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山区河流码头陆域开挖形成高30~50 m顺层岩质边坡的加固处理问题,根据加固设计方案中格构锚索和抗滑桩的排间距,采用Geo-slope软件,在摩根斯坦-普拉斯法的基础上,建立顺层岩质高边坡加固计算模型,计算多组不同排间距不同工况下的边坡稳定安全系数,从而选定经济安全的边坡加固组合方案。结果表明,格构锚索与抗滑桩加固对边坡整体安全系数的影响大小取决于支护结构在整个滑面上产生抗力的大小。  相似文献   

2.
溶洞洞穴的存在易造成隧道围岩塌陷压垮二衬或悬空造成开裂等病害,给隧道施工、运营安全造成威胁。针对古石背隧道施工在隧道拱顶、侧面、拱脚、仰拱底部等位置出现岩溶洞穴的情况,根据溶洞对隧道不同影响和施工条件,采用了清除充填物、回填片石夯实或砼、注浆加固填充物、钢筋砼护拱、钢筋砼板跨越、封闭地表塌陷、疏排地表水等综合治理措施,施工结果表明治理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曾家湾滑坡的变形破坏特点,针对该反倾边坡强风化层厚、滑面长、具有次生滑动面的大型复杂滑坡体,提出预应力锚索锚固、抗滑挡墙和抗滑桩支挡的综合治理措施以及地表排水、坡面绿化等非支挡措施,采用分级支档、分段分期实施,取得了良好的加固效果。  相似文献   

4.
以公路路基边坡滑坡为实例,对存在多层滑动面的大型中层滑坡采用深层位移监测手段等勘察方法,准确获取了滑动面位置,为此类勘察及治理难度较大滑坡的治理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运用分段治理的主要思路,主要采用了抬高路基反压、路基右侧设置支挡、滑坡中部采用抗滑桩支挡、加强地表及滑坡体内排水等多种综合治理措施,达到了很好的治理效果,做到了合理节约投资,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5.
结合广州地铁14号线土压平衡盾构施工实例,提出富水砂层土压平衡盾构隧道下穿密集建筑群加固方案,综合考虑方案实施可行性、技术难易程度、工期及造价等因素,优选出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MJS桩隔离加固方案。实践表明,采用MJS桩隔离加固密集建筑群,有效降低了双线盾构隧道掘进过程中产生的地基沉降。  相似文献   

6.
针对软土地层中双排钢板桩支护结构变形过大的问题,以某船厂基坑为依托,通过现场测试数据分析、理论计算及数值模拟等手段研究双排钢板桩在软土地层中的变形特性,分析变形过大的原因。采用极限状态识别和临界状态参数反演的方式,提出根据现场数据进行回填反压应急处理的方法以及采用大排距双排灌注桩进行加固的措施。结果表明,提出的应急处理方法和加固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双排钢板桩围堰在软土基坑中变形往往较大,进入临界状态后将迅速产生较大的变形,应采取有效的坑内加固措施,避免超挖。  相似文献   

7.
本文依托北京地铁17号线地铁隧道工程,通过建立数值计算模型,分析不同加固方案下,盾构隧道下穿既有铁路框构桥引起的该区段地表变形规律以及对既有桥梁的影响,为同种地层条件下的盾构下穿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结果表明:盾构掘进过程中,随着掌子面的推进,隧道顶地表沉降逐渐增大并趋于稳定;仅采取同步注浆加固方案时,地表及铁路框构桥的变形远远大于同期采用同步注浆和二次深孔注浆的方案,因此采取注浆加固措施可以有效减小盾构掘进对周围地层的扰动,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结合在建工程太佳高速公路老龙山隧道施工情况,通过对黄土隧道支护结构的分析,提出了锚杆在黄土隧道中的功效、钢支撑与格栅的用途、超前支护在黄土隧道中的注浆效果、仰拱地表加固对湿陷性黄土隧道的必要性,经济、有效地解决了施工中出现的沉降与变形问题,分析结果为支护系统的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家高等级公路建设水平发展越来越快,作为高等级公路重要的建筑物,隧道建设水平也得到极大提高。在建设过程中,隧道方案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穿越复杂的地质情况。文章以揭惠高速小北山一号隧道为例,介绍了隧道下穿水库段设计方案,采取帷幕注浆预加固措施,加强结构设计并给出详细的设计参数。研究表明,设计方案安全可行,可为隧道下穿水库段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目前,国家对土坝防渗加固工程给予高度的重视,土坝施工不仅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因此,相关部门一定要采取措施加强土坝的防渗加固。在我国,一些中小型的土坝防渗加固工作需要大量的施工成本,施工周期长、难度大,因此,土坝的防渗加固工作也成为土坝施工中的难点。套井回填技术的使用可以更好的加固土坝,保证土坝的质量。本文主要阐述了套井回填在土坝防渗加固中的技术要求,套井回填在土坝防渗加固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套井回填在土坝防渗加固中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1.
埋入式抗滑桩在三峡库区斜坡码头岸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三峡库区大水位差斜坡码头岸坡的自身特点和埋人式抗滑桩的使用条件,提出应用埋入式抗滑桩加固码头岸坡的方案。在合理简化桩前岩土抗力与桩后滑坡推力的前提下,对码头岸坡埋人式抗滑桩进行内力计算分析。以实际工程为例,从桩身内力大小、分布和位移3方面与边坡处治中常用的锚索抗滑桩进行比较,并从经济性、耐久性和施工难易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埋人式抗滑桩在此类码头岸坡加固中具有较好的合理性和优越性,可供该类码头设计与加固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山岭隧道施工过程中,由于山体冲沟较发育,地表层峦叠嶂,隧道往往会遇到浅埋软弱围岩段,施工进度慢,技术要求高。当隧道开挖至浅埋段时,如果提前采取措施不当,则很容易出现掌子面塌落和地表明显沉降现象,严重的威胁了隧道施工安全。以福土龙隧道左幅出口浅埋段为工程研究背景,结合隧道实际工程地质概况,应用监控量测与地质超前预报技术,对隧道开挖至浅埋段位移变化与掌子面围岩特性进行动态监测和综合分析,指导现场施工采取经济可靠加固预防措施,确保隧道安全通过浅埋段。  相似文献   

