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针对传统的变流器中输出电压一般总是低于交流输入电压的状况,提出了一种新型串联谐振直流环节变流器。该变流器在取消直流大电感,并为开关器件提供零电流开关条件的同时,还可以实现变流器输出电压在交流输入电压以上或以下的较宽范围内任意调节,而不受输入电压大小的限制。介绍了电路的工作原理,给出了升压及降压时两组有代表性的试验波形。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基于开关函数的电压型四象限变流器数学模型,结合瞬态电流控制,搭建了整个基于开关函数的四象限变流器及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并在MATLAB环境下进行了稳态及动态的仿真,验证了瞬态电流控制是一种较好的控制等路.  相似文献   

3.
电压型四象限变流器的计算机仿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针对电压型四象限变流器,提出了一种新的控制方法——瞬态电流控制法,建立了变流器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在MATLAB环境下进行了计算机仿真。  相似文献   

4.
基于SPWM调制的三电平四象限变流器研究与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单相电压型三电平四象限变流器工作原理.在分析了SPWM调制方式和瞬态电流控制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直流侧两电容上电压平衡的方法,并在MATLAB环境下进行了计算机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在合理选择电压平衡系数的情况下,该方法不仅能够有效地平衡直流侧两电容上的电压,也能够使开关频率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5.
DC-DC变流器电流型控制的原理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电流型变流器的优缺点。针对电流型变流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斜坡补偿法。理论分析与试验表明,通过引入斜坡补偿可以抑制或消除占空比超过50%时的开环不稳定性,次谐波振荡倾向、不理想的闭环响应、噪声等。  相似文献   

6.
讨论了大功率牵引用几个PWM变流器的并联运行.为了减少某些情况能导致电流控制出问题的变压器的相互作用,对此进行了一些研究.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控制策略,使用一个电流传感器(与变流器数量无关)以实现轻载条件下无谐波一次侧电流控制.另外,使用改进型的预测电流控制器.该控制器的采样周期较长,它与数字电流控制器相适应.最后为了验证系统有效性,制作并试验了使用TMS 32044微处理器和小型仿真器的数字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一种零电流软开关DC/DC电压变换输入型辅助逆变器方案,该辅助逆变器采用双段式变压器电路结构,前段为DC/DC开关电源电路,后段为三相逆变电路,系统采用零电流开关(ZCS)技术进行控制,实现了IGBT上电压和电流开关损耗最小化。试验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的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基于YN,3d-1变压器并结合两单相变流器和自耦变压器(AT)的供电方式。它实现了同相牵引供电,牵引变电所一次侧不再轮换,变电所单相供电,不用设置分相绝缘器;通过实时检测系统的综合补偿电流控制变流器,平衡三相,动态滤除无功和谐波电流。讨论了其补偿原理,给出了指令电流检测和变流器控制方法。分析和仿真证明,该同相供电系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四象限变流器瞬态电流控制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介绍了一种使用MATLAB软件实现四象限变流器瞬态电流控制的仿真方法,并使用该仿真系统对变流器的动态响应、电流的错层、电流频谱、变流器元件的开关波形进行了分析。仿真结果表明,仿真模型的建立是真实、准确的。  相似文献   

