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汽车的内部环境反射是一个整车架构性的问题,在车辆的前期开发过程中就要考虑总布置、造型以及车内饰件的颜色等对汽车内部环境反射影响。文章对于汽车内部环境反射的种类,形成的机理、区域、评估标准以及危害性做了重点介绍。  相似文献   

2.
自2008年国家启动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以来,再制造产业发展并不顺利,在诸多方面困难和机遇并存.本文从政策法规、市场环境两方面分析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所面临的发展环境.对发展环境的全面系统认识,有利于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发挥和利用内部优势和外部机会:克服或转化内部劣势和外部威胁,进行观念、技术、管理体系和营销等多维度创新,推动再制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上接2002年第12期) 5我国汽车企业重组的内部支撑环境--内部动因 汽车产业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产业,从汽车产业的内部支撑环境来看,研发、制造、采购、销售等各供应链环节都具有资金密集型的特征.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汽车企业内部各生产环节的资金密集度远远超过以往的规模,汽车生产成本上涨的压力体现在产业供应链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4.
周洁  白杉 《重型汽车》2003,(1):28-29
1车灯的分类 汽车照明光源种类繁多,作为汽车外装照明灯,首先是汽车前照灯(head lamp)、雾灯、车辐灯和转弯时用于弧线照明的曲线灯以及方向指示灯.汽车后部有刹车灯(Stop lamp)、方向指示灯、与前照灯同时燃点以在夜间显示车辆存在的尾灯、在停车场易于找到的有溯源反射特性的反光镜、倒车灯以及车牌照明灯等.  相似文献   

5.
在汽车业务方面,捷普拥有专业而丰富的经验,产品也从汽车内部到外部均有涉及.捷普的汽车产品分为5大类:导航和驾驶信息、车载娱乐和通讯、车身控制(乘客舒适和保安系统)、汽车照明产品解决方案以及发动机、底盘和安全设备.  相似文献   

6.
最近.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奇瑞和吉利,开始推行事业部制.本文从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两方面的变化论述了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实施事业部制改革的必要性,并且分析了其进行事业部制改革所要具备的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7.
汽车前照灯光品质是衡量汽车照明系统安全性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商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软件Star-CCM+对汽车前照灯内部的流动情况、热力学特性以及起雾/除雾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表明,雾层厚度与分布主要与湿度、流动条件以及换热条件相关.探索了完整的大灯起雾仿真...  相似文献   

8.
日本尼桑汽车公司推出一种新型的车用玻璃。该种玻璃首次一体集三种不同的功能:减少传入车身内部的热量;自行去雾;用作收音机的接收天线。一种透明传导薄膜被置于叠层玻璃中间,其反射阳光中红外线的能力是汽车常用玻璃的三  相似文献   

9.
1 概述 汽车内部是汽车与人体直接联系的部分,所以车身内饰造型设计必须以适应人的需要为出发点。由于微型轿车在总布咒方面的限制.对内饰造型的要求更高,应注重创造一个简洁、整体、协调的乘坐与驾驶环境。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推动以及企业电动化战略的调整,目前企业内部大量的人员急需取得新能源汽车电工操作资质,而新能源汽车车载充电系统的电击危险性分析是新能源电工资质培训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本文根据企业实际车型参数,结合资质培训内容,综述了新能源汽车车载充电系统的危险性因素以及相应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1.
