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国内资讯     
<正>上海2号线东延伸段改造获批日前,上海市市发改委已批复上海轨道交通2号线东延伸段改造工程项目,根据新批准的改造方案,2号线广兰路站至浦东机场之间的7座车站都将进行改建,扩建川沙停车场,满足8节编组车辆运行需要。改建完成后,2020年8节编组列车可从徐泾东站直接开到浦东机场。目前,2号线徐泾东站至广兰路站开行8节编组列车,广兰路站至浦东机场站则开行4节编组列车,2种不同编组的列车要在广兰路站换  相似文献   

2.
据《经济日报》报道,随着2.1万t重载列车在湖东站至柳村站间成功开行,2014年大秦线年运量4.6亿t运输方案拉开帷幕。据介绍,要实现年运量4.6亿t目标,大秦线日运量将达130万t以上,这意味着必须在同等时间内开行数量更多、载重更大的重载列车。作为太原铁路局优化运输组织的一项重要举措,大秦线实施了将单元万吨列车由编组102辆提高到105辆,2万t列车由编组  相似文献   

3.
在铁路快捷货物运输中,货运列车编组辆数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铁路运输部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编组站集结时间间隔及车流,从集结时间节省收益计算、机车及线路能力浪费损失值计算和开行欠轴列车的经济性判断方面分析开行欠轴列车的经济性,分析模型应用实例。利用开行欠轴列车的有利性经济条件,确定集结时间的节省收益与造成机车及线路能力浪费损失值的比较关系,得到列车车辆平均集结时间、列车编组辆数、区间开行距离之间的关系式,为编组及组织列车开行方案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城市轨道交通虚拟编组技术的应用试验为列车开行方案制定提出新的挑战,首先概述虚拟编组技术对列车开行方案的影响,并从客流分布特征、乘客出行需求、运力资源和行车条件4 个方面分析列车开行方案的影响因素;然后对首都机场线客流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 3 种虚拟编组技术下的列车开行方案;进一步从乘客角度和企业角度确定列车开行方案的评价指标,对每种方案进行评价和对比,分析基于虚拟编组技术的列车开行方案对提高服务水平、降低运营成本的有效性。最后,对虚拟编组技术对首都机场线列车开行方案的影响进行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5.
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采用CTCS-2+ATO列车运行控制系统,ATO最主要的功能之一是满足列车车门与站台门系统的联动控制,实现站台门的防护。介绍现有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动车组类型、站台门现状、车门与站台门系统的联动条件、接口原理。针对珠三角城际公交化运营开行4辆编组动车的需求,基于不同编组、不同车门类型、不同运行交路情况下对车门与站台门联动控制提出3种优化设计方案。从规范符合性、运营使用习惯、既有线改造可实施性等角度对3种方案进行深入比较分析,对新建和既有运营线路分别提出推荐方案。研究结论满足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开行4辆编组动车的需求,并为其他城际铁路、市域铁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城际铁路的运输组织方案直接影响运输效率、运输能力以及服务便捷性,会对客流产生导向作用.以深圳至大亚湾城际铁路为例,依据预测的跨线客流量,在满足服务频率的前提下对跨线列车开行方案进行分析,结合客流特征,在满足短途通勤客流需求的前提下,兼顾长途客流的时效性需求,创造性地提出本线需开行大站停和站站停两种列车;进而根据列车编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鉴于市域铁路的功能定位,以及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下乘客对出行快捷性、舒适性和经济性需求不一致的特性,需对考虑乘客旅行时间价值的市域铁路列车开行方案进行研究。[方法]构建了考虑乘客旅行时间价值的列车开行方案模型。该模型以乘客出行成本和列车开行成本为目标函数,以列车定员、站间客流及列车开行数量等为主要约束条件,同时采用帕累托模型对不同乘客的时间价值和不同编组列车的开行成本进行标定。以上海市域轨道交通机场联络线为研究背景,考虑了4节与8节两种列车编组形式,对虹桥站至上海东站站单方向高峰小时的列车开行方案进行了计算分析及评价。[结果及结论]考虑乘客旅行时间价值的列车开行方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乘客出行成本,更好地满足不同乘客的出行时间需求;增加乘客旅行时间价值较低的乘客旅行时间,缩短乘客旅行时间价值较高的乘客旅行时间,能更好地发挥列车开行方案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根据开行17辆编组动车组信号系统的需求,通过分析部分高铁设计方案,并对3种优化设计方案进行对比,希望提出的建议能对高速铁路设计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珠三角城际铁路开行4辆编组动车组的必要性,并针对由此引发的CTCS2+ATO列控系统的适配性改造和互联互通需求进行分析,重点研究开行4辆编组动车组信号专业与站台门联动控制的适配性技术,并提出了4种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基于遗传算法的重载与非重载去向开行方案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道德简要介绍重载运输在我国开行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重载列车去向模型。引进一个先进的算法-遗传算法求解模型,根据求得最终优化方案,比较普通直达列车和重载列车开行方案的不同,计算结果表明重载列车的开行应该重新调整现有编组计划,而不是仅仅加大原有开行方向上的编成辆数以实现重载。  相似文献   

