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国际海事格局的变化,船舶配套业迎来最佳发展时期 “十五”以来,我国船舶工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产业规模和产业素质跃上了一个大台阶。但与先进造船国家相比,我国船舶工业在自主创新、造船能力、生产效率、配套水平等方面仍有差距,尤其是船舶配套业发展滞后。根据我国中长期发展目标,到2015年,我国本土化船用设备装船率将达到80%,建成船用设备国际营销服务网络,造船产量占世界份额达到35%左右,成为世界一流造船大国。要实现这个目标,当务之急是加快船舶配套业的发展,高度重视船用设备制造本土化,集中力量解决配套能力弱的问题,使造船业配套业的发展相协调,为船舶工业发展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船舶配套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经济全球化发展给世界造船业带来发展机遇和空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船舶工业抓住机遇,实现了快速发展.2007年全国造船产量突破2000万载重吨,2008年造船完工突破2800万载重吨,中国造船已经稳居世界造船前三位,正在成为新的世界造船中心.中国船舶工业的历史性突破和对船舶配套的迫切需求对船舶配套企业来讲面临严峻挑战.船舶配套业是船舶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大的船舶工业必须要有强大的船舶配套业支撑,否则难以成为造船强国.然而,不可忽视的是,随着我国造船业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船舶配套业发展滞后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3.
我国船舶配套业的比较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计到2010年,我国造船能力达到2100万载重吨,造船产量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5%以上,本土生产的船用设备平均装船率达到60%以上,实现船用设备年销售收入500亿元。但是,船舶配套业竞争形势日益严峻,国外配套企业发展步伐加快,压缩我国船用配套业发展空间。努力提高本土化率,已经成为提升我国船舶工业综合竞争力的战略任务之一。本文结合产业关联及波及知识,着重从造船业与船舶配套业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角度分析我国造船业特别是船舶配套业存在的相对优劣势,并提出相应的定位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4.
曹惠芬 《船艇》2006,(7):6-14
“十五”期间.我国造船业迅猛发展。产量连创历史新高,年均增长速度接近30%,世界第三造船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十一五”是我国造船业向第一造船大国目标迈进并实现由大到强发展的关键时期,但船舶配套设备发展的滞后.将严重制约我国船舶工业的健康发展。若不尽快提升配套能力和水平,不仅会严重削弱造船业的国际竞争力,还会对船舶工业的产业安全构成威胁。本文试对我国船舶配套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做一分析,以期探寻在当前形势下促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一、国际海事格局的变化,船舶配套业迎来最佳发展时期“十五”以来,我国船舶工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产业规模和产业素质跃上了一个大台阶。但与先进造船国家相比,我国船舶工业在自主创新、造船能力、生产效率、配套水平等方面仍有差距,尤其是船舶配套业发展滞后。根据我国中长期发展目标,到2015年,我国本土化船用设备装船率将达到80%,建成船用设备国际营销服务网络,造船产量占世界份额达到35%左右,成为世界一流造船大国。要实现这个目标,当务之急是加快船舶配套业的发展,高度重视船用设备制造本土化,集中力量解决配套能力弱的问题,使造船业配…  相似文献   

6.
前言造船产业的大发展给船舶配套业带来了生机,据统计,船价的 40-50%是配套设备.船体占30%左右,其余是舾装与试验。2004年全世界造船量6020万吨,我国造船量855万吨.约占世界总量的 14%。世界造船产值突破500亿美元,其中配套设备约230亿美元。纵观造船产业近40年的发展情  相似文献   

7.
《船舶工程》2006,28(5):81-81
9月24日,来自世界造船业最繁荣的中、日、韩三国以及德国等国家的造船专家出席了在南通举行的“二00六世界船舶及配套产业发展高层论坛”,共商发展世界造船业、保持造船业繁荣的大计。  相似文献   

