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关于钢筋混凝土梁剪力配筋设计,根据现行《公路桥涵设计规范》的规定,其一般做法是:首先分别求得支点及跨中的最大主拉应力,然后将二点间连成直线,做出总主拉应力图,以此作为配筋设计的依据。除梁中部一定范围内的主拉应力由混凝土承担外,其它梁段内又可以分成两种不同的情况,即跨径在13米及以下的受弯构件,主拉应力由混凝土、箍筋及斜筋共同承担;跨径大于13米的受弯构件,主拉应力由箍筋及斜筋承担。  相似文献   

2.
对公路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常用单筋矩形截面按正截面强度和裂缝宽度验算进行了分析比较,给出了简化计算的公式和数表。提出了在什么条件下是由哪种极限状态控制配筋设计的若干规律性认识。  相似文献   

3.
针对具有体内、体外无粘结预应力筋和有粘结非预应力筋的部分预应力砼变截面连续梁桥,提出了采用悬臂浇筑施工的连续梁各种钢筋配筋方法和承载能力的极限强度验算方法,并给出算例。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玄武岩纤维筋的特性分析、比较及玄武岩纤维筋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的配筋计算分析,探讨了玄武岩纤维筋的不同直径和配筋率对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的裂缝宽度、间距及筋材应力的影响规律,并与钢筋进行比较,得出了玄武岩纤维筋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设计应用的技术建议,对开展此项路面的设计应用研究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FRP筋与普通钢筋(HRB筋)混合配筋混凝土梁在受弯过程中的裂缝开展机理及其计算方法,设计制作8根混合配筋混凝土梁和3根普通钢筋混凝土梁。通过改变FRP筋种类、FRP筋直径、钢筋强度、FRP筋和钢筋配筋面积比以及截面配筋率等参数,对比分析试验梁抗弯承载力、裂缝分布、平均裂缝间距和裂缝宽度的变化规律。给出FRP筋与钢筋混合配筋混凝土梁抗弯承载力建议计算公式,并结合相关试验数据对其预测值和试验值进行分析,证明建议计算公式的精确性和合理性。根据传统的钢筋混凝土梁裂缝宽度计算理论,结合现有试验结果,对21根混合配筋混凝土梁的受弯开裂特性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正常使用阶段平均裂缝间距lm和受拉纵筋应变不均匀系数ψ的计算公式,修正裂缝宽度短期扩大系数τs,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短期最大裂缝宽度的建议计算公式。结果表明:混合配筋混凝土梁正截面仍符合平截面假定;随截面配筋率的增大,混合配筋混凝土梁的平均裂缝间距和最大裂缝宽度均逐渐减小;单层配筋混合配筋混凝土梁的最大裂缝宽度比双层配筋大;平均裂缝间距建议计算公式精度较好;短期最大裂缝宽度建议公式的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相关研究成果可为混合配筋混凝土梁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将BFRP筋引入到桥面板结构配筋中是否合理,分别设计相同配筋率下的普通钢筋配筋、BFRP筋配筋,以及普通钢筋和BFRP筋混合配筋的3组不同配筋形式的混凝土桥面板对比试件,对试件进行受弯性能试验研究。分析各组试件的开裂和极限荷载、裂缝开展、破坏模式、混凝土应变等。试验结果表明,同等条件下,BFRP筋混凝土桥面板较钢筋混凝土桥面板具有更大的挠度和裂缝宽度,应将挠度和缝宽作为BFRP筋混凝土结构正常使用状态下设计的重要控制指标,且含BFRP筋的混凝土桥面板结构更容易发生斜截面破坏,故该类结构应用时应加强抗剪设计。  相似文献   

