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次扩展复数旋转码及其对偶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扩展复数旋转的基础上,提出了二次扩展复数旋转码及其对偶码的概念。就它们的特性作了初步的讨论,并给出了它们的生成矩阵的构造方式及主要参数。经过与扩展复数旋转码和其对偶码相比较,可以看出它们也是一类码率高、纠错能力强的差错控制码。  相似文献   

2.
复数旋转码的一些新结果及新型多功能modem微机实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对复数旋转码特性作了进一步的分析研究,通过扩展复转码及监督元压缩,提高了码效。同时,分析了复转码的不同纠错能力层次的设计,超限译码,并从组合设计的基础上,推广了复转码,提出了构造一类大数逻辑可译码的方法,最后,用微机实现了集调制、加密、编码于一体的多功能modem。  相似文献   

3.
计算机网络用复数旋转码的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方便于复数旋转码编码和译码,定义了旋转运算矩阵,阐明了它的一些主要特性。可以证明,一个用(p~2+p(d—1),p~2,d)表示的素数P阶复数旋转码具有最小码距d,它可以检出达p+1位错,或着纠正达(p+1)/2位错。其编码步骤和译码原则均十分简单,以致能够制造成一种检错纠错能力可调式编码译码两用装置。所得结果适合于计算机网络中分组报文交换用。  相似文献   

4.
亏格g=1的复数旋转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亏格g=1的复数旋转码GICR的概念,利用多层环面完全嵌套的方法给出了GICR码的直观模型。GICR码是复数旋转码从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的推广。利用弱区组设计的概念讨论了该码的极小距离与纠错能力,同时研究了GICR码的对偶码,给出了GICR码及其对偶码的主要参数。  相似文献   

5.
计算机系统差错控制统一编码新方法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一种以 S(U,V)阵列为特征的差错控制编码新方法。作者试图借助于集合的组合论来建立具有普遍意义的编码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许多人们熟知的好码,如汉明码、扩展汉明码、戈莱码、一类BCH 码,和一些新码字如异元组合码、复数旋转码、扩展复数旋转码等,都可以很方便地由 S(U,V)阵列在给定的编码约束条件下构造出来。因此,本文所介绍的集合组合论是寻求一种统一编码方法的甚有希望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复数旋转码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基于复数旋转码已有的研究结果,本文集中讨论了有关码字的一般性能,这些性能包括码重分布、覆盖半径、超限译码能力、检纠突发错误能力、检纠突发错误同时纠随机错能力。证明了复转码某些参数表达的简便性,以及组合设计码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复数旋转码在卫星通信差错控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系统地介绍了卫星通信系统中的差错控制技术,分析了不同差错控制码,特别是级联码的性能,提出并分析了复数旋转码作为级联码内码的可能性及其性能,分析模拟了复转码作为修正Ⅱ型HEC方式中C1码时的性能。得到的结果说明,复转码在卫星通信领域中可能会有所应用。  相似文献   

8.
基于复数旋转码的细粒度数据完整性检验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细粒度数据完整性检验方法的错误指示能力,克服现有方法只能指示单个错误的不足,基于复数旋转码原理提出了一种能指示多个错误的新方法.该方法采用独立分组的Hash对数据对象进行交叉检验,每组Hash可独立指示所有数据对象的完整性.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压缩Hash数据;与现有方法相比,其基准错误放大率很低,约为1.  相似文献   

9.
复数旋转码的译码原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有的经典码字,如BCH码等,其译码速度不甚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远程数字信息的传输、处理效果。为此,本文在文献[1]的基础上,证明了复数旋转码的译码方法属于算法简单的大数逻辑译码,为制成高速编译码器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了广义正交性的新概念,并在 SBIBD 理论的基础上得到了一类广义正交码。作者给出了广义正交码的两种编码和译码实现方案,并且通过软件和硬件得到了验证。对于由 SBIBD(ν,k,λ)构成的广义正交码,其码效恒为1/2,最大纠错能力为[k/2],最小纠错能力为[k/(2λ)]。当λ=1时,广义正交码就是通常意义下的正交码,其纠错能力恒为[k/2]。  相似文献   

11.
复数旋转码特性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提出了一种建立在复数旋转原理上的新型码字。由于这种码字利用较简单的P维奇偶校验方式,兼具有分组码和卷积码的某些优点,因此可以方便地利用电子计算机实现编码和译码过程的程序化。  相似文献   