沥青混合料是多级多相颗粒性材料,其复杂的颗粒特征、界面效应和迁移行为决定了离析特性、压实效果与力学响应。为了解析沥青混合料的微细观作用机理,为混合料组成优化设计、施工控制及性能预测提供理论基础,进而提升沥青路面的耐久性,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在矿料-沥青体系的研究成果,并将摊铺、压实、服役阶段的沥青混合料分别看作不同状态及迁移自由度的矿料-沥青体系。首先,针对矿料体系的颗粒特性,分析了颗粒几何形态以及尺寸效应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给出了多级矿料复合几何特征表征方法。其次,针对松散态的矿料-沥青体系,梳理了矿料颗粒体系的接触摩擦特性、界面交互作用等细观特征,介绍了沥青混合料的离析行为评价方法,分析了颗粒迁移行为对离析倾向的影响,并讨论了离析形成机理;针对沥青混合料的压实过程,描述了动态压实特性与颗粒的迁移行为,分析了矿料几何特征、矿料-沥青界面效应对颗粒迁移行为的影响,从内部颗粒迁移角度讨论了沥青混合料的压实过程;针对压实成型的沥青混合料,介绍了矿料-沥青体系的颗粒迁移行为,并分析了颗粒微迁移特性对沥青混合料力学强度的影响。最后,将运输摊铺过程的松散态、压实过程中的错动态、服役过程中的成型态...  相似文献   

12.
借鉴美国自动公路系统(Automated Highway Systems,AHS)技术框架,系统回顾了初级应用、通信技术、绿色能源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等不同因素驱动下智能公路的概念演化、技术发展和未来变革。根据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在AHS的研究基础上延伸和扩展了智能公路的概念和技术框架,提出了未来智能公路系统的演化方向以及包含信息管理层、网络通信层和感应控制层的智能公路体系架构。同时,瞄准当前主流技术和未来科技发展方向,总结了泛在无线通信、高精度定位与导航、车辆队列控制、无线充电、道路智能材料、道路主动安全控制、面向出行即服务的车路信息交互、基于基础设施的智能决策规划等驱动智能公路快速发展的新兴技术研究现状,并基于这8项关键技术的自身发展特点,提出了未来智能公路技术应用和推广的建议措施;分析了车路协同一体化、智能平行系统、人工智能、交通信息安全、自动驾驶等新兴技术将对未来智能公路发展带来的冲击和影响;系统性地预测了智能公路技术的商业化推广路线以及未来智能公路的应用将进一步降低自动驾驶的技术设备成本,为自动驾驶提供了一个更安全、更稳定和高效的交通环境。研究成果将对当前和未来智能公路的技术研发和工程应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强风沙、地震、泥石流等恶劣环境严重威胁列车的安全运行,研究和防治铁路自然灾害、确保列车安全运行、保障运输安全畅通已成为铁路科研的重大任务。为了避免恶劣环境导致列车脱轨和倾覆事故发生,针对恶劣环境下铁路行车安全性问题,综述了不同环境下列车脱轨机理和动力学特性、环境测量系统、调度系统、预警系统、控制系统、试验验证、防灾措施等关键环节的研究进展。总结了铁路恶劣环境的分类及特点,分析了不同恶劣环境对列车安全运行关键环节的影响,归纳了不同恶劣环境、路况和车型条件下车辆动力学特性及安全性能指标。梳理了复杂恶劣环境下的铁路行车安全控制方法和措施(如实施限速或紧急停车、道岔及受电弓除冰雪装置、挡风墙或风屏障、铁路监测预警与行车指挥系统等),及在实施相应控制方法和措施的过程中所采取的研究方法(如理论分析、数值计算、风洞试验、在线实车试验等)。展望了恶劣环境下铁路列车安全运行研究的重点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UHPC)柱中配箍率和钢纤维掺量对抗震性能的影响,对不同配箍率(0%、0.25%和0.5%)与钢纤维体积掺量(0%、1%和2%)的5根超高性能混凝土足尺柱试件进行了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分析了配箍率和钢纤维掺量对超高性能混凝土柱耗能能力、自复位能力、强度退化性能、刚度退化性能以及弯矩曲率关系的影响规律。