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疲劳分为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两种.生理疲劳表现为:四肢酸麻,全身感觉沉重,而脚下又飘浮,弯腰困难;心理疲劳表现为:精神不振,焦虑、急躁,处理情况不当.综合表现为:驾驶动作失调,神经麻木,动视力下降,对外界交通信息反应迟钝,有时甚至对危险信号视而不见.因此,驾驶员处于疲劳状态下极易发生交通事故.……  相似文献   

2.
2003年5月1日,汝城县驾驶员曾某因疲劳驾驶造成2人死亡的重大交通事故。据统计,近几年来,郴州市发生的交通事故中,因疲劳驾车造成的事故仍占一定比例,2002年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1500起,死亡391人,其中因疲劳驾车发生交通事故56起,死亡25人,分别占总数的3.7%和6.3%。因此,笔者认为,疲劳是许多重大交通事故的根源,驾驶员疲劳驾车是造成死亡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疲劳是由于体力或脑力劳动而使人主观上感觉疲乏和客观上工作能力暂时下降的现象,当持续工作一定时间以后,人体必然会出现疲劳。疲劳驾驶是指驾驶员每天驾驶车辆超过8小时,或者从事其他劳动,体力消耗过大或睡眠不足,以致行车中困倦瞌睡,四肢无力,不能及时发现和准确处理路面的交通情况。在行车过程中,驾驶员必须不断观察交通情况的变化,迅速进行判断,并决定自己的操作动作,驾驶员的感觉器官(眼睛)及神经系统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而且工作姿势固定,不能自由活动,所以,驾驶的疲劳主要是神经和感觉器官的疲劳,以及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引起的肩部、腿部等的疲劳。驾驶员在行车中是否容易出现疲劳决定于许多主观和客观的因素,这些因素可大致归纳如下表:驾驶员在驾驶车辆时,对道路上发生...  相似文献   

3.
基于驾驶舒适性的山区双车道公路平面线形设计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事故是人、车、路和环境动态系统失调的结果.传统的公路路线设计理论一般是以汽车行驶动力学为依据,总体上没有考虑人的差异性.通过分析驾驶员心率变化的规律和道路平面线形与驾驶员心理、生理适应性的相关性,简要探讨了山区双车道公路平曲线有关设计指标的确定.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城市交通量迅速增长,交通问题日益突出。城市交通量的增长使得交通流中各车辆的独立性越来越小,这不同程度会影响到机动车驾驶员的心理,使城市交通流中的驾驶员心理情绪波动较大,急躁与易怒的不良心理情绪也逐渐产生。由此可见,交通流状况作为一种外在因素,将直接影响驾驶员的心理状态和生理反映。而驾驶员的不良心理反映,又会对城市交通流的正常秩序产生不良影响,甚至造成严重的交通事故,这种恶性循环持续发展,对城市发展、社会环境以及人们生活等都会产生极大的负面作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众多人口促使我国GDP的快速增长和汽车保有量迅速增加。但与此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道路交通事故导致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引发交通事故的原因有多种,根据我国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的统计,超速、疲劳驾驶等人为因素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导致的交通事故占事故总数的80%以上。据国外统计数据得知,道路交通事故中90%的事故都与人有关,而且由驾驶员负主要责任的事故高达70%~80%。多少鲜活的生命葬送于车轮之下,多少国家财产付之东流……尤其对于运输企业而非个人,驾驶员肩负的责任更重,牵系着更多人的目光。我国道路运输行业安全形势非常严峻,加大对驾驶员安全教育的力度,增强驾驶员安全驾驶意识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6.
一、现象与原因 高速公路出入隧道口易发生交通事故,这与驾驶员的心理、生理发生变化和隧道口的设计均有关.由于隧洞内各视力点间的亮度和视距频繁变化,眼睛为看清前方,必须紧张地进行自我调节.这样,眼睛的调节肌--尤其是睫状肌就会疲劳,即眼疲劳.加之洞内空气浑浊、沉闷,汽车排出的废气烟雾又降低了空气能见度,这是隧道内驾车者易产生眼胀和头痛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据日本警视厅调查,由于疲劳、困倦和瞌睡而导致的交通事故,占事故总数的66.9%.为此,有关专家呼吁,在驾车出行之前,驾驶员要像检查汽车一样检查一下自己的身体情况.如果困倦疲乏或昨晚睡眠不佳,大脑的反应能力就会迟钝,手足也会变得笨拙.为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确保行车安全,最好暂不驾车出行.……  相似文献   