11.
分析轨道交通环线形式以及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提出不同环线的适用范围。滨海新区为T型走廊城市,核心区为新区城市集中发展地区,呈现网络化、多片区的结构,城市中心与其他片区是偏中心的扇形放射关系。与城市结构对应,核心区未来客流分布以中心放射为主,同时在中心区边缘有一定环向客流需求,中心环放式轨道网络线既可有效满足于家堡中心放射客流需求,带动外围地区发展,同时也解决了中心客流压力过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总结国内外现代有轨电车发展状况的基础上,结合重庆两江新区的特点,分析了现代有轨电车在重庆两江新区发展的适用性,提出了适合两江新区发展的现代有轨电车方案.现代有轨电车与两江新区的有机结合,对建设“畅通出行”、“环境友好”的两江新区公共交通,完善两江新区轨道交通产业链,提升两江新区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渝西北地区长寿、垫江、梁平铁路沿线资源丰富,自然条件较好,修建这条铁路可强化该地区交通体系。在铁路选线过程中,以沿线的经济、自然条件和工程特征为基点,结合现场调查,对线路走向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沿线地形、地貌及工程地质条件对线路方案布局影响较小。线路的设计坡度以适应沿线地形、地貌条件,与邻线坡度衔接等因素综合比选确定。根据线路所处地理位置决定在南、北两端分别接轨于渝怀铁路和达万铁路,并对接轨方案进行了比选,提出了一条既能与沿线城镇基础设施和建设规划有机协调配合,带动地方产业结构升级及经济发展,同时又能较好地适应铁路运输要求的线路短、工程小、投资省的线路方案。  相似文献   

14.
在对鄂尔多斯市东胜康巴什新区区位环境、文化背景的分析基础上,进行了以"阳光下的绿色乐章"为主题的新区广场设计,并对该广场的功能分区、交通组织、照明系统、植物种植设计等几个主要方面分别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5.
骨干交通制式的选择关系到城市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根据客流预测,兰州新区主要客流通道上公共交通客流量级在1万人次/h,公共交通制式初步选择为BRT(快速公交)或现代有轨电车。从投资、政府财政补贴、客流适应性、节能环保、舒适方便、安全性等几方面进行综合对比,结果表明,兰州新区与现代有轨电车的互适性好,选择现代有轨电车作为骨干交通制式是合适的。本研究对其他类似区域的骨干交通制式选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贵州省贵安新区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为例,分析跨越城市行政界线的国家级新区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应注意的两大重点问题,即如何合理确定规划范围以及轨道交通的发展模式。线网规划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从区域一体化角度提出以大贵阳都市区轨道交通线网引导贵安新区发展,并通过构建市域快线和市区普线的双层次线网,以加强贵安新区与贵阳市中心城的快速联系,支持贵安新区核心片区发展,支撑贵阳-贵安同城协调化发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萍钢新区扩建铁路运输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萍钢新区易地扩建既必要又紧迫 ,为此 ,对近几年的运量和运输能力进行调查研究 ,提出铁路专用线及相关车站的铁路运输能力配套的方案。  相似文献   

18.
对兰州市区至兰州新区中快线建设条件分析,研究其合理的建设方案。通过对中快线在兰州至兰州新区3条规划交通廊道的作用和定位分析,采用交通量预测、调查选线、经济估算等方法,研究了中快线建设所涉及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指出中快线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其南端宜同时建设3条连接线与兰州市区连接,北端应与兰州新区南绕城及经十三路连接,主线宜采用120km/h设计速度、双向六车道标准,可采用城市快速路或高速公路模式建设,且通道内具有预留轻轨建设条件。  相似文献   

19.
从2012年起,我国经济开始进入中速增长阶段。在新常态下,河南产业聚集区可以从促进产城融合,提高科技投入,加快结构调整,进行制度创新,转变政府职能等几个方面加快产业升级,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20.
严寒地区站房节能设计是设计中重点考虑的问题,优秀的节能设计不仅可以给室内提供舒适的热环境,也降低能耗。近年来新型节能材料的不断出现为节能设计提供新的方向,齐齐哈尔南站节能设计中在屋面、墙体、玻璃幕墙等部位使用多项新材料,有效降低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阻止室内热量向室外散失,经使用后实地测试室内温度均超过设计温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