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栈桥上轨道连接道岔的种类,结合烟大轮渡工程情况,重点研究栈桥上轨道分别以普通道岔、转动短轨、滑动道岔连接时的平面布置方案,分析各方案优缺点,根据轮渡作业特点推荐滑动道岔连接方案。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烟大铁路轮渡栈桥工程,阐述了铁路栈桥五开道岔钢轨转辙器的结构体系布置和功能概况,蘑点介绍了栈桥五开道岔钢轨转辙器的结构型式设计和制造安装方法。  相似文献   

3.
铁路栈桥是跨海铁路轮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烟大轮渡铁路栈桥的设计和施工中,采用"两桥一坡"自动调节,"一对五"滑动道岔,液压蓄能器代替平衡重技术,全焊下承式、梯形平面、正交异型板钢梁,液压电气控制和机械联结支承等新技术;采用厚板焊接和热处理、轨道用钢与桥梁用钢的焊接、栈桥整体拼装精度控制、钢梁架设安装和钢桥面冷拌铺装等新工艺.这些新技术和新工艺可为今后修建其他铁路栈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我国早年的铁路轮渡有关技术已不适应现状铁路发展及运输的需要,国外铁路轮渡由于其机车、车辆、道岔及有关技术条件与我国相差较大,也不能照搬到烟大铁路轮渡设计及施工中。所以,系统的研究适合烟大铁路轮渡工程特点的有关问题是十分必要的,对指导铁路轮渡技术设计、规范设计方法及为建设施工和实际运营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方法:对适合我国机车、车辆及作业特点的铁路轮渡有关问题进行调查、考察,计算机图解检查和理论分析、计算、模拟试验,通过科学研究,得出正确结论。 研究结论:研究解决了烟大轮渡工程站型、作业方式、能力计算方法、栈桥最大坡度、栈桥轨道等问题。汲取多项世界先进技术,在渡轮动力推进系统、人行栈桥设计、栈桥轨道结构等方面创造了我国铁路轮渡“四个第一”。烟大铁路轮渡的研究设计成果通过了国家主管部门的审查,大部分应用于本工程建设中,部分成果纳入了《铁路工业站、港湾站设计规范》及《铁路站场及枢纽设计技术手册》中。  相似文献   

5.
烟大铁路轮渡栈桥是国内首座双孔联动的铁路栈桥,在陆地、栈桥、渡船相互之间的连接部位均设有各种各样的连接支承,针对烟大铁路轮渡栈桥工程,阐述铁路栈桥各类连接支座体系的布置和功能概况,重点介绍栈桥支座的结构型式设计和安装方案。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粤海铁路通道的概况以及建设的背景,阐述了粤海铁路通道建设的必要性,指出建设跨海铁路对社会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粤海铁路通道建设中,湛海铁路和海南西环铁路都是常规铁路,没有技术难题,主要技术问题集中在跨海轮渡上,本文介绍了跨海轮渡系统的组成、关键技术及其解决方案,并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跨海轮渡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7.
烟大轮渡铁路栈桥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铁路轮渡建港海域年最大潮差均接近3.0 m,受桥体最大单跨结构长度所限,栈桥必须由多跨桥体构成。根据渡船艉部极限高程确定桥长的多跨栈桥结构,在取送车过程中始终保持其几何直线形态,可以避免目前多跨栈桥因受栈桥结构限制,中断作业进行中间调桥的情况发生,从而显著地提高铁路轮渡取送车作业效率,而实现上述设想的技术关键在于必须使栈桥结构、连接和支座等均具有动态调节适应性。在分析粤海铁路轮渡栈桥结构存在不足的基础上,提出烟大轮渡铁路栈桥结构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8.
铁路栈桥是烟大轮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栈桥升降控制系统是铁路栈桥的技术核心所在。在广泛吸收国内外铁路栈桥升降控制技术的基础上,烟大轮渡铁路栈桥升降控制系统突破传统的多跨栈桥控制过程设计理念,在国内外同类型栈桥工程中首次采用多跨栈桥无坡度代数差连续调节以及液压平衡方式取代重物平衡方式以减小压船载荷等关键技术,使铁路栈桥调节控制技术更趋完善,为我国今后同类型工程项目建设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9.
中国铁路轮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具有较多的河流,较长的海岸线,较大的海峡。为了解决铁路跨江、过海的问题,铁路轮渡在中国应运而生。中国铁路轮渡有着七十多年的历史,在长江上先后建成了四条铁路轮渡,在琼州海峡上建成了一条跨海铁路轮渡,正在建设另一条跨海的烟大铁路轮渡。迄今为止,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同时拥有内河和跨海铁路轮渡的国家之一。不仅如此,无论工程建设还是运营管理,中国铁路轮渡均具有自己的特色,并且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0.
铁路轮渡是沿河(海)岸线或跨海的长距离"水(海)铁路"运输,在海岸线长、沿海水域辽阔的国家,利用"海上铁路"轮渡开展跨海、跨国的国际联运。烟大铁路轮渡项目集铁路、港口、海上安监、渡船四项工程于一体,是具有多专业技术的系统工程。通过国内外广泛调查研究,其操作性能为安全航行提供可靠保障。烟大铁路轮渡完善了路网结构,开辟了东北地区到山东省及东部沿海地区的最短径路,形成一条新的铁路入关通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