13.
对于软土地基斜坡堤,排水固结、反压平台和加筋层等措施已成为解决整体稳定问题的有效方法。平湖九龙山西沙湾景观配套二期工程的海堤位于软土地基上,堤身高度大,且堤前存在1∶3.5的陡坡,不具备采用反压平台的条件,而完全采用排水固结和加筋层措施,不能经济地解决整体稳定性问题。在堤前增设抗滑桩,有效而经济地解决了整体稳定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结合某高速公路隧道工程实例,以隧道进出口拱形明洞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明洞各典型截面在不同回填坡率、不同回填厚度下的内力变化规律及差异,并以拱顶截面安全系数为标准分析总结了各回填坡率下最大回填土厚度。计算结果具有一定普遍性。无特殊构造要求的明洞结构,洞室形状尺寸与该工程类似的均可根据洞顶回填坡率确定最大回填土厚度。  相似文献   

15.
沿海低地工程强夯加固软土地基的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践证明强夯是一种行之有效地基处理方法,但在软土地区许多成功的实例不同于常规的强夯压密,它是在软土表部回填厚层粗碎屑物质,并经强夯形成一层“硬壳”,在工程荷载作用时起应力扩散和屏蔽作用,虽然软土地基本身的加固效果甚微,但场地承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6.
南水北调工程下穿五棵松车站近接施工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水北调工程计划采用暗挖法在五棵松地铁车站下方修筑两条输水隧道。由于输水隧道与地铁车站距离较近,并且穿越地层的围岩等级较差,因此需要采用数值分析的方法预测下穿隧道施工对五棵松车站的影响。通过有限元模拟施工过程发现,按原设计的施工方法将会导致地表下沉量和轨道下沉量超限。通过对地表位移和车站顶、底板位移随开挖过程变化规律的分析发现,需要对输水隧道扩大段、注浆通道和下穿隧道周围的土体进行注浆加固,才能确保地表和轨道位移不超过规范所规定的限值。并提出为了降低施工过程中,地铁车站两侧因不均匀沉降而产生的扭矩,需要在车站两侧采用对称施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某铁路桥桥墩开裂的原因,提出了对深度超过桥墩钢筋保护层厚度的裂缝.先采用深层压浆,再对表面开槽。并采用加固型混凝土进行置换的加固设计方案,并采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11.0对该桥20号墩的加固设计进行了有限元模拟分析。  相似文献   

18.
采用振冲法处理粉细砂地基时,施工工艺及施工参数对最终的地基处理效果有着显著的影响。针对南美秘鲁某港口工程干燥松散粉细砂进行不同施工参数的现场振冲试验,采用标准贯入试验比较干燥松散粉细砂在振冲密实前、后不同位置处的密实程度变化情况。在加固干燥松散粉细砂时, 传统振冲工艺出现顶部欠密实的问题,分析其缺陷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局部堆填,及时回填,减小水压,分层反插”的工艺改进措施,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振冲施工工艺可有效加固松散回填粉细砂。  相似文献   

19.
结合洋山四期工程实例,对回填层(砂土)分阶段检测的成果资料进行分析、比对,研究回填层在堆载预压作用下的物理力学性质变化规律。通过对不同预压荷载及不同时间点回填层的密实度、强度以及变形特性的检测,揭示其随荷载、时间的变化规律,为判别回填层需加固的范围、深度及确定回填层的地基加固工艺提供技术参考。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荷载的增加和堆载时间的增长,回填层的工程地质性质得到明显改善,且效果比利用自重固结的回填层更明显。  相似文献   

20.
本文应用地质雷达对笔架山河暗渠进行了检测分析,找出了地表塌陷隐患的位置与分布,随后采用袖阀压密注浆技术对土体松散、隐伏空洞等地表塌陷隐患进行处理,证明了在密集建成区采用压密注浆方式对城市暗渠进行除险加固,既方便施工,又能够达到工程要求,是一种可靠的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