盈量≤0.033 mm;最好的拧紧方式是同时拧紧,其次是对角拧紧,再次是间隔拧紧,顺序拧紧的齿轮精度最差。  相似文献   

11.
以变传动比非圆锥齿轮防滑差速器为研究对象,根据非圆锥齿轮防滑差速器的工作原理建立非圆锥齿轮防滑差速器系统的动力学模型,通过在Matlab中求解动力学模型对非圆锥齿轮防滑差速器的动力学性能进行分析,并通过ADAMS运动仿真验证所建立的动力学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2.
根据蜗轮杆正、逆向传动的摩擦理论,论述了托森差速器高摩擦、低效率的特性。使其在差速工况条件下,提高了左、右驱动车轮的转矩比,从而改善了汽车通过性能。  相似文献   

13.
1 前言 大量的数据表明,汽车差速器初期容易出现烧蚀问题,出现烧蚀的部位一般为半轴齿轮与差壳轴径配合以及十字轴和行星齿轮轴径配合等处。而这类零件的主要失效部位住其工作表面,因此分析差速器零部件工作表面的润滑情况即分析润滑油油膜厚度、工作表面的润滑状态具有实际意义。为此引入最小油膜厚度的公式,提出从设计上改进零件的润滑结构,适当放宽运动配合间隙,从而有效避免差速器早期烧蚀问题。  相似文献   

14.
分离的爪形联轴器使太阳轮在第二个齿轮接合后(通过膜片弹簧多片式离合器的接合)通过飞轮沿一个方向自由旋转。如果在此位置将车辆向前推(例如在维修车间中),电机不会旋转。如果将车辆向后推,则电机旋转。动力传递:电机→等速齿轮组1→行星齿轮托架→行星齿轮→环形齿轮→带有差速器的等速齿轮组2→桥轴→车轮,如图62所示。  相似文献   

15.
LSD差速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晞 《汽车技术》1992,(3):51-55
介绍了日本三菱汽车工业公司在轿车与越野车上采用的一种LSD(Limited Slip Differential)新型差速器的性能、工作原理、结构特点,以及装配与维修方法。该型差速器已全部用于1985年以后生产的PAJERO吉普车及部分四轮驱动小型货车上。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后桥差速器的工作原理及几种差速器壳成熟的加工工艺及所采用的加工手段,对差速器壳工艺的制订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介绍了Audi轿车轴间差速器的构造、原理。该轴间差速器是格里森公司设计的一种新产品,它在汽车转弯或其它行驶情况下,都可借蜗轮以相应的转速自转,使前、后车轮以不同的转速在地面上只滚动而不滑动。该差速器的锁紧系数为3.5,它可以对附着力较好的轴施加以较大的驱动力。另外,对Audi轿车轴间差速器的操作也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20.
差速器的行星齿轮与半轴齿轮的啮合间隙符合要求后。即可进行组装。组装时,首先将两轴承内座圈在机油加热至75~80℃后,装入差速器左、右半壳的轴颈上。单级减速式的主减速器还要将从动锥齿轮装于差速器的半壳上.并以规定的力矩拧紧固定螺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