8.
一些道路没有路缘标线,驾驶员行驶有一定难度,右侧车轮易驶离路面,造成边缘路面损坏或导致交通事故。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驾驶员无法确认路的边缘位置。如采用边缘标线促使驾驶员不要偏离中心线太远,另外一个问题又出现了,即车速过快,同样易造成交通事故。  相似文献   

9.
疲劳驾驶是导致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及时检测疲劳驾驶,并提醒驾驶员集中注意力,对保证安全行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总线采集的车辆运行状态数据,提取了18项与驾驶行为相关的特征,并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对疲劳驾驶进行识别,结果表明整体的识别准确率为0.785,其中召回率为0.61,即61%的疲劳驾驶状态可被识别出来.实验表明,基于车辆运行状态的疲劳驾驶检测具有一定的效果,且与其他客观的疲劳驾驶检测方法(基于驾驶员生理指标和图像面部特征)相比,具有简单方便,不影响驾驶,且成本低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在交通领域,安全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在众多引发交通事故的原因之中,疲劳驾驶当属罪魁祸首.根据美国汽车交通安全基金会的一项调查表明:疲劳驾驶在交通事故死亡事件中占据 21% 的比例.因此,及时检测疲劳驾驶,并提醒驾驶员集中注意力,对保证行车安全,减少交通事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改进传统的驾驶员差错事故分析方法,探索机动车驾驶员差错事故致因分析的新途径. 本文基于道路交通事故案例与调研数据资料,从微观角度分析机动车驾驶员自身差错事故,建立了驾驶员自身差错交通事故致因模型;运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导致驾驶员自身差错事故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权重,减少了主观因素对分析精度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机动车驾驶员自身差错交通事故中,驾驶员感知差错率占50.2%,判断决策差错率占38.9%,操作差错率仅占10.9%. 机动车驾驶员感知和判断能力较差是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 研究结果可为机动车驾驶员事故预防与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女性驾驶员导致的交通事故逐年增多,由于男女驾驶员在生理心理上差异明显,女性面对突发应激情景处理能力不如男性,研究女性驾驶员应激反应能力能有效减少交通事故.通过自主开发的驾驶应激模拟系统,选用女性被试者进行仿真实验,运用多导生理记录仪MP150实时记录心率参数,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得出不同应激场景下的训练标准,并与男性驾驶员训练标准进行对比找出关键应激源.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回归模型能有效拟合随着训练次数增加心率下降的规律;不同性别的应激状态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突然横穿道路行人为女性驾驶员关键应激源,有显著性别差异;前方视距不良、前车紧急制动应激源无性别差异.对关键应激源场景进行重点训练有助于提升女性驾驶员应激反应能力.  相似文献   

13.
山区双车道公路驾驶员疲劳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区双车道公路由于地形条件限制线形复杂多变,山体及路侧植被遮挡视线的现象时有发生,增加了驾驶操作的难度和强度.导致驾驶操作频繁、精神紧张.长时间高强度、大负荷的驾驶操作极易产生驾驶疲劳,进而发生交通事故.因此,研究山区双车道公路驾驶员的驾驶疲劳特性,可为山区公路的交通安全设计和管理提供参考,预防交通事故,保证人车安全.  相似文献   