基于对超高性能混凝土柱构件性能、箍筋应变以及等效侧向约束力的分析,提出钢纤维体积掺量与配箍率的等效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①配箍率对正截面破坏超高性能混凝土柱的延性、耗能能力以及自复位能力均有影响,当配箍率从0%提高到0.5%时,柱试件的延性系数提高15%,耗能能力提高55%,自复位能力提高32%;②钢纤维体积掺量对超高性能混凝土柱破坏形态的影响显著,随着钢纤维体积掺量的增加,混凝土的压碎剥落现象得到明显改善,延缓了受压钢筋屈曲现象的发生,从而提高了柱的延性,当钢纤维体积掺量从0%提高到2%时,柱试件的延性系数提高45%,耗能能力提高142%,自复位能力提高42%;③对于正截面破坏的受压构件而言,采用钢纤维代替箍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对于所研究的超高性能混凝土柱而言,2%的钢纤维体积掺量可等效于0.51%的配箍率。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钢-UHPC组合结构与普通钢-混组合结构中PBL剪力键力学性能的差异性,通过推出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展开详细研究。首先,对9个UHPC试件和9个普通混凝土试件进行推出试验,根据2种混凝土试件中PBL剪力键的破坏形态、荷载-滑移曲线及应变分布规律揭示其失效机制及力学性能的差异,分析贯穿钢筋直径和钢板开孔数对PBL剪力键力学性能的影响;然后,采用试验结果验证的有限元模型开展参数分析,详细探讨UHPC强度、钢板开孔孔径、贯穿钢筋屈服强度和钢板厚度对PBL剪力键极限抗剪承载力的影响;最后,基于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结果,提出考虑钢纤维的PBL剪力键极限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结果表明:受钢纤维的影响,UHPC的裂缝发展受到限制,且较普通混凝土裂缝数量少、宽度小;UHPC试件中贯穿钢筋发生明显屈服,以剪切破坏为主;单孔PBL剪力键的极限抗剪承载力主要取决于贯穿钢筋直径,而受混凝土强度影响较小;多孔PBL剪力键的极限抗剪承载力主要取决于贯穿钢筋直径和混凝土强度;与普通混凝土试件相比,UHPC试件的抗剪刚度提升了2~3倍,双孔剪力键极限抗剪承载力约提高41%,三孔约提高56%;钢板开孔孔径、...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大断面隧道软弱围岩控制难题及人力施工效率低、安全性差的问题,结合约束混凝土支护研究成果,研发拱架智能安装系列设备、装配式约束混凝土拱架(FCC拱架)及相应的配套装置,形成大断面隧道装配式约束混凝土施工体系。开展FCC拱架机械施工过程力学模拟试验,对拱架机械施工过程中的变形及受力进行实时监测,明确拱架机械施工过程力学特性,提出增设肩部节点区抗弯护板的加强措施,进行装配式约束混凝土支护机械化施工现场试验,分别对隧道围岩收敛变形、围岩与初支接触压力、加强后的拱架内力分布特征与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FCC拱架自重及机械施工双重影响下,拱架肩部节点区变形产生突变,发生明显的应力集中,为受力变形关键部位;加强后的FCC拱架现场举升安装过程中未见有明显的变形;现场试验段围岩偏压现象明显;上台阶围岩变形及受力呈现三阶段波动增长,以拱顶及拱肩部位波动最为强烈;拱架受力整体呈现"上大下小"的特点,最大应力值出现在拱顶外侧,其次左拱肩部位;机械化施工能够有效提高施工效率及装配化水平,保障施工安全可靠,有效控制大断面隧道围岩变形,可为类似工程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为保证雨天环境下高速公路行驶安全,降低道路整体运行风险,结合雨天风险特征,开展考虑运行风险的雨天可变限速研究。