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车站通过能力计算中的数据处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完备而合理的原始数据是计算车站通过能力的基础。为解决客观环境及人为因素造成采集数据失真和影响可靠性的问题,一方面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弱化缓冲原理进行数据预处理,即从原始数据序列中提取出显著偏离序列的数据元素,采用二阶缓冲数据处理方法进行数据弱化,并将预处理后的数据对应替代原始数据序列中被提取的数据;另一方面,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推导占用时间标准计算公式中的权重系数,以权重系数替代传统公式中的简单算术平均数。给出数据预处理方法和确定权重系数的具体步骤,并以重庆站成都方向至到发场第2股道的接车作业占用咽喉时间实际数据处理为例,验证了所给出方法可有效减轻随机扰动对原始数据采集的不利影响,使设备占用时间标准的确定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2.
编组站到解子系统是编组站改编作业的核心,对其作业能力的准确计算是非常重要的.采用离散系统仿真模型进行分析计算,符合编组站系统复杂、作业过程多样的特征,可以综合考虑到达流分布、作业时间分布、解体方法多样、作业进路冲突、设备配置变化、固定作业时间不同等多种条件,可以准确地得到计算结果,是编组站作业能力分析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根据现代有轨电车运营组织特点,结合珠海现代有轨电车1号线首期工程上冲站(起点站)的设计实例,对车站折返能力的计算要点进行了分析。从车站的折返配线型式入手,在分析影响有轨电车车站折返能力因素的基础上,给出有轨电车折返作业过程及详细的折返作业时间计算要点,并将理论计算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提高车站折返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编组站通过能力和改编能力模拟计算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旭  谭立刚  杨浩  聂磊 《铁道学报》2002,24(5):11-15
利用计算机模拟法计算编组站通过能力和改编能力的一般方法,包括到达流的生成、编组站技术作业过程的模拟模型和车站最终能力的确定等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设计开发了编组站通过能力和改编能力模拟计算系统,并以郑州北编组站为背景,对在列车到发不均衡条件下编组站通过能力和改编能力的适应性进行模拟实验,获得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5.
在编组站设计、生产及运营管理中,对车站作业能力的准确把握是非常重要的.编组站系统复杂,作业过程多样,作业能力既取决于车站技术设备,又与车站的外部条件密切相关,要得到准确的作业能力并不容易,国内外学者和专家进行过大量研究.文章通过分析编组站的作业特征,综述编组站作业能力计算的理论和模型,探讨和论证采用计算机方法和仿真理论...  相似文献   

6.
从铁路编组站的作业流程出发,对编组站各作业过程的能力确定方法进行理论分析,根据能力匹配关系提出编组站规模的配置原则和方法。总结编组站综合自动化对编组站作业效率的提升体现,运用能力匹配原则对综合自动化编组站的配置规模进行分析和关键点评测,给出编组站综合自动化效率提升的计算方法和量化指标,对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的规划、设计、配置和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满足都市圈城际铁路公交化运营要求,需实现设计折返能力.以现状技术条件下双司机作业、单线折返为基本方案,提出基于CTCS2+ATO(中国列车运行控制系统二级结合列车自动运行)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折返间隔计算方法.研究增加折返线、优化折返作业组织对提高折返能力的效果,并进一步探讨采用两线交替折返方案及单线折返方案来实现设计折返能力的技术条件和相关数值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单折返线条件下,折返线作业时间阈值为64 s,可作为自动折返技术条件下折返线作业时间优化目标值;在双折返线交替折返条件下,折返线作业时间阈值为244 s,可按此制定自动折返技术调试期折返作业规程.  相似文献   

8.
朱五洲  魏玉兰 《科技交流》2003,33(3):106-107
我们在应用概预算软件计算工程造价之后,通常有人工复核的过程,复核各项基础数据录入是否正确,各项费用取值是否正确,以及各项结果数据是否合理。那么如何确定正确与否、合理与否呢?这就是本需要对人工智能化进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影响动车段运用场通过能力的因素有存车线数量、检查库线数量、咽喉道岔连接关系、设备布置情况和动车组作业时间等,只有当各因素之间合理匹配才能发挥最大的通过能力.通过图表分析法,即以时间、股道为坐标,按动车组作业流程、作业时间、走行路径之间的约束条件,将每套动车组的走行轨迹按时间顺序和逻辑关系铺画,形成通过能力分析表,以简单、直观、形象的方式,表述了该段的运用场通过能力、接发车能力和检查库能力及相互之间的匹配关系.  相似文献   

