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志强 《国外公路》2001,21(1):9-12
HFWD(锤击式落锤弯沉仪)是小型的FWD(落锤式弯沉仪),它的重量是FWD的1/5,容易搬运,机动性好。对不同路面结构的沥青铺装层,在同一地点,用FWD和HFWD进行了变沉测定,并反算求出了弹性系数。通过比较弹性系数,确定了HFWD的弹性系数范围。结果是,对停车场这样的简易路面结构,能够确定从上基层到路基各层的弹性系数,对一般的路面(从A型交通到D型交通),能够确定上基 沥青稳定处治层的弹性系数。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桩帽垫层对锤击沉桩效果的影响,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弹性桩帽垫层和硬木垫层进行了模拟,发现弹性垫层在锤击过程中可显著降低桩身应力,而硬木板降低桩身应力的能力有限。采用合适厚度、刚度的垫层时,可显著增加贯入度。锤击能、垫层厚度、垫层刚度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对于某一垫层刚度,存在一最优垫层厚度,垫层刚度增加,最优垫层厚度范围也增加了。厚度较厚、刚度稍大的垫层能取得较好的沉桩效果。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直径较小的锤击沉管灌注桩如380、480mm等在沿海软土地基中应用广泛,设计和施工的经验成熟。而600mm以上的锤击沉管灌注极的应用则较少见,它除具有一般沉管桩的优点如施工简便、工期短、投资省外,还具有穿透力强、施工桩长较大、承载力高(是一般沉管被的单桩允许承  相似文献   

4.
汽车传动轴临界转速测定是国家行业标准SB3471-84《汽车传动轴总成台架试验方法》中规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试验项目。本文介绍了锤击激振法的基本原理、试验方法及数据处理方式,可供同类试验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结构模态试验的试验测试系统和试验过程,并运用锤击激励法,对桑塔纳2000年轿车前悬架进行了模态试验,得到了该结构的各项模态参数。  相似文献   

6.
邢永强 《隧道建设》2006,26(5):28-30,46
德商高速公路(河南范县段)位于豫东北黄河泛流冲积平原,该区地震活动频繁,地基饱水的粉、细砂层较发育。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标准,通过标准贯入试验分析了路基在埋深15m内的地基具有发生砂土液化的可能性,计算了液化指数,划分了液化等级,并对路基处理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振动信号在土壤中衰减的基本原理,用重锤冲击压实度不同、含水量不同的土壤,在距锤击点一定距离处测试土壤响应信号并对信号进行分析。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找出了反映土压实度的特征参数,得出了一种无损、快速检测土压实度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灌注桩是必须连续施工的高隐蔽性工程.施工管理较为复杂.施工中断桩的出现是一个很难回避的事实。介绍不同情况下断桩出现的不同处理方法.重点阐述了穿心锤击法原位处理高速公路桥梁深长灌注桩地表下深处断桩问题。  相似文献   

9.
为分析钢箱梁的声振特性,联合锤击试验和统计能量分析(SEA)方法从统计能量分析参数和声振响应两方面进行研究。首先,以某钢箱梁节段[10.1 m(长)×4.8 m(宽)×3.1 m(高)]为对象,通过锤击激励获得顶板和底板不同位置的加速度频响函数。然后,建立SEA模型预测钢箱梁的振动声辐射,考察了各板件在100~5 000 Hz频段的模态数,并将加速度频响函数的仿真结果与实测值进行对比。最后,通过数值仿真分析,探讨了结构设计参数(加劲肋和横隔板)对统计能量分析参数和钢箱梁声振响应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除个别频带外,顶板和底板不同测点位置的加速度频响函数没有显著差异;SEA方法可较精确地预测钢箱梁的高频振动噪声,且相比有限元方法具有更高的计算效率;设置加劲肋后,板件的模态密度和输入功率均下降,子系统间的耦合程度降低,但板件的辐射效率增大;设置加劲肋后,顶板和底板的振动速度级在每个频带平均下降8.2 dB和6.7 dB,钢箱梁声功率级在每个频带平均减小3.1 dB(A);相比加劲肋厚度而言,加劲肋间距对钢箱梁声振响应的影响更大,应优先作为声学优化的主要参数;横隔板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板件的振动响应,取消横隔板将导致钢箱梁声功率级在每个频带平均增大1.3 dB(A)。  相似文献   

10.
常规破碎方式处理破坏严重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时存在效率低、费用高的缺点。采用冲击破碎和MHB锤击破碎技术分别进行试验段的破碎试验,并通过对破碎后的破损情况调查、沉降测量、回弹模量和弯沉测试等手段对破损效果进行评价。试验结果表明:2种破碎方案混凝土路面破碎率均可达到要求,冲击破碎的沉降量大于多锤头破碎的沉降量,冲击破碎后测定的回弹模量值变异性较大。  相似文献   