首先应用随机森林模型,标定雨天环境下高速公路动静态风险因素的特征重要度,并结合熵值理论,建立高速公路风险模型、计算风险系数、划分风险等级;之后,以空域自适应算法中可变限速推演变化规律为基础,考虑大、小型车的行驶特征,结合预期风险、雨天停车视距、水膜厚度等因素,优化可变限速模型,细化大、小型车辆的初始控制值,进而提出不同降雨强度、不同能见度下的可变限速推荐值;在此基础上,利用驾驶模拟实景仿真系统、心理生理检测设备、微观交通流仿真软件,开展可变限速系统控制值合理性及驾驶人行车适应性与交通流运行状态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能见度降低和降雨量增大,在可变限速控制下,驾驶人呈现出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心理紧张度降低的状态,其平均心率、心率变异性高频值、心率变异性低频值、心率变异性差异值分别由74.13、0.121、0.643、2.37变为78.23、0.192、0.567、2.01,驾驶人对限速方案的适应性良好;同时,可变限速可保证道路整体通行效率,不会造成交通流风险震动,在小型车、大型车限速分别为80、60 km·h-1和小型车限速60 km·h-1、大型车禁止驶入场景下,碰撞时间均值、中值大于未限速场景,各车道的行车安全性均能得到保障;提出的雨天可变限速控制方法合理,且具有一定工程适应性,能为异常天气高速公路宏观车流主动防控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为分析影响山区公路小半径路段典型事故的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及其异质性效应,基于某山区双车道公路1 067起交通事故数据,从驾驶员、车辆、道路和环境4个方面选取15个潜在特征变量,采用二项Logit模型和随机参数二项Logit模型,分别构建小半径弯道路段上追尾碰撞、正面碰撞和侧面碰撞3类典型事故的严重度分析模型,分析3类典型事故严重度的显著影响因素,并采用边际弹性系数量化分析影响因素的作用强度。结果表明,小半径弯道路段上不同形态事故的严重度影响因素存在明显差异:①追尾碰撞严重度的显著影响因素依次为摩托车、夜间、弯道转角、驾驶员年龄、季节,摩托车和冬季分别是服从(2.716.1.5642)和(-1.495,2.1162)正态分布的异质性影响因素,导致发生伤亡事故的概率为95.72%和23.58%;②正面碰撞严重度的显著影响因素依次为货车、摩托车、驾驶员超车、弯道转角和弯道长度,货车导致其伤亡事故概率增加108.8%,摩托车和弯道长度分别是服从(6.941,9.9012)和(-0.004,0.0032)正态分布的异质性影响因素,导致发生伤亡事故的概率为76.11%和9.18%;③侧面碰撞严重度的显著影响因素依次为摩托车、驾驶员年龄及弯道有接入口,摩托车和接入口分别是服从(5.211,5.1112)和(-1.408,2.1462)正态分布的异质性影响因素,导致发生伤亡事故的概率为88.87%和25.47%。④与传统二项Logit模型相比,追尾碰撞、正面碰撞和侧面碰撞的随机参数二项Logit模型的拟合优度分别提高了2.85%,4.15%,6.76%,且定量捕捉了异质性影响因素,更适用于事故严重度的精细化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混杂纤维混凝土螺栓剪力键的极限承载力、滑移特性及破坏模式,设计3组10个推出试件进行试验研究,分析纤维、螺栓直径、螺栓孔径比等对混杂纤维混凝土螺栓剪力键的承载力、螺栓拉力、破坏模式及荷载-滑移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增大螺栓直径,可以明显提高螺栓剪力键的承载力,其中Φ22直径螺栓较Φ16,Φ19的螺栓的承载力分别提高了1.83倍、1.39倍;孔径比越小,螺栓剪力键的承载力和初始刚度越大,极限滑移量明显增加;随着混凝土强度降低,螺栓剪力键极限承载力和初始刚度明显降低,滑移量则有所增加;掺入纤维后可以提高螺栓剪力键的承载力和初始刚度,对极限滑移量改善不明显;钢混界面黏结力提高后,剪力键的初始刚度有所增加,承载力和滑移量则明显减少。最后,在试验结果的基础上,通过拟合方法提出了钢-混杂纤维混凝土螺栓剪力键承载力计算公式和荷载-滑移曲线公式,为其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