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石家庄地铁3号线东里站轨排井段深基坑施工为研究背景,运用FLAC3D软件对桩锚混合围护结构体系在深基坑中的受力演化规律进行模拟研究。从受力方面对桩锚混合围护结构在深基坑应用中的演化规律进行定量分析,发现支护体系受力随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进一步对桩锚围护结构中的锚索轴力损失机理进行探究,得到入射角度在5°~30°范围内轴力损失较小,增加预加轴力和自由段长度均可适当增加锚索自由段轴力;通过对补偿张拉和超张拉两种锚索预应力补偿措施进行分析,确定最佳锚索预应力补偿措施。  相似文献   

2.
根据海南东环铁路美兰机场明挖隧道施工要求,拟定了监测方案,通过监测获得了围护结构变形与内力变化的一些规律,主要包括桩身最大变形及位置、锚索拉力突变、钢支撑轴力变化等,对基坑围护结构设计及施工参数选择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本文以重庆市土岩组合地层中某地铁车站深基坑工程变形控制为例,对基坑变形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变形控制措施,进一步通过计算分析,得出基坑桩锚柔性支护体系在控制基坑大变形时的缺点,并明确桩锚撑组合支护体系的优势。研究结论:(1)基坑变形过大的原因可分为内因与外因两大类,其中地层软弱分界面倾向基坑侧、降雨导致分界面地层强度参数降低以及锚杆柔性支护体系控制变形能力较弱是基坑变形超限的内因,施工爆破、地表塔吊超载是基坑变形超限的外因;(2)基坑失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变形超限,而非围护结构强度破坏,实际工程中应加强变形监测与动态反馈;(3)桩锚体系下,锚杆作为一种柔性支撑结构对控制变形的继续发展作用有限,桩锚撑组合支护体系可有效地将原锚杆承担的荷载转移至内支撑,从而减小锚杆的拉力与变形,达到控制基坑稳定的目的;(4)该研究结论可为类似工程提供理论支撑与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成都某商住楼地下停车场深基坑工程为例,采用桩锚支护体系解决了基坑紧邻已有住宅楼和交通要道的安全及施工场地复杂的支护难题。在交代基坑周边环境和场地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桩锚支护的设计计算过程及施工组织和施工监测情况,最后提出了桩锚支护在设计施工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针对北京地铁5号线北土城东路站的明挖基坑桩锚支护体系的稳定和安全要求,结合有关规范、规程,提出了明挖车站的监控量测实施方案,分析了桩锚位移变化。  相似文献   

6.
苗岭路站是在青岛地区特有的土岩组合地层结构中开挖的明挖换乘车站,基坑周围既有和在建建筑物众多,开挖过程中的地质条件、施工条件、荷载条件等多种复杂因素会引起基坑围护结构及周围土体较大变形,从而对基坑安全产生较大影响。为满足基坑施工及周边建筑环境安全要求,本文基于现场监测,分析了龙门吊作业期间基坑周围地表沉降、围护桩侧移、桩顶水平位移、桩体沉降、建筑物基础沉降和锚杆内力。结果表明:龙门吊移动荷载作用下围护结构应力、变形均在设计限值以内,桩锚支护体系对于龙门吊荷载作用下的土岩组合深基坑工程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7.
一般锚杆不能在淤泥层和淤泥质粉砂层锚固,是长期以来困扰地铁施工的难题。广州地铁2号线选用水泥土地锚作为磨碟沙站北端一期基坑的支护形式,通过采用合理的施工流程和技术措施满足了设计对围护结构变形限值的要求,水泥土地锚成桩状态良好。从而证明大直径水泥土锚杆在软弱地层进行锚杆施工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某深基坑工程的开挖支护设计以及安全监测的详细过程。由于工程开挖深度大(10 600 m2×23.5 m)且施工条件复杂,因此采用土钉墙支护、桩锚支护等多种支护体系,同时对土钉墙墙顶水平位移、护坡桩桩身变形、锚杆内力、周围地面沉降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该支护体系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广大铁路普棚大桥采用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设计时解决了桥跨布置,梁部尺寸拟定,大吨位预应力群锚体系设置,结构的设计计算及悬臂施工等技术问题,并对连续梁设计中关于徐主次内力影响,钢绞线应力限值等问题作了较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喷锚支护技术具有及时、加速、随挖随支护,在坑开挖同步进行,不占独立工期,占用场地小等优点,已越来越多的被用作为城市建筑施工高边坡和深基坑开挖时的围护结构。笔者在主持南京中山门道路改造工程施工时,将喷锚支护技术应用到隧道明挖部分施工时的高边坡和深基坑施工防护中,为整个工程的顺利完成创造了良好的施工环境。  相似文献   

