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软土路基沉降预测Richards模型方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在分析路基沉降规律和Richards曲线特征的基础上,针对常用的Gompertz、Von Bertalanffy和Logistic3种沉降预测模型的不足,基于Richards曲线的数学特征,提出将Richards模型应用于路基的沉降预测。以常用的Gompertz、VonBertalanffy和Logistic3种沉降预测模型和Richards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基于重复二元回归法提出了适用于路基沉降预测的四参数Richards模型。结果表明,Logistic模型、Gompertz模型和Von Bertalanffy模型为Richards模型的特例,由工程实例的预测分析证明了该模型能更好地适应实际情况的变化,适用范围更广,且预测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2.
以某绕城公路拓宽工程长期观测资料为基础,探讨了Richards生长曲线模型在PCC桩复合地基沉降预测中的应用,并与指数模型、幂函数模型、平方根模型、双曲线模型、对数模型、成长曲线模型等回归参数模型预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工程实例表明,Richard生长曲线模型能很好地预测PCC桩复合地基的沉降规律,预测精度比其他回归参数模型高,对实际工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彭奇  冯威  李磊  叶学银 《路基工程》2018,(1):120-124
通过对长沙地铁五号线三一大道站基坑开挖过程中周近地表土体沉降监测数据的分析,利用Origin绘图与数据软件对沉降监测数据进行绘图与拟合,采用了指数曲线模型、对数曲线模型以及三类生长曲线模型拟合了沉降量与时间的关系曲线。结果表明:采用生长曲线模型中Logistic模型拟合效果最优,并利用该模型后续曲线的发展情况对地表的沉降进行预测,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前做出预警,从而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隧道围岩变形是隧道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的重要参数,由于Richards生长曲线与隧道围岩变形-时间曲线具有相似性,将Richards模型引入到围岩变形预测中,通过围岩变形-时间曲线的拟合预测未来围岩变形发展趋势和围岩极限变形值。通过工程实例具体分析了Richards模型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Richards模型可以较好的预测隧道围岩变形发展过程;只有当围岩变形进入了明显的稳定发展阶段,可以得到良好的预测效果;Richards模型预测效果要优于指数曲线模型和双曲线模型,具有更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基于广州市某分洪道顶管工程实测所得的地面沉降数据,探讨Peck公式在预测顶管施工引起地面沉降中的适用性,并借助函数拟合的方法,修正理论Peck公式下沉降曲线与实测沉降曲线的偏差。引入地表最大沉降修正系数α及沉降槽宽度修正系数β,通过推算和验证,当α和β分别介于0.229~0.809,0.176~0.324时,可利用修正Peck公式预测该地区下顶管施工引发地面沉降的大小。  相似文献   