7.
以主跨88m+152m+88m的田东平洪右江预应力砼连续箱梁桥为例,针对主墩群桩承台,从承台底面单桩竖向力设计值计算、群桩承台承载力验算两方面进行结构安全计算,提出该桥主墩群桩承台配筋方案。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分析连续配筋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施工中的关键问题,提出采用新材料代替钢筋的必要性。介绍了连续玄武岩纤维筋的物理化学性能,建立了连续配筋路面温缩及干缩应力分析的计算模型,得到可用于玄武岩纤维筋配筋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的三大控制指标,并将结果与钢筋配筋的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应用玄武岩纤维筋代替钢筋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模拟钢筋混凝土配筋方式,用纤维增强砂浆筋代替传统钢筋增强水泥砂浆。采用玻璃纤维编制纤维增强砂浆筋作为主筋,用芳纶纤维对其进行横向连接并织成平面织物,然后用水泥浆进行固化。接着就主筋编排方式对织物增强水泥砂浆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辫子状主筋织物增强水泥砂浆的抗折、抗压强度比交织状主筋织物增强水泥砂浆的大;在宽度和厚度方向上的主筋根数有一个最佳值,高于或低于此值,其增强效果都会下降;较细主筋的增强效果比较粗主筋的好。  相似文献   

10.
由于波纹钢腹板桥梁中预应力筋的作用效应与普通混凝土梁有较大差别,如何确定预应力的配筋原则并进行定量配筋,是设计中的关键问题.文章探讨了波纹钢腹板桥梁体内、体外预应力筋的作用效应,提出了波纹钢腹板桥梁的配筋设计原则,以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实用、简化的计算方法,最后总结了配筋设计步骤,并通过算例说明文中方法有助于快捷方便地进行初步配筋设计.  相似文献   

11.
帕克西桥承台竖向镫筋多达2116根,墩身采用φ57mm主筋,其配筋之多在国内桥梁罕见。介绍帕克西桥承台、墩身的施工情况。  相似文献   

12.
冯红喜  杨旭升 《隧道建设》2017,37(9):1134-1139
为解决当前地铁建设中玻璃纤维筋在盾构端头围护桩中大量应用而相应圆形截面玻璃纤维筋混凝土构件设计计算等研究不足这一矛盾,通过公式推导得到基于混凝土受压破坏的圆形玻璃纤维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并与现有行业标准《盾构可切削混凝土配筋技术规程》中关于圆形玻璃纤维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进行对比,从配筋及安全储备等角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相比《盾构可切削混凝土配筋技术规程》中关于玻璃纤维筋圆形混凝土构件正截面承载力的计算公式,本文所推导基于混凝土受压的玻璃纤维筋混凝土圆形截面构件计算公式在直径不大于1 m、设计承载弯矩小于1 000k N·m时,配筋量设计更为优化,有利于控制造价,进一步研究发现当直径大于1 m时,本文所推导公式在减少配筋、控制造价上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3.
城市下穿隧道引坡段多采用挡土墙和U型槽结构,U型槽结构常在引坡路面结构低于地下水位段采用。为研究U槽结构的配筋设计方法和优化方案,基于Midas软件,U型槽采用支承在弹性地基上的结构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对配筋方案进行验算。拟定U型槽按侧墙高度6m、8m和10m设计为三种结构尺寸形式。侧墙、底板结构随侧墙高度增加而增厚,侧墙根部厚度最大,悬臂端厚度最小,中间以1∶12.5的斜率变化。不同侧墙高度的结构钢筋布置相似,随侧墙高度增加,主要受力钢筋直径从25mm增大到32mm。计算表明,结构弯矩和剪力最大值位于底板与侧墙相交处,U型槽拟定的结构设计方案的正截面抗弯承载力、斜截面抗剪承载力和裂缝宽度均满足规范要求。侧墙高8m~10m的U型槽结构主受力钢筋直径从32mm降为28mm,结构验算符合规范要求。直径过大的钢筋现场加工困难,在结构验算符合规范的前提下,可适当减小钢筋直径。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非杆系复杂结构的配筋设计,以某斜拉桥塔梁墩固结段为例,采用ANSYS建立局部结构实体模型,将应力结果应用到非杆系复杂结构的弹性应力配筋公式中,进而计算配筋量。结果表明,采用基于有限元的弹性应力配筋法操作简单,可用于指导复杂结构配筋设计与校核。  相似文献   

