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稀薄燃烧技术是建立在混合气分层燃烧的基础上,分层燃烧是指在着火时刻火花塞周围分布适合于着火的浓混合气,而燃烧室其他位置为稀混合气。在气缸内如何形成适合的混合气浓度梯度分布是稀薄燃烧的关键技术。介绍稀薄燃烧方式、GDI分层稀薄燃烧、GDI滚流分层稀薄燃烧和空燃比反馈控制式稀薄燃烧技术。  相似文献   

2.
车用汽油机采用稀薄燃烧技术,能大幅度地提高燃油的经济性并改善发动机排放性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是内燃机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稀薄燃烧技术建立在混合气分层燃烧的基础上,在气缸内如何形成适合的混合气浓度梯度分布是稀薄燃烧的关键技术。介绍汽油机稀薄燃烧方式、PFI稀薄燃烧技术、GDI稀薄燃烧技术和汽油机稀薄燃烧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燃烧室挤流运动对E160C柴油机油膜-雾化燃烧方式的影响,提出了两种不同燃烧室设计方案,比较了它们在挤流强度,混合气形成及燃烧方面的差异,并通过实验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4.
柴油机由于直接把柴油喷人燃烧室,主要在较稀的空燃比下燃烧,避免了器壁淬灭和间隙淬灭现象,柴油燃烧很充分,HC、CO产生非常少.由于柴油机燃烧的最高压力和最高温度相对较低,所以NOx的排放量低.柴油机排出的HC、CO比汽油机少的多,NOx是汽油机的50%或更低.柴油机由于燃烧过程中可燃混合气在局部上的不均匀,可燃混合气过浓,燃烧极不充分,形成碳烟.柴油机碳烟的浓度比汽油机大得多.……  相似文献   

5.
车用柴油使用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车用柴油使用中常见的问题 (1)燃烧不完全和冒黑烟.因柴油中含有太多的重质芳烃、胶质和沥青质等,致使汽化燃烧速度太慢,未来得及完全燃烧而排出,造成重质芳烃含量较多,密度大的柴油燃烧不完全而冒黑烟.其原因主要是柴油滞燃期过短(发动机过热、压缩过度等)、混合气浓度局部过大(喷油及油雾分散不均匀,气流混合不充分)、或负荷太重、喷油过多、燃烧室形状不良、喷油泵或喷油器故障等.  相似文献   

6.
柴油机因其混合气形成和燃烧过程的特点,容易造成排气冒黑烟.黑烟主要是因燃料燃烧不完全而形成的.造成不完全燃烧的主要原因,除混合气形成时间短外,还包括油品质量、发动机有关状况和驾驶操作.  相似文献   

7.
汽油机稀薄燃烧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车用汽油机普遍采用电控技术,发动机性能普遍得到较大改善的今天,稀薄燃烧技术为汽油机性能的进一步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在直接喷射稀燃系统的基础上实现均质混合气压燃燃烧,这应该是汽油机稀薄燃烧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针对135系列柴油机普遍存在的燃油消耗率高,排放差的问题,开发了一种四角缩口ω紊流型燃烧室燃烧系统。在2135G型柴油机上的试验表明,在不改变原机进气系统的条件下,利用燃烧室的特殊结构在压缩行程后期可产生很强的挤流和紊流,加快了缸内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速率。缩短了扩散燃烧过程,使柴油机的燃油耗油率,烟度及NOx排放有了很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以某小型高速柴油机为例,建立不同网络尺寸的燃烧室数值模型,应用化学反应动力学燃烧模型,对比研究不同网格尺寸对燃烧模拟的影响,并利用中等网格尺寸的燃烧室模型研究标准k-ε、ζ-f、RSM-SSG 3种湍流模型对燃烧计算的影响。研究发现:网格尺寸和湍流模型对燃烧中的宏观参数影响不明显。3种网格尺寸模型计算得到的CO和C_2H_4的空间分布在微观上存在明显差别,网格越精细,不完全燃烧产物在油束前锋的火焰中心处越集中;3种湍流模型计算得到的CO和C_2H_4的空间分布形态相似,但浓度的时空分布存在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10.
建立GDI汽油机缸内三维仿真模型,通过定容弹试验及发动机台架试验对喷雾、燃烧模型进行验证,模拟分析了2 000 r/min全负荷工况下单次、二次及三次喷油策略下喷雾及燃烧过程。结果表明:多次喷油策略有利于燃油蒸发,与单次喷油策略相比,二次和三次喷油策略燃油蒸发量分别提高15.6%及19.5%;单次喷油策略在点火时刻形成均质混合气,二次及三次喷油策略则在点火时刻形成火花塞附近较浓而其他区域较稀的分层混合气;与单次喷油策略相比,二次喷油策略缸压峰值得到了较大的提升,采用三次喷油策略后缸压峰值进一步增大,比单次喷油策略高0.73 MPa;二次喷油策略具备较短的火焰发展期,快速燃烧期较长,三次喷油策略火焰发展期和快速燃烧期均较短,具备更好的燃烧特性;与单次喷油策略相比,二次喷油策略与三次喷油策略均提高指示热效率,指示热效率分别提高0.4%和5.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