6.
高至飞 《路基工程》2015,(1):112-118
依托"新建海南东环铁路沉降变形观测评估预测方法研究及评估系统开发应用"课题,选取部分典型断面的沉降板和路肩沉降监测桩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多种曲线拟合法在海南东环客运专线路基沉降预测中的适用性、稳定性和准确性,从拟合曲线相关系数和相对误差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到了几种适合于海南东环客运专线路基沉降预测评估的方法,并在实践中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7.
周斌 《路基工程》2012,(5):177-179
大量观测数据和理论研究表明软土地基沉降曲线发展规律一般经过发生、发展、稳定后达一定极限,其表现符合成长曲线的基本形式。分析了软土地基的工程特性和沉降特性,建立软土地基全过程沉降预测的MMF模型,利用Origin软件求解模型参数,给出模型的求解方式,讨论了模型预测效果,工程实例预测结果表明所建立模型具有科学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8.
《公路》2020,(8)
Peck经验公式应用在地铁盾构施工引起的沉降预测最为方便、实用,但其一般假定为直线线形对称边界条件,而曲线线形条件在工程中普遍存在。通过直线和小半径曲线条件下地层损失对比分析和高斯沉降槽曲线边界条件解析,探讨Peck公式在小半径曲线条件下的适用性,推导修正模型,并结合工程实例进行验证,得出了Peck公式在小半径曲线隧道条件下的适用性和沉降变化规律,为其施工沉降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隧道围岩变形(拱顶沉降、周边收敛)一直是岩土工程中的热门问题。针对传统的曲线预测模型存在的不足,提出含有4个参数的增长曲线模型-Richards模型。对隧道开挖造成的围岩拱顶沉降及周边收敛的动态过程进行分析,得出掌子面后方围岩变形过程的3个阶段,将此作为依据,获取变形(拱顶沉降、周边收敛)—时间曲线的基本特征,表明围岩沉降及收敛过程是一个先加速后减速的过程,且相应的速度-时间曲线的起点为零,终点也为零。因此,能描述围岩变形过程的时间函数模型可较好地拟合其位移-时间曲线,也能拟合速度-时间曲线。最后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Richards时间函数模型的合理性,发现所提出的模型对拱顶沉降及周边收敛的预测结果精度高,具有一定的参考和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Peck公式广泛用于地铁隧道施工地表沉降计算,沉降槽宽度系数(i)是该公式的主要参数之一。目前各类沉降槽宽度系数(i)计算式多为现场实测数据或室内试验数据拟合求出,不能理论地反映出沉降槽宽度系数(i)与隧道埋深、地层土的性质、隧道半径的关系。从地表沉降曲线变形规律出发,假定地层在沉降曲线拐点处稳定状态发生变化,提出土体破坏剪切面通过沉降曲线的拐点的观点,基于太沙基极限平衡原理,求出了地表沉降槽宽度系数(i)计算式。两组工程实例的实测数据与计算沉降曲线的对比表明实测数据与预测结果吻合良好,误差较小,验证了提出的沉降槽宽度系数(i)计算式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1.
三维地面模型及三维道路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数模为基础建立三维地面模型和三维道路模型。  相似文献   

12.
合理有效地调整城市各种交通方式分担率以改变城市交通结构已经成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有效方法。非集计模型的发展促进了交通方式分担的较大进步,对个人交通行为的分析研究是交通需求预测的一种比较重要的方法。在简述非集计模型发展的基础上,重点推导NL模型以及运用TransCAD对NL模型的参数进行标定,为非集计模型的应用和提高其操作性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3.
基于局部线性模型树的高压共轨柴油机排放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面向闭环控制的柴油机在线排放模型,以1台高压共轨、涡轮增压中冷柴油机的转速、扭矩、空燃比、燃烧始点、燃烧重心、燃烧终点、最高燃烧温度、最大缸内压力等运转和燃烧的各项参数为基础,运用局部线性模型树对排放物HC,CO,CO2,NOx和烟度进行了仿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以转速、扭矩、空燃比为输入时,CO,CO2,NOx的仿真结果与试验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以转速、扭矩、空燃比、燃烧重心为输入时,HC、烟度的仿真结果与试验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各排放的期望响应与仿真输出的平均误差在10%以内,线性回归相关系数达到0.96以上。各个排放物的仿真过程单独进行时,可以得到较好的仿真效果。因此,局部线性模型树模型适用于高压共轨柴油机排放物的仿真。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中观交通流模型对城市快速路瞬时交通量进行预测,并在此基础上对车辆进行速度诱导控制,建立了以车辆总行程时间为目标函数的诱导优化模型,并利用C++实现了该模型.最后以上海南北高架南段西线为例建立了仿真场景,进行模型的参数标定与校验.通过统计分析与物理特性分析:速度诱导控制后,速度方差与均方差均有显著下降,说明速度诱导控制后,降低了路段上交通流的整体速度差异,提高了交通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为更好地分析交通流运行规律,实现有效的交通控制和优化,提出结合改进跟驰模型的交通流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CA)仿真模型.首先在分析正比于速度的间距倒数模型和Bierley模型特点的基础上,改进得到更符合实际的跟驰模型,进而创建的CA模型结合改进跟驰模型计算并离散化得到的加速度,进行车辆及整条车道的状态更新.通过模型仿真,得到速度差灵敏度系数λ、车辆间距灵敏度系数k和安全距离参数α不同取值时的交通流基本图和X-t时空状态图.通过仿真发现,λ,k的取值很大程度影响图形形状,而α的影响较小,同时模型仿真再现了交通流状态的动态衍化过程.通过试验验证,该模型仿真得到的Q-ρ关系曲线和实际交通流一致,且可模拟再现实际交通流的失稳、阻塞演化、走走停停等非线性交通流现象.  相似文献   