15.
加筋土挡土墙设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一高速铁路应用实例,介绍和探讨了加筋土挡土结构的强度、稳定性等方面的设计理论及方法.加筋土挡土墙的设计应进行内部稳定和外部稳定计算:内部稳定计算包括筋带的强度验算和抗拔验算,确定筋带的长度和截面积及面板的厚度;外部稳定验算包括挡土墙沿基底滑动验算、基底承载力验算、倾覆稳定验算、地基与墙后土体的整体滑动验算以及必要时的地基沉降验算.  相似文献   

16.
运用 ABAQUS 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基于弹性地基双层板模型和裂缝模式下的玄武岩纤维筋连续配筋复合式路面荷载应力有限元模型,提出用粘结单元定义裂缝接触面的法向和切向接触本构行为,即用裂缝剪切刚度来模拟裂缝间的嵌锁作用。通过分析确定了不同裂缝间距下复合式路面的临界荷位---纵向自由边中部,并比较了 BFRP筋和钢筋两种配筋条件下混凝土板应力随 AC 层厚度、CRC 层厚度、筋位置、配筋率及裂缝剪切刚度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2种配筋条件下混凝土板应力值随参数变化规律相似,应力值基本相等,这为 BFRP筋应用于 CRC +AC 复合式路面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二次预应力组合梁的基本原理和特点,提出了二次预应力组合梁先浇梁的3个设计参数的概念,即:先浇梁的高度和梁的全截面高度比值为先浇梁高度指标α,先浇梁的长度和二次预应力组合梁的计算跨径比值为先浇梁长度指标β,一期预应力筋面积与全部预应力筋面积的比值为先浇梁预应力筋指标γ;进行了二次预应力组合梁设计方法的初步研究,推导了先浇梁设计参数之间的协调统一关系,即γ=β~2;提出了二次预应力组合梁跨中截面、竖向结合面截面、支点中心截面的截面设计方法与计算公式,提出了二次预应力组合梁跨中截面、竖向结合面截面预应力筋与非预应力筋的配筋设计方法、计算公式、计算步骤。  相似文献   

18.
王晖  李毅  项贻强 《公路交通科技》2006,23(3):97-99,110
传统的结构配筋设计方法是基于内力的方法,该方法主要针对杆系结构和板进行配筋设计,而实际工程当中存在很多块状结构,采用经验的或者基于内力的方法,往往导致设计上的不安全.文章对某钢筋混凝土T型桥墩顶面正截面提出了采用应力分析结果进行配筋设计及验算的理念,该方法不同于传统的基于内力的配筋方法,能够对某些受力形式不明确的结构进行配筋设计,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地铁明挖车站有关配筋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仪 《隧道建设》2012,32(4):514-517
探讨明挖地铁车站配筋计算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在地铁车站配筋设计时应考虑消峰、轴力、腋角、分布筋等设计理念。这些设计理念并非很高深,但若能在地铁设计中得以贯彻,对提高设计质量,降低工程投资却很有益处。  相似文献   

20.
周恒武  李本宏 《交通科技》2010,(4):25-26,29
阐述了桩基钢筋设计构造分析,总结出按"m"法计算桩基时,桩身弯矩体现出的特点及桩基配筋布置的常用方式。结合专业设计技术规定,提出了临时桩基础钢筋构造的建议及其理论分析,通过对桩基配筋布置的常用方式进行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可根据桩基最大弯矩处进行配筋,并采用长短筋的构造设计,构造钢筋应按照抗震措施的要求和承台设置情况,对桩基箍筋顶部可不加密且加大间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