12.
应用老化动力学模型,建立了基于复数模量的老化动力学方程。通过对SBS改性沥青和基质沥青的流变性能试验,验证了在沥青材料老化过程当中,复数模量与老化反应的反应物浓度成反比的假设。根据假设求得了基于复数模量的老化动力学常数,并采用实测数据对老化动力学方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SBS改性沥青具有较高的反应活化能,具有较好的抗老化性能,实测数据能够较好的与理论计算数据吻合,采用复数模量建立老化动力学方程是合理的,并且更能反映沥青在老化过程当中流变学状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设计一个程序,通过改变命令文件的ASCⅡ码值,来为命令文件加密和解密。  相似文献   

14.
基于流变性能的SBS改性沥青老化动力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老化动力学模型,建立了基于复数模量的老化动力学方程.通过对SBS改性沥青和基质沥青的流变性能试验,验证了在沥青材料老化过程当中,复数模量与老化反应的反应物浓度成反比的假设.根据假设求得了基于复数模量的老化动力学常数,并采用实测数据对老化动力学方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SBS改性沥青具有较高的反应活化能,具有较好的抗老...  相似文献   

15.
针对击实成型方式进行排水沥青混合料设计过程中存在数据不稳定、与实际符合性差以及材料性能差异大等问题,采用Superpave旋转压实仪(SGC)成型进行排水沥青混合料设计。通过分析旋转压实过程中混合料的体积参数曲线确定排水沥青混合料的最佳压实状态,随后对旋转压实成型与常规击实成型方式成型的混合料分别在成型原理、成型过程、体积与性能指标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旋转压实成型的混合料更接近路面材料实际的成型过程且可以达到更大的压实度,此外材料性能方面全面优于采用击实成型的排水沥青混合料;因此混合料设计时使用旋转压实成型混合料试件可以设计出性能更优良合理的排水沥青混合料。  相似文献   

16.
可快速编码的多码率原模图LDPC码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模图LDPC码的实际应用涉及到两个问题:快速编码和编码复杂性.与其他LDPC码相比,原模图LDPC码的结构适合快速解码,但不一定能够实现快速编码.现有的原模图LDPC码的编码是根据生成矩阵进行编码,因其生成矩阵不是稀疏的,所以存在编码复杂性问题,这给编码器的硬件实现带来较大的困难.为了降低原模图LDPC码编码复杂度,本文提出一种可快速编码的多码率原模图LDPC码的设计,提出的多码率原模图LDPC码不存在4环,无低码重码,其快速编码算法能够降低编码复杂性,使编码器的硬件易于实现.在AWGN信道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可快速编码的多码率LDPC码的误码率性能和纠错性能优于GB20600 LDPC码.  相似文献   

17.
为改善沥青路面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老化问题,制备OMMT/ZnO复合改性沥青.借助旋转薄膜老化模拟沥青的短期热氧老化、压力老化模拟沥青的长期热氧老化,通过温度扫描试验研究沥青老化前后的宏观流变性能,利用红外光谱和原子力显微镜探究其内部的化学官能团及表面微观结构特征.试验结果表明:在评价复合改性沥青抗老化性能时,复数模量老化指数与相位角老化指数所反映的规律一致,OM M T/ZnO复合改性沥青可降低复数模量的增加程度和相位角的减小程度.微观试验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可减少热氧老化过程中羰基和亚砜基的产生,同时减少"蜂状"结构的破坏,延缓沥青微观结构从多相态向单一相态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给出了一个较为完备的安全体系可以采用的各种加强手段,包括防火墙、数据加密、智能卡、动态对抗防护技术等。  相似文献   

19.
密码保护是软件系统开发过程中常用的技术,应用密码保护可以防止一些敏感系统里面的一些重要数据被非法登录者窃取或者篡改。主要就软件开发过程中密码保护功能的几种常用实现途径进行了探讨,给出了几种常用的密码保护实现方法的思路及主要程序片段。最后还简单介绍了关于密码加密问题。  相似文献   

20.
针对软件实现加解密算法占用主机系统资源较多、数据处理复杂、加密速度较慢的不足,提出一种硬件实现算法加密的方法。硬件加密具有成本低、加密速度快等优势,可以减轻CPU的负担以及提高服务性能。利用Vivado 2016.3开发工具和Verilog HDL硬件描述语言完成对SMS4算法的设计输入、功能测试、时序仿真,并封装为独立的IP核。在ZYNQ芯片上设计测试系统,通过ARM处理器调用自定义IP,完成算法在实际应用中的验证。结果表明:软件仿真验证,设计的算法功能正确,性能良好。在硬件实际测试过程中,算法运行正确,其工作最大频率为200 MHz,数据吞吐率达到800 Mbp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