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了非满载液罐汽车制动时,液体货物质心位置变化对汽车制动稳定性的影响,文中通过制动时受力分析,建立了数学模型,分析了研究主要结构和使用参数对同步附着系数和前、后轮抱死间隔时间的影响。研究发现,罐中安装横向隔板对汽车的制动稳定性有明显改善作用,并通过道路试验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2.
制动防抱死系统简称ABS。又称防锁死驻车系统。车辆制动时,车轮的制动力与地面附着系数有关。当车轮处于半滑动半滚动状态时,地面的附着系数最大,制动力较大,侧向稳定性也较好。当车轮完全抱死时,地面附着力有所下降,汽车的侧向稳定性为零.极易出现侧滑和甩尾现象,造成事故。  相似文献   

3.
现代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要求汽车具有更高的动力性能,良好的转向和制动性能。以汽车制动为例,以前人们的概念是要求汽车“刹死”,也就是车轮抱死,凭路面上拖出印迹长短以衡量汽车制动系统的工作是否正常。图1为试验所得的轮胎附着系数与滑移的关系。其中侧向附着系数是研究制动时侧向稳定性的有关参数,可以明显看出,车轮完全抱死后,侧向附着系数就下降到0,  相似文献   

4.
黄金鹏 《北京汽车》2012,(1):31-32,46
汽车在制动过程中,为保证汽车具有足够的制动强度,ECE-R13对制动强度与道路附着系数关系提出了明确规定,汽车制动力分配系数选择应在此规定范围内。汽车前、后轴车轮分别抱死为汽车制动强度达到极限值的下临界值,将计算得到的抱死状态时的制动强度与附着系数函数图与规定图线相比较,就可以快速得到制动力分配比的取值范围。  相似文献   

5.
液罐汽车横向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液罐车非满载工况下在水平道路上转弯行驶以及在侧坡道路上直线行驶和转弯行驶时的液体质心坐标和横向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水平道路上转弯行驶时,质心的转移及侧倾程度主要与转弯半径,车速等有关;在侧坡道路上直线行驶时,质心的转移及侧倾程度主要与坡道的角度有关,在侧坡上转弯行驶时,质心的转移及侧倾程度除与侧坡角度有关外,还与转弯半径和车速等有关。为了减少液体质心的转移对汽车横向稳定性的影响,可在罐内增加纵向隔板,来抑制液体质心的转移。  相似文献   

6.
633X微型车制动稳定性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某厂生产的633X微型车制动侧滑稳定性问题,从整车与制动器的匹配上进行理论计算分析。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该车型整车质心纵向分配极不合理,同步附着系数偏小,制动临界减速度低,制动效能不高,而前后制动器给出的制动力分配比又不能满足整车高制动力分配比的要求,从而导致制动时后轮先抱死出现严重的侧滑甩尾现象。  相似文献   

7.
包尔慨 《驾驶园》2007,(8):42-43
汽车在滑溜的路面上(附着系数小)以较高速度行驶, 对传统制动系的汽车而言, 当紧急制动时或当制动器制动力大于地面附着力时, 车轮会抱死,容易出现侧滑、 甩尾和失去转向能力. 下面分析当后轮抱死和前轮抱死时汽车的运动状态.  相似文献   

8.
当前,无论在军用汽车还是在民用车辆上,大量使用了ABS技术,可是在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出现之前,汽车所用的都是开环制动系统。其特点是制动器制动力矩的大小仅与驾驶员的操纵力、制动力的分配调节以及制动器的尺寸和型式有关。由于没有车轮运动状态的反馈信号,无法测知制动过程中车轮的速度和抱死情况,汽车就不可能据此调节轮缸或气室制动压力的大小。因此在紧急制动时,不可避免地出现车轮在地面上抱死拖滑的现象。当车轮抱死时,地面的侧向附着性能很差,所能提供的侧向附着力很小,汽车在受到任何微小外力的作用下就会出现方向失稳的问题,极易发生交通事故。在潮湿路面或冰雪路面上制动时,这种方向失稳的现象会更加严重。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的出现,从根本上解决了汽车在制动过程中的车轮抱死问题,可使汽车在制动时维持方向稳定性和缩短制动距离,有效提高行车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讨论了汽车制动性能的评价方法,提出应以车轮抱死之前所能达到的最大制动减速度、制动距离和附着系数利用率等作为制动性能的评价指标,并用以比较各轴的最大制动强度,预测先抱死的车轮。设计了程序框图,并以 EQ140型汽车为例进行了计算。  相似文献   

10.
张国辉 《汽车与配件》1990,(7):16-19,32
行驶中车辆制动时的理想工况是前、后各车轮能达到同步制动,即全部车轮同时抱死,使车辆的总制动力F_f和减速度a达到其最大值,制动距离最短,制动因数Z高.但F_f和a值系随轮胎——道路的附着系数Φ值而变,实际上无法找到一个能满足可在各种不同路面上,使全部车轮皆能实现同步抱死的理想方案.然而也确实存在着一种有一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