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提高城市轨道交通隧道施工质量,需要积极完善技术方案、建构完整的技术管理模型,在夯实作业基础的同时,发挥盾构法施工技术的优势。基于此,对城市轨道交通盾构法隧道施工断面形式、技术要点进行研究,并结合工程案例,阐释盾构法隧道施工处理技术的具体应用,以期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保证盾构法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规避可能遇到的风险,通过对盾构下穿武广客专浏阳河隧道和南水北调干渠工程进行分析,研究盾构法施工风险机理,提出盾构法施工风险评价模型,结合工程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为同类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在建的杭州市庆春路过江隧道是下穿钱塘江的第一条交通隧道工程,隧址工程地质条件及河段水文条件复杂。隧道过江段采用盾构法施工,南北岸边段采用明挖法施工。文章介绍了庆春路过江隧道工程的建设环境和建设标准,并从隧道平面布置、纵断面及横断面设计方面对总体设计方案进行了介绍。最后,结合该工程特点,对大直径盾构结构设计方案、高承压水作用下深基坑设计方案以及水底隧道防灾系统设计等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在建的钱江隧道是高速公路项目钱江通道及接线工程下穿钱塘江的控制性工程,隧址位于钱塘江人海口,工程地质条件及河段水文条件复杂.隧道过江段采用盾构法施工,隧道直径为15.0 m,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盾构法隧道.文章详细介绍了钱江隧道工程的建设环境、建设标准,以及隧道平面、纵断面及横断面布置等总体设计方案,并对超大直径盾构隧道结构及防水、盾构浅埋下穿河流、软土地层深基坑、盾构段立体化平行作业及综合防灾系统等关键技术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珠江口海底隧道盾构法施工方案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盾构法已经在国内外的地下工程中被广泛运用,特别是国外一些著名的海底盾构隧道,如英吉利海峡隧道、日本东京湾海底公路隧道、荷兰W esterschelde隧道;国内盾构技术也发展迅速,先后建成上海大连路、复兴东路过江盾构隧道,还有在建的上海翔殷路越江公路隧道、上中路隧道和已经开工建设的武汉、南京、上海长江桥隧工程等。这些海底、江底隧道的修建为盾构隧道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文章首先论述了国内外大直径、高水压、长距离推进等盾构施工关键技术,并结合珠江口海底隧道的建设条件与国内外的施工成功实例,对海底隧道盾构法施工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文章针对京张高铁清华园隧道工程位于城市核心区环境保护要求高、穿越复杂地质地层环境风险高、国内首条单洞双线大直径盾构施工技术难度大等一系列影响和制约隧道高效安全建设的重难点因素,创新提出了基于BIM的信息化施工管理总体解决方案。首先提出了盾构法隧道BIM实施应用准则,为BIM信息化应用提供基础;然后重点深入研究了BIM、图像轻量化、大数据、三维激光扫描、自动监测等关键技术在盾构法隧道施工中的融合创新;最后结合工程实际应用,解决了隧道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重大风险源、安全质量隐患、关键进度节点及资源协调难等重难点问题,提高了参建各方信息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并为探索盾构法隧道工程三维可视化数字档案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超浅埋盾构法隧道施工方案三维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以某水库流域污水通道盾构法隧道施工方案为工程背景,运用MARC大型三维有限元分析系统,对该超浅埋盾构法施工方案进行了三维有限元模拟,分析了不同工况下盾构衬砌和锚杆的受力及变形,并计算出了盾构衬砌的纵向接缝张开量及锚杆轴力.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广州轨道交通某盾构法施工的过江隧道为背景,详细阐述了盾构法施工水下段管片上浮的问题。从地质、盾构掘进、同步注浆、二次补充注浆等几方面分析原因,总结出一套控制复杂地层水下隧道管片上浮的施工技术措施。实践证明,这些技术措施是行之有效的,并成功解决了管片上浮在盾构法施工中普遍存在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9.
城市轨道交通盾构法施工所引起的地表变形是施工中必须重视的问题。文章以广州地铁某在建盾构隧道工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盾构施工时引起地表横向、纵向沉降规律。基于Peck公式提出了一种利用插值法、最小二乘法的预测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到信息系统进行地表沉降预测。结果表明,提出的预测模型能够在监测数据非极值的情况下,对地表沉降进行较好地预测。该研究成果可为工程实践及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交通的快速发展,在长三角等河流众多的区域建设大断面短距离河底隧道的需求急剧增加。采用盾构法在河流下方进行隧道施工时,为了满足线路坡度要求,河底段覆土往往较浅,而且盾构在河流驳岸处推进时,覆土深度变化较大,切口水压较难控制,从而增加了施工风险和施工技术难度,成为影响工程安全的关键问题。文章以江阴澄江西路隧道工程为背景,首先分析了河底浅覆土和河流驳岸处的施工风险;其次,为了降低大直径泥水盾构隧道穿越河流段的施工风险,提出了对闸桥河驳岸边及河底进行加固的技术措施;同时,在盾构掘进过程中选取合适的施工参数并采取相应的施工控制措施,综合采用多种手段为盾构顺利穿越河流段施工提供了有力保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人才资源位于企业各种可支配的资源之首.人才是水,企业是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企业之间的差距从根本上说是用人的差距.  相似文献   