11.
结合北京北土城东路车站桩锚支护体系的施工实例,分析了深基坑桩锚支护体系的应用特点及其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2.
李红霞 《铁道勘察》2006,32(2):63-65
以天津地铁1号线小白楼站的基坑设计为例,从围护结构及撑锚刚度,内支撑和锚杆的竖向间距,对支撑施加预应力,支护嵌固深度及施工工序等方面,阐述了地层变形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减小基坑和周围地层变形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3.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工程中锚索拉力实测与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为研究分析锚索桩的力学性状,对深圳市黄贝岭滑坡治理的锚索桩进行了长期的原型测试。由测试结果分析得出:锚索拉力随时间的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即锚索拉力迅速减小阶段、锚索拉力缓慢变化阶段和锚索拉力的稳定阶段,锚索拉力缓慢变化阶段中锚索拉力的增大或减小取决于预应力长期损失和滑坡推力之间作用的结果;抗滑桩的作用过程可划分为三个状态,即锚索的张拉锁定状态(状态Ⅰ)、最大滑坡推力作用状态(状态Ⅱ)和设计所允许的状态(状态Ⅲ)。锚索桩的整个作用过程就是由状态Ⅰ,经过状态Ⅱ,逐渐向状态Ⅲ发展。设计锚索、桩、桩锚共同作用的结构安全度应该相互匹配,协调一致,使锚索桩的作用发挥最大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在深基坑施工过程中,对围护结构进行水平位移监测是保证施工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而分析预测围护 结构的变形趋势更是重中之重。为此,对围护结构自动化监测设备进行实地调研,提出结合 BP 人工神经网络模 型对围护结构水平位移进行多步滚动预测的方法。以南宁地铁 5 号线车站深基坑施工围护结构的真实监测数据为 训练样本,对样本数据分别进行 3 种模式学习:第一种,不同桩学习后,对在同一时间的预测结果作对比;第二 种,同一根桩在不同时间的间隔样本学习后,对在同一时间的预测结果作对比;第三种,同一根桩在实现多步滚 动预测后,对预测结果作对比。结果表明:3 种模式的预测误差均可满足要求,为实现围护结构变形自动预测提 供实用性强、可信度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以富水地区的地铁车站人民路站为例,介绍一种在不迁改横跨基坑的重要市政管线前提下施做围护结构的新方法地下连续墙逆做法,即先施工管线影响范围以外的正常段连续墙并预留接驳,然后对市政管线进行悬吊保护,在围护未形成封闭的条件下进行基坑开挖,并针对管线影响范围内的连续墙采用边开挖边喷锚的施做方式,使得围护结构逐渐形成封闭,完成基坑的土方开挖与支护工程,保证地铁车站的施工工期。本工程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16.
以北京北土城东路站基坑为工程背景,对不同锚索长度、锚索打设角度和初锚力条件下的深基坑桩锚支护体系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不同锚索参数对桩体结构的变形特征影响规律,给出了锚索的优化设计参数,并基于优化后的锚素参数,探究深基坑桩锚支护体系的受力和变形机理。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深大基坑施工近临既有建筑结构的扰动效应,以某综合枢纽深大基坑工程为例,采用数值仿真和实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桩锚支护体系基坑开挖引起的周边环境扰动问题,分析了基坑桩锚结构、近临机场酒店结构及场区地层的受力特性和变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地层最大剪应力区与塑性区分布一致,较大剪应力区较易引发土体的剪切破坏,在变形中存在不可逆的塑性变形。(2)机场酒店靠近基坑一侧的沉降程度大于其远离基坑一侧的沉降程度,且随着基坑开挖的进程,这种差距进一步加大;酒店结构倾斜率符合规范的安全要求。(3)在基坑开挖过程中,靠近机场酒店的基坑围护结构发生上浮并发生向坑内的变形。  相似文献   

18.
基于对矿山法地铁隧道结构的保护,分析基坑总体方案和围护结构选型,通过理论分析结合数值模拟,提出加大基坑围护结构刚度,采用有效止水措施,加强内支撑刚度,逆作法施工等综合保护措施,并采用现场监测数据验证,确保基坑施工期间地铁隧道结构的安全。  相似文献   

19.
地铁换乘站深基坑围护结构变形规律FLAC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以北京奥运支线大屯路地铁换乘站深基坑工程为背景,采用现场监测和FLAC有限差分法模拟计算的方法,研究城市地铁车站深基坑施工过程中的围护结构变形规律,为北京地区地铁深基坑工程的围护结构优化设计和信息化施工提供依据.研究结论:复杂环境下城市地铁换乘站深荩坑明挖施工时,现场临测是信息化安全施工的保证,对于形状复杂的车站基坑应该采用围护桩、钢支撑和锚索等组成的复合维护形式作为基坑的围护结构;土方分层开挖方式和钢支撑预应力施加是减少空间效应保证安企施工的重要措施;FLAC数值计算是研究基坑变形规律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熊竺 《都市快轨交通》2008,21(4):64--67
利用设计软件FRWS4.0,对北京地铁4号线马家楼站主体基坑围护结构进行计算,针对不同桩型分别得到对应的锚索拉力值;试验数据证明,预应力锚索是可靠的,在施工过程中进行锚索张拉试验,表明锚索的施工可以满足设计要求,主体结构的施工工期大大缩短,工程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