16.
跟车模型研究综述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车辆跟驰理论作为最基础的交通流理论分支,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持续了半个多世纪,随着智能交通系统(ITS)正蓬勃展开,司机行为和车辆运行特征是构建智能交通系统的基础,从微观角度研究司机、车辆在快速路中的行为特征,其成果将为防止车辆追尾事故、构建智能交通系统、实现交通仿真和估算通行能力提供理论基础。文章在认真分析国内外车辆跟驰理论领域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尽管现有的许多跟车模型已经应用于实践,但每个模型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综合评述已有的成果,发现已有的研究缺乏描述跟车行为的时间序列数据。  相似文献   

17.
用于车道识别的分段切换车道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使得车道模型既能准确地描述车道形状,又不影响车道识别算法的实时性,提出了一种分段切换车道模型。对近视场区域使用直线模型匹配车道线,对远视场区域则在直线模型和二次曲线模型之间进行切换,以适应有曲率和无曲率道路的识别要求。试验表明,使用分段切换车道模型的车道识别算法能够很好地匹配各种形状道路,并能满足实时性要求。  相似文献   

18.
摩托车覆盖件油泥模型的制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摩托车外形复杂,且由许多光滑的曲面组合而成,油泥则可以被任意的刮成所需要的形态,可塑性强,而且加温后具有很好的柔软性,特别适合重塑,温度降低后,硬度又很快恢复,适合细节的刻画,符合摩托车外形设计对表面质感的极高要求,因此一直是摩托车造型设计的主要模型制作材料。  相似文献   

19.
为了构建信号交叉口交通冲突模型,提取29个信号交叉口260 h的交通冲突数据,考虑交通冲突异质性,构建了随机参数(RP-PLN)交通冲突模型和随机效应(RE-PLN)交通冲突模型,采用贝叶斯方法和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MCMC)仿真对模型参数后验分布进行估计,利用方差信息准则和残差标准化决定系数对2种模型的拟合优度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2种交通冲突模型都可以有效处理交通冲突异质性;RP-PLN交通冲突模型的拟合优度优于RE-PLN交通冲突模型;当其他变量保持不变时,直行交通量增加1%可使直右交通冲突增加0.54%;右转交通量增加1%可使直右交通冲突增加0.65%;右转大车比例增加1%,直右交通冲突增加1.06%;物理渠化岛和标线渠化岛的设置可以分别使直右交通冲突降低18.9%和17.3%;设置加速车道可使直右交通冲突降低22.9%;右转半径增加1%,直右交通冲突降低10.5%;安装右转让行标志可使直右交通冲突降低16.5%;设置右转专用相位可使直右交通冲突降低29.8%。  相似文献   

20.
荷兰学者Pacejka提出的魔术公式Magic Formula和我国郭孔辉教授提出的统一轮胎模型UniTire在汽车操纵动力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对这两种模型建模机理的对比表明,UniTire轮胎模型比MagicFor-mula模型具有更强的理论基础;通过试验数据辨识模型参数对比两种模型的全局辨识精度以及预测精度的结果表明,UniTire轮胎模型的全局辨识精度略高于Magic Formula模型,而且明显具有更高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