8.
《广东造船》2010,29(3):14-15
广东造船工程学会组织的“广东省船舶配套产业技术路线图研讨会”2010年4月17日在广州召开,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以及广东省政府主管部门、船舶与配套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会议就《广东船舶配套产业分析报告》、《广东省船舶配套柴油机装备产业技术路线图》、《广东省船舶配套电子装备产业技术路线图制定组织与实施》等三项研究成果进行了研讨。与会专家对三份研究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9.
据悉,到2015年,中国造船能力将达到1800万载重吨,配套率达80%以上。中国造船业的蓬勃发展已是势不可挡。而船舶配套的提升将是决定中国造船腾飞最为关键的因素。但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国船舶配套业的发展并不乐观,存在诸多问题,亟需“解套”。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远洋航务》2007,(12):14-17
中国船舶制造业发展迅速,但整体竞争力不强,需要加强自主创新和资源整合力度,使中国由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转变。中国自主设计的主流船型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品牌,高新技术船舶仍然要依赖国外设计,而且配套产业严重滞后,造船业能源资源消耗也处于较高水平。目前,中国正面临海运事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在整个经济稳定快速发展,海运和造船形势良好的大背景下,造船企业一定要抓好自主创新、产业升级、节能降耗等工作,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使中国逐步完成从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船艇》2006,(11B):31-32
江苏省南通市副市长吴晓春日前透露,造船占内地十分之一的南通市正在优先发展船舶产业,试图做中国的“造船城”和世界一流船舶修造中心,目标为:至201O年民船年造能力达到1000万载重吨。创造1000亿元人民币的产值;年修远洋船舶能力达到300艘,年销售达100亿元人民币;海洋工程及港口机械年销售达100亿元人民币;船舶配套产品年销售额达到400亿元人民币。届时,船舶修造业将成为南通的“第一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12.
朱汝敬 《船艇》2001,(11):12-17
近十年来,我国造船业一直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造船能力和规模不断增长,在世界船舶市场的份额不断扩大。与造船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船舶配套行业并没有随着造船业的蓬勃发展而发展,而是从90年代  相似文献   

13.
船舶配套产值约占造船产值的一半,而船舶辅机约占船舶配套的一半。我国造船事业发展相对较快,而船舶辅机、船舶配套滞后已成为近期制约我国船舶发展的瓶颈。要成为造船强国,一定要在船舶配套、船舶辅机技术上不断创新,加大技术投入,搞好产、学、研结合,开拓自主产权、自我品牌的辅机产品。  相似文献   

14.
从科技创新能力,船舶配套业发展,造船规模扩张,造船成本上涨等方面分析我国船舶产业繁荣背后的隐忧与风险,就当前我国船舶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科技创新战略、发展模式转型战略、人才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5.
《广东造船》2009,(3):5-6
6月9~1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在重庆分别召开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配套产业发展座谈会,来自工信部、财政部、全国重点配套地区行业管理部门、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两大船舶集团公司、中国船级社、中石油、中海油服以及部分重点造船及配套企业、研究院所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6.
由省国防科工办、扬中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09江苏(扬中)船舶配套产业发展研讨会,10月24日在扬中召开,来自国内30余家造船企业的负责人以及船舶制造行业专家齐聚一堂,就船舶配套产业的发展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7.
2005年世界造船产值超过600亿美元,通常船舶配套产值约占造船产值的45%~55%,而辅机配套又占整个船舶配套的40%~45%,因此船舶辅机设备的产值应在120亿~135亿美元。我国2005年造船产值约占世界的六分之一,但船舶配套产值只占世界的十三分之一,船舶辅机所占比例大约也如  相似文献   

18.
1979年,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的船舶要出口,要打进国际市场”。中国船舶工业从此迈出了进军国际市场的步伐。进入新世纪,世界船舶市场迎来难得的市场高潮。2002年5月,朱镕基总理指出:“中国有希望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2004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不仅要努力成为世界造船大国,还应树雄心、立壮志,使我国成为世界造船强国”。这是我国船舶工业发展史上的3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19.
去年下半年以来,全球金融海啸的爆发无情地冲击着国内外造船产业,曾经轰轰烈烈的世界造船热从巅峰滑落深谷,持续繁荣了6年的世界船舶市场步入深度调整期,正在起步的广东船舶产业来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一方面《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国家船舶工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出台,使广东船舶产业面临新一轮发展的机遇,另一方面在世界经济危机下,广东造船业的发展进程不可避免地被拖慢。这种情况下,广东船舶业能否化“危”为“机”,实现“弯道超车”?  相似文献   

20.
目前,世界造船产业正加速向中国转移,中国造船业前景相当广阔。计划到2015年造船总量占世界的35%,跃升全球最大造船强国指日可待对此,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我国造船工业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大对造船工业的大规模投资,2月11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的《船舶工业调整振兴规划》(下简称振兴规划)隆重推出《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广东省船舶产业振兴规划》(2009—2011年)也在不同时期顺势而出。振兴规划及纲要出台,鼓舞了全国及南方地区造船业,船企无不为之振奋欢欣鼓舞。据预测,去年9月就影响到我国船舶业的国际金融风暴至少将持续2~3年,我国修造船企业、船舶配套业、航运、海运及船舶业界同仁究竟应如何借助振兴规划进一步提升技术、坚持自主创新、强化内部管理,抵御金融风暴影响,利用2~3年时间修炼内功,以振兴规划为强大动力,为新一轮市场博弈而积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