10.
简要介绍了四象限变流器工作原理,提出了一种新的预测电流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不仅可以直接控制变流器的输入电流,而且能够保证开关器件的开关频率固定不变,控制算法易于实现。通过计算机仿真对这种控制方法进行了模拟,仿真结果说明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并表明该控制方法的动、静态特性良好。在仿真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试验,从仿真和试验的波形对比可以看出仿真结果的正确性,表明该控制方法满足了四象限变流器的设计要求,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一种采用无源软开关吸收电路技术的新型高效DC/DC变换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主要从4个方面叙述了采用无源软开关吸收电路技术70 kW的DC/DC变换器,即(1)无源吸收电路的工作原理;(2)PWM控制方式的选择和比较;(3)大功率高频变压器的设计步骤;(4)一次侧整流电路二极管过冲电压限制以及吸收电阻的选型分析.最后给出了试验波形和效率曲线.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一种地铁车辆辅助逆变器使用的DC/DC高频隔离电路,其在超前臂上并联谐振电容器以实现零电压开关,在变压器二次侧采用辅助回路以实现滞后臂的零电流开关,从而实现DC/DC全桥电路的零电压零电流软开关。仿真和样机实验结果验证了该电路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一种二极管箝位型五电平H桥逆变器,它以2个三电平桥臂构成H桥,可以方便地得到五电平相电压输出,结合移相变压器和12脉波整流器,形成了一种新的大功率变流器拓扑结构。针对五电平H桥,采用载波移相控制策略,实现简单,能够使载波频率加倍,降低滤波器的体积和容量,提高系统效率。仿真和实验结果证实了所采用的拓扑及其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能够有效提高输入侧功率因数,并获得良好的输出波形。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传统铁路机车车辆充电机的功率密度,必须提高其开关频率和效率,而简单的提高开关频率会增加功率器件的开关损耗,因此需要采用软开关技术。文章介绍了一种机车车辆充电机的核心部件——加箝位二极管的零电压开关PWM倍流整流全桥变换器。该变换器的优点是可以利用输出滤波电感和谐振电感在宽负载范围内实现开关管的零电压开关,利用箝位二极管可以有效消除二次侧整流管上的电压尖峰和振荡,同时采用倍流整流技术可优化变压器和输出滤波电感的设计。文章详细分析了该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利用Saber仿真软件对其进行仿真分析,最后通过一台输入DC540V、输出DC28V/400A的工程样机进行了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15.
一种高频变压器的研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介绍了直/直软开关变流器用高频变压器的研究与开发:(1)高频变压器设计基本原则;(2)面积乘积法设计公式推导;(3)高频变压器设计步骤;(4)损耗建模分析;(5)线圈绕接方式及导线厚度的优化设计.给出了理论损耗仿真曲线,试验证明了这一设计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矩阵式变换器是一种新型交-交式直接变换器,它能直接将电能从输入侧送到输出侧。由于没有中间直流环节,输入与输出侧电流电压的畸变都会影响到相应的另外一侧。本文提出了一种电流控制空间矢量方法。该方法将电流控制和空间矢量调制相结合,强制输出电流空间矢量幅值为一恒定量,通过修正调制系数来调节输入电压空间矢量的作用时间,从而补偿输入电压畸变带来的影响,使输入电流和输出电压仍能保持正弦,硬件实现简单。Matlab/Simulink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7.
王莹 《机车电传动》2007,(3):24-26,45
针对单相三电平变流器采用瞬态电流方法进行四象限控制,使其既能工作在整流状态,又能工作在逆变状态;并且直流电压稳定,人端电压和电流是同相位或反相位的.同时,控制三电平变流器必须要考虑直流侧电压的中点平衡问题,控制方法是根据直流侧上下2个电容差及中点电流反馈值进行分析,然后对于那些不利于中点平衡的PWM脉冲进行矫正,从而控制中点电压的平衡.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一种改进型的全桥移相ZVZCS-PWM DC/DC变换器,在分析其开关过程的基础上,得出实现零电压零电流开关的条件,并应用于一台36 kW的DC/DC变换器中.  相似文献   

19.
变压器漏抗对四象限变流器控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实际应用时,四象限变流器可能存在变压器漏抗大的情况.探讨了变压器漏抗对四象限变流器控制的影响并以瞬态电流法为基础,通过引入补偿环节,弥补变压器漏抗大时变流器控制带来的不良后果.仿真结果表明,通过调整补偿系数来改善四象限变流器控制性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DC·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DC01型列车受当时电力电子技术水平发展所限,其照明电路整流环节采用了以二极管为整流元件的桥式不控整流电路。由于该电路的固有缺点,其镇流器供电不可避免地带来功率因数低下和谐波干扰问题,导致供电不连续、电能浪费、低压控制电路受到谐波干扰。针对不控整流电路进行了分析研究,在不控整流器和电容之间接入直-直开关变换器,使原电路中增加了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环节,并对控制电路进行了设计。通过此项设计提高原整流电路的功率因数,以实现高效率、高性能、具有谐波抑制能力的电子照明回路。实验结果表明功率因数可由原0.65左右提高到0.99左右,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型列车受当时电力电子技术水平发展所限,其照明电路整流环节采用了以二极管为整流元件的桥式不控整流电路.由于该电路的固有缺点,其镇流器供电不可避免地带来功率因数低下和谐波干扰问题,导致供电不连续、电能浪费、低压控制电路受到谐波干扰.针对不控整流电路进行了分析研究,在不控整流器和电容之间接入直-直开关变换器,使原电路中增加了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环节,并对控制电路进行了设计.通过此项设计提高原整流电路的功率因数,以实现高效率、高性能、具有谐波抑制能力的电子照明回路.实验结果表明功率因数可由原0.65左右提高到0.99左右,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