14.
基于驾驶适应性和人因工程的事故预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计分析表明,70%的交通事故与人有关,人是引发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从驾驶员驾驶适应性和人因工程学角度阐述了引起交通事故的各要素如驾驶员的生理、心理因素,驾驶环境、道路条件、汽车设计、驾驶员管理等,并且从人、机环境方面探讨了交通事故的预防对策。分析表明,从驾驶员驾驶适应性和人因工程学角度分析影响驾驶员安全驾驶的内因与外因,对减少交通事故保障行车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驾驶员生理、心理特性实地检测结果综合分析,阐述长距离公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长距离公路驾驶员出现疲劳现象时的生理、心理特性变化,运用灰色关联度理论分析得到“驾驶员生理、心理特性——行车时间衰退曲线”,结合目标公路附属设施设置情况,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强制休息处运用体系。最后以阿拉尔——和田沙漠公路安全畅通工程建设为实例,阐述强制休息处运用体系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16.
在高速公路交通系统中,驾驶员是保持系统安全平衡的主要因素.驾驶员在高速公路驾驶中的人因失误,主要为感知失误、判断失误和操作失误.通过对52起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案例分析发现,其中操作失误是导致交通事故的直接原因.案例还表明,影响驾驶员失误的因素则是多方面的,如疲劳困倦问题、驾驶员高速公路驾驶素质问题等.分析研究的结论表明,提升高速公路交通安全水平需要从提高驾驶员的安全驾驶素质和加强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入手.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驾驶员因素导致的重特大交通事故分布特征,论文对2014年的重特大交通事故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首先通过对驾驶员驾龄、性别和年龄的事故比例的分析,研究了单因素作用下重特大交通事故中驾驶员驾龄、性别和年龄的倾向性特征;然后,采用spss24.0对驾驶员驾龄、性别、年龄与伤亡人数进行了方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重特大交通事故中,单因素作用下男性驾驶员导致的事故数比例为85%,是女性驾驶员的5.7倍;6~10年驾龄的驾驶员最易发生重特大交通事故,占47.06%;年龄在31~40岁之间的驾驶员发生重特大交通事故的概率最大,达到41.18%。同时,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驾驶员因素中单因素作用对重特大交通事故的伤亡人数具有显著性影响。该研究结果为交通管理部门和驾驶培训部门相关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人们常把那些未经正式培训和严格考试的低素质驾驶员称为“马路杀手”——他们或因交通法规意识差,或因驾驶技术生疏,或因临危处置措施不当等,每年所造成的交通事故总量占全省交通事故总量的70%以上,湖南省因而在2001年之前成为了全国交通事故的“大户省”,各项事故指标位居全国前10位。自2000年7月1日起,湖南省公安厅交警总队推出“长途训练、异地考试”等改革驾驶员考试管理工作的新举措,其中规定申领汽车驾驶证的公民必须在指定的考场(即省级考场)进行道路考试(即路考),从源头入手,严把新增驾驶员质量关。新措施实施两年多来,全省新驾驶员交通肇事率逐年大幅下降,从2001年开始,全省交通事故各项指标已退出全国“前10位”。湖南驾驶证信誉卓著,广东已有消息传来,与一些省市相比,湖南驾驶员得到优先录用。人们纷纷感叹:“异地考试”功不可没,驾驶员考场成了阻击“马路杀手”的安全屏障。  相似文献   

19.
高速公路驾驶环境单调枯燥,容易使驾驶员产生驾驶疲劳,影响行车安全。通过检测高速公路模拟环境下驾驶员脑电信号特征,验证了采用脑电信号作为驾驶疲劳检测指标的合理性。结果表明,β和(α+θ)β两项指标对驾驶疲劳反应最敏感,可作为表征高速公路驾驶疲劳的脑电指标;在80~100min时间段内,驾驶员驾驶疲劳状态趋势尤为明显,应采取适当措施来减缓疲劳,从而降低由于疲劳驾驶引起的道路交通事故。实验结果可为高速公路驾驶疲劳预警和道路安全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道路交通突发事件对驾驶员心理、生理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文中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突发事件下驾驶员行为特征,以及突发事件下人口统计学特征差异对驾驶员心理、生理的影响,并阐述突发事件下驾驶员操作行为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道路交通突发事件对驾驶员生理、心理及操作行为有一定影响。可为降低突发事件下行车风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