11.
张国刚  唐盛华  方志  金耀 《公路》2023,(11):139-147
为分析锤击法模态参数识别的不确定性,对一座模型斜拉桥进行了分区锤击法模态试验,采用变时基技术测试了主梁竖向和扭转、主梁横向、主塔面内和主塔面外模态。首先,采用特征系统实现算法(ERA)进行模态参数识别,ERA法的稳定图能够有效区分密集模态,识别出全桥21阶模态参数。其次,采用峰值法(PP)、正交多项式法(RP)、最小二乘复频域法(LSCF)、最小二乘复指数法(LSCE)分别进行模态参数识别,对比了各方法模态参数识别结果,统计了其不确定性,结果表明,频率的识别结果变异性小,阻尼和振型有较大的变异性。最后,采用MONTE CARLO法对实测频响函数添加噪声,RP法进行模态参数识别,结果表明,测点位于振型振幅较大位置时,模态参数识别结果的不确定性小,模态参数识别方法的不确定性比噪声的不确定性更大。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复合地基本质和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复合地基沉降变形组成的分析,指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复合地基属于刚性桩复合地基,其沉降变形主要是桩端以下土层的压缩变形,可采用分析常规复合地基加固区下卧层压缩量的方法进行计算;通过研究,对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设计参数选择、防腐蚀设计及施工方法选择等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动力触探是岩土工程勘察中一种常用的勘察手段,动力触探常用指标为锤击数。利用锤击数并根据超前滞后关系对玄武岩残积土进行力学分层,确定分层界线,分析土层性质。锤击数具有非线性特征,利用分形理论对锤击数进行关联维数计算。结果表明:嵌入维数为1时锤击数具有分形特征,且关联维数值随锤击数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前,依据规范对饱和砂土液化进行判别主要是基于标准贯入试验(SPT),现行规范中基于SPT的判别方法有两种。采用这两种方法针对不同工况下的饱和砂土液化分别进行了计算,分析了饱和砂土埋深、地下水位深度及地震设防烈度对判定结果的影响规律,揭示了两种方法在判定结果上的差异性,为实际工程中饱和砂土液化判定方法的合理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分析U肋加劲板的声振特性,联合锤击试验和数值仿真方法从振动传递特性和声辐射性能2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以某钢箱梁为原型,设计制作一足尺U肋加劲板结构,通过锤击激励获得不同位置的振动和噪声响应。然后,以有限元计算得到的振动响应作为边界元仿真的边界条件,建立混合有限元-边界元模型预测U肋加劲板的振动声辐射,并将仿真结果与实测值进行对比。最后,通过数值仿真探讨U肋的声振贡献量,并分析结构设计参数(顶板厚度、U肋厚度和U肋间距)对顶板声功率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相比混凝土结构,U肋加劲板的振动噪声更加明显,且频谱范围更宽,主要集中在几百至上千Hz;U肋正上方和U肋之间的顶板原点导纳差异不大;顶板原点导纳和U肋传递导纳的频谱特性相似,并在量值上具有可比性;混合有限元-边界元预测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但计算效率不高;受到U肋自身的振动声辐射和声反射效应的影响,U肋加劲板正下方的噪声比侧方高出约10 dB(A),声压级峰值频段为400~1 250 Hz;顶板厚度和U肋间距是决定顶板声辐射大小的决定性因素,算例中顶板厚度减小6 mm或U肋间距增大300 mm时,顶板声功率级分别增加5.4 dB(A)或9.4 dB(A);U肋厚度在6~10 mm内变化时,顶板声功率级改变不大。  相似文献   

16.
轻便触探检测公路桥涵台背回填中粗砂的试验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模型试验与现场试验,论证了轻便触探检测桥涵台背中粗砂的相对密实度的可行性,并与静力触探进行了比较,验证了其合理性。在此基础上,通过简单统计建立了轻便触探锤击数N10与相对密实度Dr之间的经验关系,提出了用轻便触探检测公路桥涵台背回填中粗砂相对密实度的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17.
根据公路桥、涵台背回填中粗砂密实度检测的室内模型试验,探讨了轻便触探试验数据与静力触探试验数据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轻便触探锤击数N10与静力触探锥端阻力Qc之间的相关关系式,验证表明轻便触探与静力触探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通过采用模型试验,研究直径为37 mm的闭口模型桩静压沉桩时,饱和砂中的超孔隙水压力的产生规律.发现饱和砂中沉桩引起的超孔压沿径向远离桩身表面的时候,超孔隙水压力先增大后减小,超孔隙水压力最大值发生在距桩身表面径向距离r=2D(D是桩径)处.沿深度方向,中间部分的土体中超孔压最大,上部和下部的土体中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力较小.最后采用离散元软件研究了静压沉桩速度对超孔隙水压力的影响,发现沉桩速度越快,所产生的超孔压越大.  相似文献   

19.
介绍车用转速传感器的常见类型、基本工作原理、发展趋势以及在汽车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以某高速公路工程为背景,在湿软黄土地基现场进行建筑垃圾再生材料桩试验,通过改变击实试验的锤击数和桩体填料的类别(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灰土、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素土、纯建筑垃圾再生材料),探索最优锤击数以及合适的桩体填料形式。结果表明:在保证桩体锤击数至少为8击情况下,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灰土桩的加固效果最好;其次是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素土桩。纯再生材料桩不适宜用于湿软黄土地基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