10.
研究基于图解法的编组站能力综合系统的设计内容,确定系统数据收集与处理方法,提出基于列流的编组站运营工作模拟分析模型.通过综合系统模拟,可用于分析不同的列流结构和编组站设备对编组站驼峰运用、牵出线调机,到发线占用及车辆停留时间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对编组站各项能力进行计算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作者论述了铁路车站技术作业过程和通过能力查定计算的要求,特点及理论模型,根据该系统的特点提出了系统目标,设计方法和系统结构,并对系统各模块的功能关系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针对榆次站现状,以车站2013年7月能力查定数据为基础,对榆次站各场(站)通过能力及其利用率进行分析,确定榆次站能力限制瓶颈,提出增加Ⅱ场9道;增加到达场、下行出发场联络线;在双推单溜情况下,加强峰尾编组能力;提高机列衔接作业质量;合理组织机车成组转场等提高榆次站能力利用率的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编组站作业特点,基于编组站综合自动化(SAM)系统的运营环境,利用SAM系统的作业过程数据,对编组站的到发线接发车能力、调车场解编能力、咽喉通过能力以及最终能力的查定计算方法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4.
站前折返虽不是目前地铁终点站常用的折返站型,但在场地受限等情况下,亦是解决列车折返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单股道的侧进直出、直进侧出折返作业以及双股道折返作业的技术过程分析,总结上述作业的折返能力计算公式,认为折返能力大小均与进路办理时间和进出站时间有关,单股道折返能力还与列车的停站时间有关,同时对上述影响因素的取值、计算等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该种折返站采用不同道岔号码的折返能力进行计算比较,对如何提升折返能力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编组站解体能力影响因素的仿真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编组站到解系统仿真属于离散事件系统仿真,是对所有有关实体状态变化过程的模拟。实体包括编组站固定设备实体、技术作业实体和临时实体。根据实体状态在编组站到解系统各项作业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实体又可以分为二元状态实体、矢量状态实体和多元状态实体等3类。可以将同类实体的状态及其他相关属性构建为行矩阵,不同类别实体之间的作业关系构建为二维矩阵,使整个编组站到解系统仿真过程用数个矩阵的循环运算表示。仿真结果表明,到达场股道数量对驼峰解体能力的发挥存在1个阈值,当低于阈值时,充分利用驼峰解体能力和提高编组站整体解体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是股道数量;到达场股道、列检组和驼峰调机的数量变化对解体能力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存在1个相对较为合理的取值范围,可以通过综合各种因素仿真确定。  相似文献   

16.
以某纵列式集运站为例,在分析其作业流程基础上,采用作业时分法、甘特图法、全日作业图法等方法对煤炭集运站到发线能力进行计算。研究结果表明,作业时分法是一种较为粗放式的计算方法,建议用于规划阶段及方案研究阶段车站到发线规模的核定;甘特图法和全日作业图法,能力计算结果更为真实可靠,在进入初步设计阶段(实质性工程设计阶段),应采用甘特图法和全日作业图法确定车站到发线规模。  相似文献   

17.
有调中转车停留时间(简称为有调中时)是反映技术站运输生产实绩的主要指标之一,同时也是《车站工作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有调中转车在车站的技术作业过程,其在站停留时间是由到达、解体、集结、编组、出发五项技术作业平均时间和待解、待发时间组成。对于这些作业时间,上海铁路局是根据1986年11月11日运输处颁发的“关于《车站工作报告》填写说明的通知”确定的。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数据是采用简便易行的近似计算方法统计的。在车流量比较正常的时候现行的计算方法统计结果与实绩误差可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18.
王云 《铁道货运》2012,30(10):25-28
榆次站四场(出发场)主要担当向太中银铁路方向的发车任务,2012年调整列车运行图后,车流量增加与车场作业能力之间矛盾更加明显,为提高出发场作业能力,在出发场现有设备条件及作业写实数据的基础上,进行车场出发能力计算,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机列衔接效率、优化车流配置、增加隔开设备和加强作业组织等措施,有效提高榆次站四场作业能力。  相似文献   

19.
编组站能力紧张的解决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静 《中国铁路》2004,(12):46-49
分析影响编组站能力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探讨如何合理确定编组站的后备能力,并且从编组站运输生产的实际出发,论述通过编组站到、解、集、编、发的各项作业设备和各种能力之间的相互协调以及其它一些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来缓解乃至消除编组站能力紧张的被动局面.  相似文献   

20.
为合理确定高速动车组列车在折返站的折返时间(简称站折时间),对进出站客流的集散过程和主要影响站折时间的控制因素进行分析,并根据现场实际调查统计数据和旅客进出站组织的合理作业流程以及作业时间序列图,提出高速动车组列车站折时间的分析计算方法。研究表明:站折时间主要受列车编组辆数、旅客人数、旅客在站台上的走行时间、车站客运通道和站台阶梯的通行能力等控制;当列车按8辆编组时,站折时间可取11min,占用到发线时间可取17min;当列车按双列重联16辆编组时,站折时间可取20min,占用到发线时间可取26min。研究结果可为高速铁路的列车运行图编制、客运站工作组织及客运站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