12.
针对海中箱梁现浇施工中的工程量大、工期紧迫、悬臂法施工不能满足工期要求和施工难度大等问题,文章结合青岛海湾大桥箱梁现浇施工实践,介绍以钢管桩支撑作为承载基础,采用贝雷梁与碗扣式支架相结合的支架,成功地解决现浇箱梁施工难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基于声电类比法的管系气柱固有频率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平面波动理论与电学系统方程的等价,建立管道气柱单元声学等效电路.采用MATLAB/SIMULINKL软件,通过谐振法对气柱系统进行电路仿真,得到其各阶固有频率,并与传递矩阵法计算结果相比较,误差很小,说明采用声电类比法计算气柱固有频率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超限超载"的产生与发展,蕴藏着深层的内在运作机理,包含着复杂的经济社会原因.其中道路货物运输价格体系的长期扭曲失衡与成本结构的有欠合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根本原因.为此,公路所开展了货运市场运价与成本"治超"专项研究,先后历时一个多月,行程数千公里,深入7省市运输一线,对21家典型企业和个体业户的23辆货车、24条线路进行了跟踪调查,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与原始数据,并对此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15.
新老路基结合部处治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分析了路基拓宽工程的主要方式和工程技术问题,提出了新老路基不协调变形的计算方法和路面结构对路基不协调变形的力学响应模式,通过建立基于不协调变形控制的路基拓宽设计理论和方法,系统地提出不同条件下的新老路基结合部处治技术及其施工控制方法,为公路路基拓宽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构建美丽服务区应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智慧化以及满足出行用户的多元化需求为出发点,从节能建筑、清洁能源应用、污水处理及循环利用、固废处理及循环利用、生态服务、人性化服务等环节综合考虑,从而提升服务区整体形象,加强服务区设施的人性化和标准化服务管理。本文从高速公路美丽服务区构建的必要性入手,探讨了从节能建筑、清洁能源应用、污水处理及循环利用、固废处理及循环利用、生态服务、人性化服务等方面构建美丽服务区。  相似文献   

17.
复合式TBM在重庆地铁实践中的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通过复合式TBM在重庆轨道交通六号线工程中的应用实践,对复合式TBM的特点及其工程适应性进行了分析;对衬砌断面及其支护参数的设计、超深竖井及其支护参数的设计,以及复合式TBM穿越建筑物的施工微扰动控制设计等几大关键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阐述;明确了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与先进性.  相似文献   

18.
结合工作实际阐述了沥青路面概算编制过程、方法技巧、常见问题及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19.
川气东送天然气管道线路水合物形成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预测、分析和处理水合物造成的不良后果,以川气东送管道为例讨论了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原因,提出了输气管线水合物预测模型,并建立了水合物形成预测的压力和温度计算模型,编制了“水合物预测软件”,预测该管道线路和场站的水合物形成条件和易形成水合物的区域.文中通过以上方法很好地预测了川气东送管道水合物的形成区域及情况,该预测方法可用于天然气管道线路水合物的形成预测.  相似文献   

20.
Zambia has attempted to reduce her excessive transport dependency on her traditional transport routes via South Africa and the former Portugese colonies. The costly construction of the Tanzania‐Zambia Railway (TAZARA) was part of this 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nature, extent and direction of Zambian traffic, including its historical evolution. It explores further the place of TAZARA among the various routes to Mozambican, Angolan and South African ports, and the ensuing actual and potential competition. Future traffic patterns will be influenced not only by the direct and service‐oriented costs of the different lines, but also by the region's volatile and uncertain political clim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